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手术
  • 8篇臂丛
  • 5篇神经阻滞
  • 5篇麻醉
  • 5篇臂丛神经
  • 5篇臂丛神经阻滞
  • 3篇断指
  • 3篇断指再植
  • 3篇腋路臂丛
  • 3篇腋路臂丛神经
  • 3篇腋路臂丛神经...
  • 3篇再植
  • 2篇异丙酚
  • 2篇上肢
  • 2篇手部
  • 2篇手部手术
  • 2篇双频指数
  • 2篇缺血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手术

机构

  • 10篇解放军第40...
  • 4篇广州军区武汉...
  • 3篇青岛市第八人...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作者

  • 13篇曲彦亮
  • 9篇张元信
  • 9篇王德明
  • 6篇武春敏
  • 4篇温宝磊
  • 4篇周翔
  • 3篇马超
  • 3篇张立新
  • 3篇申恒花
  • 3篇张欣
  • 2篇邹青
  • 2篇林慧艳
  • 2篇凌娜佳
  • 2篇吴明春
  • 2篇陈艳清
  • 2篇甘国胜
  • 2篇陈敏
  • 2篇侯书健
  • 2篇陶军
  • 2篇刘春燕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海军医学杂志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华南国防医学...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剂量氯胺酮在断指再植围术期的平衡镇痛作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在断指再植围术期的平衡镇痛作用。方法选取ASAⅠ~Ⅱ级断指再植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每组60例。于神经丛刺激仪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开始前5min,K组静注氯胺酮0.15mg/kg,N组静注生理盐水0.15mg/kg。术后两组病人均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CIA),将舒芬太尼150μg加托烷司琼5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20mL,以2.0mL/h持续镇痛48h。比较两组臂丛麻醉效果,止血带耐受效果,术后镇痛效果,PCIA需求按压和有效按压次数,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结果K组臂丛麻醉效果及止血带耐受效果均优于N组(u=3.154、1.986,P〈0.05)。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均满意,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术后48h内PCIA需求按压和有效按压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5.7、3.7,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在断指再植围术期中的平衡镇痛作用效果显著,提高了阻滞麻醉的满意率和止血带耐受率,减少了PCIA按压次数,且并未增加病人不良反应。
曲彦亮申恒花王德明张元信武春敏周翔
关键词:氯胺酮臂丛再植术
帕瑞昔布钠联合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用于拇手指再造术的临床效果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将帕瑞昔布钠联合舒芬太尼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于拇手指再造术,观察帕瑞昔布钠对舒芬太尼用量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80例ASAI~Ⅱ级拟做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术患者,随机双盲分成两组,帕瑞昔布钠组(P组,n=40)和对照组(C组,n=40)。两组术中均先用0.5%盐酸罗哌卡因40 mL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20 min后,选择L3-4间隙穿刺进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腰麻用0.5%盐酸布比卡因重比重液2.5~3.0 mL并置入硬膜外导管备用。P组在手术开始、开始后每12 h分别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组接静脉自控镇痛泵。术中监测患者的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术后镇痛效果及6、24、48 h舒芬太尼的用量、PCA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次数,术后VA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及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P组与C组相比,术后48 h舒芬太尼的用量显著减少(P〈0.05),术后48 h时PCA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次数显著降低(P〈0.05);术后4、6、12、24、48 h 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两组Ramsay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联合舒芬太尼PCIA用于拇手指再造术的镇痛效果优于单纯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同时减少了术后镇痛泵中舒芬太尼的用量,提高患者术后镇痛质量。
王德明邹青张元信曲彦亮张立新陈淑琴安丰妹
关键词:环氧化酶舒芬太尼拇手指再造
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双上肢显微外科术中的探索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探索研究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双上肢显微外科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双上肢显微外科手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达分为两组,每组40例,臂丛组在神经刺激仪下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全麻组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1)、麻醉完成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生命体征;术后2、4、8、12 h疼痛程度;术后疼痛感知时间,麻醉费用,不良反应以及术者和患者麻醉满意度。结果 血压、心率全麻组内T1时明显低于T4时(P〈0.05),组间T4时臂丛组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2、4、8 h疼痛VAS评分臂丛组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疼痛感知时间臂丛组明显长于全麻组(P〈0.05),麻醉费用臂丛组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臂丛组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术者和患者的麻醉满意度臂丛组明显高于全麻组(P〈0.05)。结论 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适合双上肢显微外科手术。
曲彦亮申恒花温宝磊武春敏张立新王德明张元信侯书健张欣马超刘春燕
关键词:全身麻醉双上肢显微外科手术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持续泵注用于区域麻醉下显微外科手术中镇静效果的比较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将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和咪达唑仑分别用于区域麻醉下显微外科手术中镇静,对其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方法60例拟在区域麻醉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急诊手外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ex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c组),每组30例,应用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对两组患者术中镇静效果进行观察。两组分别在区域麻醉完善后,D组使用Dex,C组使用咪达唑仑静注至OAA/S镇静深度Ⅲ级并持续泵注维持该镇静水平至术终。观察用药前(T0)、切皮时(T1)、手术开始后15(T2)、30(T3)、60min(T4)、术毕(T5)及术后1h(T6)患者BIS、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FIR)、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对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烦躁等副作用及术中事件的遗忘率进行评估,记录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结果D组泵注Dex后,T1、T2、T3、T4、T5时点HR分别为[(74±14)、(74±13)、(72±12)、(70±11)、(75±11)次/min],较T0时点[(82±15)次/min]显著下降(P〈0.05),D组T1、T2、T3、T4、T5时点MAP分别为[(78±12)、(77±14)、(76±13)、(78±12)、(79±12)mmHg(1mmHg=0.133kPa)],较R[(87+13)mmHg]明显下降(P〈0.05);C组T1~T5时点HR较T0无明显改变(P〉0.05),T1时点MAP[(79±11)mmHg]较T0[(86±12)mmHg]显著下降(P〈0.05),T2~L时点MAP和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1~T4时点D组HR明显低于c组(P〈0.05)。Dex产生的镇静效果和咪达唑仑组相似,两组T1~T5时OAA/S评分、BIS与T0比较明显降低(P〈0.05),D组、c组组问各时点OAA/S评分、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有12例产生完�
王德明林慧艳陈艳清武春敏曲彦亮张元信
关键词:咪达唑仑区域麻醉显微外科手术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二异丙酚全麻中的应用
目的:小儿上肢显微血管外科手术时间长,麻醉深度管理困难。对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二异丙酚靶控输注全身麻醉,观察小儿基本情况以监测麻醉深度,确定最佳靶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区间。   ...
曲彦亮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臂丛神经阻滞二异丙酚
文献传递
异丙嗪和地塞米松预处理对全麻手术患儿米库氯铵组胺释放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评价异丙嗪和地塞米松预处理对全麻手术患儿米库氯铵组胺释放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扁桃体或/和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8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4~ 10岁,体重14 ~ 3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20):罗库溴铵组(R组)、米库氯铵组(M组)、地塞米松+米库氯铵组(DM组)和异丙嗪+米库氯铵组(PM组).DM组和PM组于麻醉前60 min时分别肌肉注射地塞米松0.2 mg/kg和盐酸异丙嗪0.5 mg/kg.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异丙酚和芬太尼,R组静脉注射罗库溴铵600μg/kg,M组、MD组和MP组静脉注射米库氯铵200 μg/kg.分别于给予肌松药前1min(To)、给予肌松药后1、3、5 min(T1-3)时记录MAP和HR,并抽取桡动脉血样3 ml,采用EILSA法测定血浆组胺浓度,同时观察患儿皮肤不良反应.结果 与R组比较,M组T1-3时MAP降低,T1,2时HR和组胺浓度升高,皮肤不良反应分级升高,DM组T1,2时MAP降低,T1-3时HR升高,T1时组胺浓度升高,PM组T1时组胺浓度升高(P<0.05);与M组比较,DM组T2时MAP升高,PM组T1-3时MAP升高,HR下降,T1,2时组胺浓度降低,DM组和PM组皮肤不良反应分级降低(P<0.05).结论 异丙嗪预处理可降低全麻手术患儿米库氯铵组胺释放,地塞米松预处理对其无影响.
周翔曲彦亮吴明春陈敏张燕辉黎笔熙甘国胜凌娜佳陶军
关键词:地塞米松异丙嗪缺血预处理雄甾烷醇类组胺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二异丙酚全身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小儿上肢显微血管外科手术时间长,麻醉深度管理困难。文中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二异丙酚靶控输注全身麻醉患儿的基本情况,以监测麻醉深度,确定最佳靶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区间。方法将80例手指手术患儿随机分为4组,氯胺酮诱导,臂丛神经阻滞后靶控输注二异丙酚,靶浓度为2.0、2.5、3.0、3.5μg/ml。记录患儿术中体动、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95%的次数,术后苏醒时间和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vomiting,PONV)情况及术中相应BIS值。结果 BIS值与二异丙酚的靶控浓度呈良好负相关(P<0.01)。3.0μg/ml组的效应室靶浓度(target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Ce)达到靶浓度即刻BIS值49±6,效应室浓度稳态后30min BIS值46±5。SpO2<95%例数、术后苏醒时间远低于3.5μg/ml组(P<0.05),术中体动次数较2.0、2.5μg/ml组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恶心呕吐4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二异丙酚靶控输注全身麻醉,二异丙酚靶浓度设定为3.0μg/ml,麻醉深度最佳,术后苏醒较快。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有助于麻醉深度的监测。
曲彦亮周赞宫王世端周翔张元信侯书健王德明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异丙酚麻醉深度监测小儿手部手术
腋窝顶定位穿刺锁骨下位点阻滞麻醉用于创伤性臂丛损伤手术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腋窝顶定位穿刺锁骨下位点阻滞麻醉用于创伤性臂丛损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A组:腋窝顶定位穿刺锁骨下位点阻滞麻醉;B组:插管全麻;C组:腋窝顶定位穿刺锁骨下位点阻滞复合插管全麻,术后用PCIA泵镇痛和VAS评价镇痛程度。评估术中除共同项目外,麻醉技术、耗材和药品所产生的医疗费用。结果 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全麻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每小时应用剂量、术后唤醒和拔管定向力恢复时间,B组显著多或长于C组(P<0.01);麻醉前准备、操作完成时间A组
张元信张靖何旭侯书健王德明曲彦亮武春敏温宝磊
关键词:臂丛锁骨神经肌肉阻滞臂丛损伤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问沟臂丛联合尺神经阻滞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联合尺神经阻滞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I~Ⅱ级断掌或断腕再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40例,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神经阻滞,I组采用肌间沟臂丛联合尺神经阻滞,Ⅱ组采用腋路两点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患者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止血带耐受情况,以及膈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喉返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结果I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5.13±0.76)、(7.13±1.04)、(3.23±0.62)mini均明显快于Ⅱ组[(9.234-1.61)、(12.35±1.76)、(8.83±1.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阻滞维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优秀率[90.0%(36/40)、85.0%(34/40)、97.5%(39/40)]均明显高于Ⅱ组[72.5%(29/40)、65.0%(26/40)、7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阻滞完全率[75.0%(30/40)、37.5%(27,40)、80.O%(32/40)]均明显高于Ⅱ组[47.5%(19/40)、40.0%(16/40)、45.O%(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止血带耐受优秀率[90.0%(36/40)]高于Ⅱ组[62.5%(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I组膈神经阻滞2例,霍纳综合征1例。两组均无喉返神经阻滞发生。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联合尺神经阻滞起效快,感觉、运动阻滞效果好,提高止血带的耐受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更适合长时间的手、腕部显微外科手术。
曲彦亮刘芳张立新武春敏王德明申恒花张元信周翔温宝磊张欣马超刘春燕
关键词:臂丛麻醉药尺神经神经刺激仪
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改进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与传统一点法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评估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急诊病人,随机分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组(Variable posture and angle two-point method,VTP组,n=50)和传统一点法组(The traditional one point method,TOP组,n=50),分别采用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和传统一点法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皆采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45 mL。阻滞后观察对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臂丛阻滞成功被定义为注射20min后,肘部远端5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完全,比较两组在臂丛阻滞成功率、时效、止血带耐受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VTP组阻滞成功率要高于TOP组(92.0%对74.0%,P<0.05),VTP肌皮神经和桡神经的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TOP组(P值分别为0.017和0.021)。VTP组起效、达到阻滞完善的时间明显短于TOP组(P<0.05),VTP组手术等待时间明显短于TOP组(P<0.05)。VTP组较TOP组病人能较好的耐受止血带痛(P<0.05)。结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是一种良好的阻滞方法,较传统一点法更为有效。其优点为较好的阻滞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和外科医师等待时间,对急诊手术具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减少病人止血带不适。
王德明王红宇邹青张元信林惠艳曲彦亮
关键词:神经阻滞臂丛腋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