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戚伟

作品数:71 被引量:977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经济管理
  • 27篇社会学
  • 8篇历史地理
  • 5篇建筑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人口
  • 16篇影响因素
  • 16篇城市
  • 13篇流动人口
  • 11篇城镇化
  • 7篇人口分布
  • 7篇人口迁移
  • 5篇人口普查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4篇地理
  • 4篇行政区
  • 4篇行政区划
  • 4篇意愿
  • 4篇政区
  • 4篇中国人口
  • 4篇城乡
  • 3篇东南
  • 3篇稳定性
  • 3篇小城

机构

  • 71篇中国科学院
  • 40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天津师范大学
  • 6篇住房和城乡建...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东北师范大学
  • 4篇首都经济贸易...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国务院发展研...
  • 2篇法国国家科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石油化工...
  • 1篇湖南大学

作者

  • 71篇戚伟
  • 40篇刘盛和
  • 16篇刘振
  • 4篇吴康
  • 4篇赵美风
  • 3篇王开泳
  • 3篇李裕瑞
  • 2篇陈明星
  • 2篇李广东
  • 2篇陈田
  • 2篇李宇
  • 2篇高晓路
  • 2篇马丽
  • 2篇朱建华
  • 1篇樊杰
  • 1篇周侃
  • 1篇唐志鹏
  • 1篇李佳洺
  • 1篇金凤君
  • 1篇丁建军

传媒

  • 18篇地理研究
  • 11篇地理学报
  • 6篇地理科学进展
  • 5篇地理科学
  • 4篇经济地理
  • 3篇中国科学院院...
  • 3篇世界地理研究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城市规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震地质
  • 1篇调研世界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中国房地产
  • 1篇北方经济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湖北文理学院...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第七届全国地...

年份

  • 2篇2024
  • 7篇2023
  • 6篇2022
  • 7篇2021
  • 7篇2020
  • 10篇2019
  • 5篇2018
  • 12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82-2010年中国县市尺度流动人口核算及地域类型演化
以流动人口为主体的非户籍人口迁移是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县市逐步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调控的重要单元。本研究系统梳理了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期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统计口径,根据地理流数...
戚伟赵美风刘盛和
关键词:流动人口
中小城市人口集聚乏力的原因探析——以湖北荆门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人口规模反映了城市活力,城市人口集聚乏力往往意味着经济下行和吸引力衰退.我国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普遍较弱.文章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探究了导致人口集聚能力弱的内在原因,发现就业收入、公共服务、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足是关键因素.其中,就业数量、收入水平与公共服务一直是发展短板,而生活环境曾是优势所在,发展重工业却破坏了城市环境,又加剧了城市宜居性和人口吸引力的下降.目前,中小城市正面临着就近城市化、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流动人口回流等机遇,通过补齐短板、挖掘自身优势、满足居民需求,类似荆门市的中小城市仍有希望重获活力.
金浩然刘盛和戚伟
关键词:人口集聚
城市昼夜人口空间分布的估算及其特征——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被引量:40
2013年
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昼夜差异是配置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制订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城市地理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之一。但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区分昼夜的人口统计数据,城市昼夜人口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难以开展,极为薄弱。本文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媒介,构建基于不同类型城市人口时空行为特征的城市"人口—昼夜—土地利用"关系模型和基于差异化面积权重的城市人口空间化模型,旨在以格网为单元来估算城市昼夜人口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估算了海淀区的昼夜人口规模,分析了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白天人口相对于夜晚人口具有更广泛的分布范围,并具有更显著的集聚特征。②城市昼夜人口表现为多种空间耦合关系,包括"三明治"模式、"镶嵌"模式、"辐合"模式、"单体"模式等。③城市路网的昼夜利用与人口的昼夜分布有较高的相关性,白天人口分布对路网扩张有显著影响。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分布折射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诸多因素,例如"旧住宅区"的分布、产业新区的建设、城乡发展差异等,以期对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戚伟李颖刘盛和高晓路赵美风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对景观格局演化的影响被引量:35
2019年
探索建设用地扩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机理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功能、格局和过程变化影响机制的关键。但中国全国尺度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对景观格局演化的影响研究明显不足。基于此,突破传统行政区划单元的分析方法,以覆盖全国的10 km格网为基本单元,基于1975-2014年建成区比率数据来表征建设用地扩张水平,运用同期土地利用数据计算相应的景观指数,定量刻画了建设用地扩张及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化过程,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定量解析了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对景观格局演化的影响效应。同时,基于全样本、不同时间点、不同规模城市和不同区域城市的对比揭示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对景观格局演化影响的时空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40年间建成区比率值增长了3倍,高于同期的人口城镇化增长水平,东、中和西部间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差异性,而且差异程度逐步增加,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显著。1975-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14年3个时间段的年均增速分别为5.87%、2.32%和2.32%。景观格局总体上也经历了显著变化,优势景观类型的主导性逐步降低,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复杂度增强,邻近度趋于离散,聚集度逐步降低,结合度渐高,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有所提高。随着建设用地扩张水平的提高,景观越来越趋于破碎化,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强度和频率也不断增强。例如,建设用地扩张水平每提高1%将导致景观斑块数量提高0.45%左右。但是建设用地扩张水平与景观复杂度的变化在空间上存在错位。建设用地扩张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使同类型斑块间的距离变近,景观聚集度出现降低趋势,景观越来越呈现多种要素的密集格局,斑块聚合和集群性增强,相应的结合度也越来越高,景观均衡化趋势和均匀分布越来越明显。同时发现,不同规模城市和不同
李广东戚伟
关键词:建设用地扩张空间计量模型时空异质性
中国省域低碳城市化进程及其时空平稳性研究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和碳排放量在全球层面都具有很高的区位商,本文引出“低碳城市化进程”的内涵,采用弹性系数来衡量中国低碳城市化进程的程度.GIS可视化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碳城市化阶段,上海处于高碳逆城市化阶段...
戚伟刘盛和赵美风王颖
1982-2010年中国县市尺度流动人口核算及地域类型演化被引量:33
2017年
县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调控流动人口的重要单元。本文系统梳理了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期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统计口径,根据地理流数据的空间尺度转换原则,核算四期人口普查县市尺度的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构建对应的流动人口空间数据库。并提出新的修正复合指标法,划分出6种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包括大规模净流入活跃型、小规模净流入活跃型、大规模净流出活跃型、小规模净流出活跃型、平衡活跃型、非活跃型,据此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演化格局。主要结论为:(1)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经历了从不活跃到活跃、从相对均势到高度极化的演化过程,大部分地区逐步转化为净流出活跃型,流动人口向少数净流入活跃型县市集聚,51个大规模净流入活跃型县市集聚了全国55.85%的流入人口。(2)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在空间格局同样呈现高度极化的演化过程,形成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2个流入人口高度集聚区,京、津及其他省会或首府等大城市则呈现单核式吸纳流入人口,净流出活跃型在"胡焕庸线"东南侧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呈现大面积扩张,成为中国最大的流出人口源区。(3)社会经济因素逐步成为影响流动人口集疏的主导因素,行政等级因素的作用也愈发突出。
戚伟赵美风刘盛和
关键词:流动人口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分异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3年
准确把握流动人口就业特征是制定相关就业政策的重要基础。论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划分传统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就业行业,分析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差异,建立多层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层次和城市层次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其就业选择仍以传统服务业和传统第二产业为主,从事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就业的比例较低。(2)流动人口就业选择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流动人口选择传统第二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就业的比例较高,且以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等发达地区最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动人口就业选择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部分城市现代服务业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传统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就业比例均较低。(3)流动人口就业选择是流动人口嵌入城市就业结构的结果,产业结构、城镇人口规模等因素主要影响城市就业结构,而就业竞争及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则影响流动人口嵌入城市就业结构的过程,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研究结果能够深化对流动人口就业选择机理的认知,特别是流动人口就业选择与城市产业发展的关系,可为流动人口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支撑。
刘振戚伟刘盛和刘盛和金浩然张雪飞
关键词:流动人口就业结构城镇化
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组织模式——基于长短期人口流的比较
2023年
从节点、流量、首位联系、社区结构四个层面对中国长短期人口流动视角下的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组织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长短期流动人口均倾向于向少数城市集聚,当考虑网络方向时,城市节点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与角色;(2)长短期人口流均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半壁,但长期人口流主要由欠发达城市迁往发达城市,短期人口流主要发生在发达城市间;(3)两个网络的首位联系均表现出邻近连接与择优连接的双重特征,但长期人口流动网络以邻近连接为主,短期人口流动网络以择优连接为主;(4)两个网络均具有明显的社区结构,但长期人口流动网络以组团式的跨省邻近组合型为主,短期人口流动网络以飞地式的跨省跳跃组合型为主。
高苹戚伟戚伟刘盛和刘振
关键词:城市网络空间结构
东北三省全面振兴的社会经济支撑能力评估被引量:3
2020年
在解析支撑能力和东北问题特点的基础上,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出发建立全面振兴社会经济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以地级市为单元对东北三省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各地市社会经济支撑能力差异显著,哈大沿线核心城市的支撑能力较强,西翼城市以及朝阳、七台河、绥化、葫芦岛、铁岭、双鸭山和鹤岗等资源型城市支撑能力较弱。因此未来东北地区在振兴政策的区域分布上应有所侧重,对不同地区施以不同的振兴或扶持政策。在创新、绿色、开放方面需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而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共享服务建设方面需要全面覆盖,并重点加强黑龙江北部和辽宁、吉林西翼城市的共享能力建设。
马丽田华征康蕾康蕾
关键词:东北三省指标体系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人口研究热点与展望被引量:10
2021年
人口问题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新时期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人口研究主要包括人口空间分布、人口迁移及流动网络、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劳动力及人力资本集疏、人口收缩以及城市与区域人口发展等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梳理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逻辑关系,形成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人口研究的逻辑框架。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人口规模即将达峰、人口流动规模依然庞大以及人口空间格局不断变化等背景下,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人口研究的未来趋向,对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并从强化理论探讨与重大问题研究、深化新数据和技术方法应用、拓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展国际比较与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人口研究的未来方向。
刘艳军汤爽爽吴康林李月黄耿志刘涛戚伟魏冶
关键词:人口经济地理学人口迁移流动人口城镇化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