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张真真

张真真

作品数:31 被引量:132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病理
  • 6篇临床病理
  • 5篇预后
  • 5篇胃癌
  • 5篇病理学
  • 4篇蛋白
  • 4篇肿瘤
  • 4篇细胞
  • 3篇组织化学
  • 3篇组织芯片
  • 3篇腺癌
  • 3篇连接蛋白
  • 3篇免疫
  • 3篇病理分析
  • 2篇血管
  • 2篇胃癌侵袭
  • 2篇胃腺
  • 2篇胃腺癌
  • 2篇临床病理分析
  • 2篇临床病理学

机构

  • 18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张真真
  • 13篇张声
  • 9篇陈林莺
  • 8篇王行富
  • 5篇郑珂
  • 4篇陈余朋
  • 4篇陈虹
  • 2篇胡力文
  • 2篇林建银
  • 2篇黄茜
  • 1篇余英豪
  • 1篇吴坤琳
  • 1篇蔡素琴
  • 1篇陈祥锦
  • 1篇李赞
  • 1篇吴春林
  • 1篇陈丽红
  • 1篇陈淑勤
  • 1篇王承党
  • 1篇陈小平

传媒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4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解剖学报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陆军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5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字化涂片在细胞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估被引量:6
2012年
数字化涂片足通过全自动显微镜将细胞学玻璃涂片扫描和无缝拼接生成一整张拿视野数字切片(WholeSlide Ima—ging,WSI)的数字化涂片图像,可保持原图像的真实和完整性,
张真真张声陈林莺陈丽红林志刚余英豪
关键词:细胞学病理学
紧密连接蛋白1 mRNA和蛋白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1(ZO-1)mRNA及蛋白表达在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Real-time qPCR法检测52例胃腺癌细胞ZO-1 mRNA表达,组织芯片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8例胃腺癌细胞ZO-1蛋白表达定位变化情况。结果 81.1%的胃癌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ZO-1胞膜表达异位至胞质迷离表达的现象。黏膜层胃腺癌细胞ZO-1迷离表达的程度在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浸润深度局限于肌层组与突破肌层组、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有淋巴结转移组、早期胃癌组与进展期胃癌组间均有显著差别(P<0.05)。侵袭前沿区胃腺癌ZO-1迷离表达程度比黏膜层胃腺癌加剧,淋巴结转移灶较侵袭前沿区迷离表达程度降低(P<0.05)。黏膜层胃腺癌细胞ZO-1迷离表达者较正常表达者术后生存率低(P<0.05)。但黏膜层胃腺癌组织与其对应的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ZO-1 a+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黏膜层胃腺癌组织中ZO-1 a+mRNA表达变化与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化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等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胃腺癌细胞ZO-1迷离表达参与胃腺癌的进展,但ZO-1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提示可能不是ZO-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而是ZO-1迷离表达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郑珂张声陈林莺王行富陈虹张真真陈余鹏
关键词:胃癌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
Z0-1 SNPs与胃癌遗传易感性及预后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中国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中ZO-1基因TJP1 4个已知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胃癌遗传易感性及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LDR法检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例健康体检个体及220例原发性胃腺癌患者TJP1基因4个SNP位点的基因型。结果: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中,TJP-1 SNP rs7179270位点稀有等位基因C的频率为0.2,而其他三个位点(rs34771010,rs28578444和rs41280058)稀有等位基因频率为0.0。TJP1基因SNP位点rs7179270 200例对照组等位基因C、T的频率分别为20%和80%,胃癌病例组等位基因C、T的频率为32.6%和67.4%;CC、C/T和TT的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分别为4%、32%和64%,而在病例组为10.9%、43.2%和4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1.953,95%CI 1.425~2.677,P<0.001)。TJP1 rs7179270位点基因型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手术后生存时间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TJP1rs7179270位点携带等位基因C的CC和C/T基因型个体的胃癌患病风险提高,提示检测该位点基因型有助于评估胃癌的遗传易感性;TJP1 rs7179270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及胃癌患者手术后生存时间无显著相关性,提示TJP1 rs7179270位点多态性可能不参与胃癌的进展和预后;TJP1 rs34771010、rs28578444和rs41280058稀有等位基因频率为0.0,推测中国福建地区人群可能无这三个位点的多态性分布。
郑珂张声陈林莺王行富陈虹张真真陈余鹏
关键词:胃癌ZO-1SNP易感性预后
H3K27me3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2年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H3K27me3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44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者库存蜡块,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3K27me3表达水平,分析H3K27me3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差异,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血管周细胞SMA染色的结果探讨其在血管异常发育中的潜在作用,应用ROC曲线评价其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鉴别中的诊断价值。结果H3K27me3主要在血管瘤的内皮细胞表达,其在血管瘤的平均表达率为50%~90%,但血管畸形内皮细胞H3K27me3表达率为30%~50%,血管周细胞几乎不表达。基于GSE21212数据集并结合文献获得内皮细胞限制性表达基因10个,通过ENCODE网页工具分析发现不同谱系内皮细胞SOX2启动子区有H3K27me3富集,H3K27me3与SOX2交互作用可能与血管的发育和分化有关。结论内皮细胞H3K27me3可以作为血管瘤与血管畸形鉴别的补充标记物,但其在婴儿的血管瘤中表达具有异质性。
王珺岚陈余朋张声陈林莺黄茜张真真
关键词:血管病变表观遗传学组蛋白甲基化
LETM 2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腹膜转移预测和预后的意义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LETM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对胃癌腹膜隐匿转移灶检测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在GSE62254数据集中获得胃癌腹膜转移关键模块,基于GEO(GSE62254和GSE84437)和TCGA数据集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胃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取关键模块的预后相关基因进行临床样品IHC分析。结果深绿色模块为腹膜转移相关的关键模块,以关键模块与3个数据集预后相关基因的交集之一LETM 2作为候选基因。IHC分析结果评分显示,LETM2在弥漫型胃腺癌(9.29±0.17)和腹膜转移灶(9.85±0.47)中表达最高,在淋巴结(3.99±0.21)和肝转移灶(5.13±0.72)中表达较高,在邻近正常胃黏膜上皮(2.95±0.13)和肠型胃腺癌(2.84±0.25)中低表达。LETM2在原发性肿瘤中高表达是胃癌的不良预后指标(log Rank P=0.02),与腹膜转移(P=0.002)、Lauren分型(P<0.001)和pStage(P=0.003)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胃癌原发灶LETM2 IHC评分对胃癌腹膜转移预测的最佳截止值为6.5,曲线下面积为0.626(95%CI:0.519~0.733),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43.0%;腹水细胞沉渣蜡块LETM2 IHC检测腹膜转移灶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83.3%。结论LETM2高表达是胃癌腹膜转移和预后不良的潜在预测标记物。
施若云王珺岚张真真
关键词:腹膜转移
甲状腺癌并存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和病理分析被引量:35
2012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与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thyroiditis,HT)并存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并存HT的218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癌与HT并存占同期所有甲状腺癌手术病例的12.6%(218/1731),占同期手术治疗、病理证实HT病例的41.1%(218/531),病理组织学类型以乳头状癌为主占95.4%(208/218)。甲状腺癌合并HT组较未合并HT组更好发于女性(94.1%vs.77.7%,P=0.000 1),超声诊断率低(51.8%vs.75.1%,P=0.0001),冰冻诊断率低(78.4%vs.94.8%,P=0.000 1),微小癌发病率更高(43.0%vs.32.9%,P=0.043),淋巴结转移率更低(55.0%vs.63.3%,P=0.048),AJCC/UICC分期更早(Ⅰ期80.7%vs.67.1%,Ⅳ期4.1%vs.8.4%,P=0.0001)。结论:甲状腺癌与HT关系密切,二者并存具有好发于女性、术前诊断困难、预后较好等临床特点,甲状腺全切除或者近全切除+Ⅰ期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应作为其基本术式。
朱有志陈祥锦张真真张惠灏吴坤琳张德杰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胃癌侵袭转移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
张声陈林莺张真真陈瑜吴永廉林建银郑珂陈虹王行富陈余朋
原发性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后1年生存率为84.12%,5年为49.31%,到8年仅为24.65%,其中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患者的主要死因。该研究属于应用医学领域,研究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从肿瘤血管依赖性和上皮...
关键词:
关键词:胃癌肿瘤侵袭转移肿瘤治疗
分泌型脑膜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分泌型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3例颅内分泌型脑膜瘤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3例分泌型脑膜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3 ~ 66岁,平均53.9岁.其中10例肿瘤镜下为脑膜上皮型脑膜瘤背景,并有2例伴发脂肪化生;2例为过渡型脑膜瘤背景;1例为微囊型脑膜瘤背景.肿瘤主要特征为灶性上皮细胞分化伴微腺腔样结构形成并内含嗜伊红分泌物质.免疫组化示嗜酸性分泌物CEA和EMA(+);组织化学示PAS和六胺银(+).随访2~66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分泌型脑膜瘤是发生于颅内的少见肿瘤,中老年女性好发,预后良好.嗜酸性分泌小体的出现是该肿瘤的重要诊断依据;除了PAS,六胺银染色也可以作为诊断分泌型脑膜瘤的重要组织化学方法.
蔡素琴张声吴春林陈余朋王鹏程胡力文张真真陈小平林琳王行富
关键词:脑膜瘤免疫组化组织化学病理学
应用组织芯片研究Claudin-4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9年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的表达与胃腺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胃腺癌不同区域(黏膜层非肿瘤性胃腺上皮,黏膜层胃癌组织,肿瘤中心区胃癌组织,侵袭前沿区胃癌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灶胃癌组织)Claudin-4的表达情况。结果黏膜层非肿瘤区发生肠上皮化生的胃腺上皮Claudin-4高表达,而正常胃腺上皮低表达(P<0.001);在癌组织中,从黏膜层、肿瘤中心区、侵袭前沿区到淋巴结转移灶中胃癌组织Claudin-4表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抛物线式表达的趋势,肿瘤中心区胃癌组织Claudin-4表达最高,淋巴结转移灶胃癌组织Claudin-4表达最弱(P<0.05)。对肿瘤中心区胃癌组织Claudin-4表达的分析发现,Claudin-4的表达与胃腺癌Lauren分型有关,肠型胃癌Claudin-4的表达高于弥漫型胃癌(P<0.05),而与胃腺癌的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Claudin-4在胃腺癌的表达与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没有明显关系。结论Claudin-4的表达与胃腺癌的侵袭转移有一定的关系,可能参与胃腺癌侵袭转移过程中上皮与间叶表型的转化。
张真真张声郑珂陈虹王行富陈余鹏
关键词:连接蛋白类芯片分析技术
表面脱钙法在骨髓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9年
病理工作中常遇到骨或含骨的组织、伴大片钙化的组织,这些组织无法常规直接制片,传统方法是将这些组织固定后进行脱钙,使钙盐溶解组织变软后再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制片。然而,常规脱钙处理往往导致组织染色效果欠佳、组织抗原丢失及DNA等核酸分子严重片段化等[1],有时严重影响组织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检测等。近年表面脱钙法逐步应用于病理工作中,即样本按常规组织处理至石蜡包埋,将制备好的蜡块初修至组织面暴露,再置于脱钙液中短时间脱钙后再制片,该方法具体的脱钙效果以及对组织制片、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检测的影响鲜有报道。本文现从常规制片、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检测等方面探讨表面脱钙对组织的影响。
陈余朋王行富张真真胡力文黄茜任彩虹宋芳玲张声
关键词:骨髓脱钙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