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今尧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广东省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蝙蝠
  • 2篇灯蛾
  • 2篇多态
  • 2篇多态现象
  • 2篇羽色
  • 2篇鸟类
  • 2篇进化
  • 2篇进化机制
  • 2篇防御
  • 1篇扫描电镜
  • 1篇扫描电子显微...
  • 1篇吸声
  • 1篇吸声性能
  • 1篇细胞
  • 1篇鳞片
  • 1篇毛细胞
  • 1篇美国白蛾
  • 1篇回声定位
  • 1篇回声定位蝙蝠
  • 1篇蛾类

机构

  • 5篇东北林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华南濒危动物...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曾今尧
  • 3篇江雷
  • 2篇胡慧建
  • 2篇张树义
  • 2篇刘丙万
  • 2篇郑咏梅
  • 1篇姚倩
  • 1篇梁冰

传媒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四川动物
  • 1篇第八届中国动...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蛾类防御蝙蝠的机制及其对仿生学的启示被引量:3
2006年
在蝙蝠回声定位的选择压力下,夜间活动的蛾类进化出一系列防御、逃避等适应性特征。在千万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蛾类在形态结构和生理上对蝙蝠的防御无疑是能量、物质和功能的最佳结合,这给仿生学研究带来新的启示。本文综述了蛾类在形态结构和生理上对蝙蝠防御的机制,并展望了蛾类防御机制研究的前景,及其在仿生学上的应用潜能。
曾今尧张树义江雷
关键词:蛾类蝙蝠防御机制仿生学
鸟类羽色多态现象:概念及其进化机制假说
<正>多态现象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进化机制, 是多态现象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进化机制假说主要有:分化选择假说、异类选择假说和非随机性交配假说等等。本文对鸟类羽色...
曾今尧胡慧建刘丙万
关键词:羽色多态现象进化机制
文献传递
回声定位蝙蝠耳蜗毛细胞静纤毛的长度特征被引量:5
2007年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爪哇大足鼠耳蝠(Myotis adversu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山蝠(Nyctalus plancyi)和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耳蜗毛细胞静纤毛,测量其长度,并与五种非回声定位哺乳动物耳蜗静纤毛长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外毛细胞静纤毛较非回声定位哺乳动物相应位置的短;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内毛细胞静纤毛长于其外毛细胞静纤毛,而非回声定位哺乳动物内毛细胞静纤毛长度并无此规律.我们认为,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毛细胞静纤毛长度的特点可能是对高频声波和回声定位适应的结果.
姚倩曾今尧郑咏梅梁冰江雷张树义
关键词:回声定位蝙蝠耳蜗扫描电子显微镜
鸟类羽色多态现象:概念及其进化机制假说被引量:3
2007年
多态现象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进化机制,是多态现象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进化机制假说主要有:分化选择假说、异类选择假说和非随机性交配假说等。本文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概念和以上进化机制假说进行了综述,并针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进化机制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及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胡慧建曾今尧刘丙万
关键词:羽色多态现象进化机制
美国白蛾及其他5种灯蛾鳞片超微结构的比较被引量:3
2010年
在扫描电镜下研究美国白蛾和异粉蝶灯蛾、人纹污灯蛾、黄臀黑污灯蛾、净雪灯蛾和黑须污灯蛾等5种常见灯蛾鳞片的超微结构。研究发现:美国白蛾及其他5种常见灯蛾的鳞片排列都是一层窄而长的鳞片覆盖一层短而宽的鳞片,且都属于镂空型鳞片,即鳞片类型属于二型双层鳞片。人纹污灯蛾的覆鳞和基鳞均最长(376.9μm±8.92μm;265.34μm±2.87μm)最宽(75.87μm±2.12μm;67.09μm±3.86μm);净雪灯蛾的覆鳞最短(179.4μm±2.91μm);异粉蝶灯蛾的基鳞最短(99.32μm±1.31μm);美国白蛾的覆鳞和基鳞均最窄(18.79μm±0.23μm;31.14μm±0.66μm)。美国白蛾覆鳞的脊间距最大(2.37μm±0.03μm);黄臀黑污灯蛾覆鳞和基鳞的脊间距均最小(1.1μm±0.02μm;1.77μm±0.01μm);黑须污灯蛾基鳞的脊间距最大(2.88μm±0.02μm)。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6种灯蛾覆鳞和基鳞的形态及脊间距都存在显著差异。蛾类鳞片的形态特征不宜单独用于种的鉴定,但在蝙蝠食性分析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能为利用蝙蝠防治美国白蛾的研究提供可靠而有力的依据。
曾今尧刘丙万郑咏梅江雷
关键词:灯蛾美国白蛾鳞片超微结构扫描电镜
灯蛾鳞片结构与防御蝙蝠功能初探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军备竞赛使它们协同进化出一系列的探测和防御对策,例如蝙蝠与夜行性蛾类之间的捕食与反捕食对策。灯蛾是典型的夜间活动蛾类,也是回声定位蝙蝠的捕食对象,其中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举...
曾今尧
关键词:灯蛾吸声性能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