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振国

作品数:15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苏省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医院信息
  • 3篇图像
  • 2篇信息共享
  • 2篇信息系统
  • 2篇医院信息化
  • 2篇影像
  • 2篇弥散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蛋白
  • 1篇电子病历
  • 1篇电子病历系统
  • 1篇电子计算机断...
  • 1篇电子计算机断...
  • 1篇断层扫描
  • 1篇新辅助化疗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缺氧
  • 1篇新生儿缺氧缺...

机构

  • 14篇江苏省中医院
  • 2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朱振国
  • 6篇姜熳
  • 4篇孙赟
  • 3篇余春兰
  • 2篇沈宁乔
  • 2篇严正仲
  • 2篇陈功
  • 1篇刘云
  • 1篇诸明
  • 1篇邹芸苏
  • 1篇王婷
  • 1篇周宇
  • 1篇舒华忠
  • 1篇孔佑勇
  • 1篇张维芯
  • 1篇周晓光

传媒

  • 2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自动化与仪器...
  • 1篇北京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江苏卫生事业...
  • 1篇中国卫生信息...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电子技术与软...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OpenGL ES的移动端DICOM图像三维重建技术被引量:3
2017年
二维CT图像虽然能够反映断层内的具体信息,但无法直观反映各断层之间相互关联的情况。对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能够直观反映目标大小、位置等空间结构,便于医生更好地进行判断。CT图像的三维重建在移动医疗终端设备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本研究利用面绘制实现在移动端对DICOM序列图像的直接三维重建,并对实时显示中断痕进行了优化,无需对图像进行轮廓提取,因此医生不必限制在物理室电脑上才能进行计划的制定及修改,从而大大节省了医生的时间。结果表明基于OpenGL ES的图像三维重建可在iPad等移动端流畅运行,所显示的三维对源数据无任何损失,并可对三维重建进行任意角度旋转。
何滋鱼周宇朱振国顾明辰
关键词:OPENGLES三维重建DICOM图像
基于MDCT的数字水印算法在医学图像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防止医学图像被非法篡改和拷贝,提高医学数字图像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保护版权。方法基于MDCT算法和量化方法,在图像中嵌入和提取数字水印,计算相关性,并进行各种攻击性测试。结果嵌入水印后的图像视觉效果无差别,并能抵御常规攻击。结论说明本文算法在保持图像视觉质量的同时,也具备较好的鲁棒性。
朱振国陈功舒华忠
关键词:医学图像数字水印MDCT鲁棒性
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系统开发及应用被引量:6
2018年
为实现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本院开发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系统,建立临床日常业务流程前端自动审核,后台自动质控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全程质控的管理模式使得用药更规范、流程更严谨,提升了临床服务治疗。
孙赟朱振国余春兰顾明辰沈宁乔
关键词:抗菌药物信息系统
医院信息化系统安全与防御措施被引量:1
2017年
文章主要针对医院信息化系统安全与防御措施进行分析,结合当下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发展现状为根据,从医院信息化系统安全威胁近况、医院信息化系统安全防御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保障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发展与进步。
姜熳朱振国余春兰孙赟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系统网络安全防御措施
基于改进属性加密算法的信息共享平台安全优化设计
2024年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信息安全共享过程的安全性,提出一种患者个人医疗信息共享安全传输系统,进一步提升信息共享过程的安全性。其中,以基于属性的加密算法作为基础的患者个人医疗数据加密算法,通过对其进行改进,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数据加密算法性能良好,在初始化、密钥生成、加密以及解密四个部分上均具有较高的效率以及良好的稳定性;与经典的BSW方案相比,设计的数据安全传输方案具有更快的数据加密和解密效率,同时稳定性更佳。综上,设计的患者个人医疗信息共享安全传输系统性能良好,应该应用于实际的医疗信息安全共享场景中,可行性较高。
姜熳余春兰朱振国严正仲
关键词:信息共享数据加密
医院网络扩建的方案与实现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使医院网络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性能服务于医疗工作信息化。方法:分析医院网络现状以及网络扩建需求,进行一种网络扩建方案的设计与实现。结果:在医院原有网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医院网络的扩建,使医院网络整体结构得到了优化,网络速度和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结论:该方案增强了网络的可靠性、可扩展性,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提升了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
姜熳陈功诸明朱振国张维芯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拓扑结构
“互联网+医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20
2020年
目的:探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利用互联网+医疗技术,减少患者到实体医院就诊次数,为降低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风险提供信息化保障。方法:建立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的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专业化的健康服务。结果:患者开始理解、接受并习惯于互联网医疗这种新型医疗方式,互联网医院服务人次大幅度提升。结论:互联网医院的诊疗模式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防控常态化乃至今后的医院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张倩倩朱振国沈宁乔刘云严正仲
关键词:疫情防控
儿童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CT和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与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及骨桥蛋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测儿童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CNSCL)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并分析其与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及骨桥蛋白(OP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疑似出现CNSCL的156例白血病患儿,均行CT及MRI检查,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脑脊液检查明确是否存在CNSCL。观察存在CNSCL患儿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并发CNSCL及未并发CNSCL患儿的GDF-15及OPN的差异,并评估二者对并发CNSCL的预测价值;分析GDF-15及OPN与不同类型CNSCL的相关性。结果:在156例患儿中,有40例并发脑出血患儿,其中多数患儿为多发血肿和(或)微出血病灶;10例并发脑梗死的患儿中,CT下可见基底节区及额顶叶低密度影;32例并发硬脑膜浸润患儿及5例硬脑膜浸润伴颅骨浸润中,病灶在CT下呈高密度影;3例并发脑实质浸润的患儿中,CT下呈高密度肿块,未见明显的占位现象,周围脑实质可见水肿;3例并发脑白质病变患儿中,CT无明显异常;2例并发二次肿瘤的患儿中,均为脑干胶质瘤,CT下未见明显异常。发生CNSCL的患儿血清GDF-15及OPN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CNSCL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34,t=20.234;P<0.05)。患儿中血清OPN高水平者与低水平者相比,并发脑出血的风险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862,P<0.05)。结论:白血病患儿血清OPN及GDF-15水平对其是否并发CNSCL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一定范围内,患儿血清OPN水平越高越容易并发脑出血。
朱振国郭雪梅姜熳张倩倩
关键词:白血病生长分化因子-15骨桥蛋白
基于局部保持降维的弥散张量图像显示方法
2013年
目的:为了更高效地分析弥散张量图像。方法:提出了基于局部保持映射的弥散张量图像降维算法,首先定义了张量之间的距离计算准则,然后根据局部保持映射算法构建张量之间无向连接图,确定张量之间的相似度矩阵,对原始张量数据进行降维,最后将降维获得的数据映射到彩色图像进行显示。结果:通过合成实验和真实实验的数据可以发现,该算法有效提取了高维弥散张量图像的特征。结论:该算法能学习隐藏在高维弥散张量图像中的流形结构,发现张量数据间的内在关系。
朱振国孔佑勇
关键词:局部保持映射图像降维图像显示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评估乳腺癌术前实施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的64例患者(64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化疗前、化疗一个疗程结束时及化疗结束时分别行DWI成像检查,测量病灶变化及表观系数(ADC)值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新辅助化疗64例患者,其中有效48例(75%)(CR 6例、PR 23例、SD 19例),无效16例(25%)。化疗前ADC值为(1.024±0.132)×10^(-3)mm·s^(-2)与第一化疗疗程结束时的(1.065±0.121)×10^(-3)mm·s^(-2)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化疗结束时的(1.225±0.127)×10^(-3)mm·s^(-2)差异显著(P<0.05)。化疗前肿瘤最大径线值为(43.62±17.63)mm与第一化疗疗程结束时的(41.77±16.94)mm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化疗结束时的(36.82±16.05)mm差异显著(P<0.05)。ADC值变化率与肿瘤最大径线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513,P<0.001)。有效组患者的化疗前ADC值为(1.068±0.127)×10^(-3)mm·s^(-2)、化疗一个疗程后(1.154±0.118)×10^(-3)mm·s^(-2)、化疗结束(1.299±0.124)×10^(-3)mm·s^(-2)、变化率为21.63+4.57均显著高于无效组患者。DC值判定新辅助化疗有效患者的灵敏度为91.67%、特异性为87.5%、误诊率为12.5%、漏诊率为8.33%,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结论]乳腺癌术前实施新辅助化疗中应用MRI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对患者的化疗效果进行评估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临床价值。
朱振国姜熳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新辅助化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