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克让

作品数:52 被引量:3,218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12篇生物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8篇气候
  • 25篇气候变化
  • 19篇生态系统
  • 14篇陆地生态
  • 14篇陆地生态系统
  • 9篇碳循环
  • 6篇全球气候
  • 5篇植被
  • 5篇生态
  • 4篇灾害
  • 4篇中国陆地生态...
  • 4篇土壤
  • 4篇全球气候变化
  • 4篇陆地生态系统...
  • 4篇脆弱性
  • 3篇土地覆被
  • 3篇年际
  • 3篇年际变化
  • 3篇全球变化
  • 3篇贮量

机构

  • 37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中国科学院地...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马里兰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计划委员...

作者

  • 52篇李克让
  • 17篇曹明奎
  • 16篇陶波
  • 6篇沙万英
  • 6篇黄玫
  • 5篇於琍
  • 5篇林贤超
  • 5篇陈育峰
  • 4篇刘纪远
  • 4篇邵雪梅
  • 4篇尹思明
  • 3篇于贵瑞
  • 3篇季劲钧
  • 3篇顾峰雪
  • 3篇李晓兵
  • 3篇王绍强
  • 2篇周成虎
  • 2篇温学发
  • 2篇葛全胜
  • 2篇高志强

传媒

  • 16篇地理学报
  • 12篇地理研究
  • 5篇中国科学(D...
  • 4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Acta B...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学会...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6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8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1
  • 1篇1990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旱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碳交换的影响被引量:14
2008年
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该研究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2,结合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分析了不同程度干旱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碳交换的影响及其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干旱使生态系统碳交换显著下降,2003和2004年的干旱使得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相比无干旱影响情景的模拟结果分别减少了63%和47%;2)光合和呼吸对干旱具有不同的响应,干旱时光合的下降比呼吸更为显著,这导致了NEP的显著下降;3)当饱和水气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达到1.5kPa以上时,生态系统的光合、呼吸和净碳吸收均开始下降,当VPD大于2.5kPa、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Relative soil water content,RSW)低于40%时,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由碳汇转为碳源;4)土壤干旱是造成碳交换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年NEP下降的平均贡献率为46%,而大气干旱的贡献率仅为4%。
顾峰雪于贵瑞温学发陶波李克让刘允芬
关键词:干旱涡度相关
大洋风应力和风场的计算与分析被引量:3
1994年
本文讨论了大洋风场,风应力和某些大气动力学特征,并介绍了需要计算的近海面大气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量值,特别是风应力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出了利用迄今全球大洋最完善的COADS资料求得的大洋风应力和合成风的计算与分析个例。
李克让林贤超吴忠祥
关键词:大洋风应力风场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年际变化
利用经过初步验证的CEVSA模型和在时空分辨率为0.1°经纬网格和10天为单位的气候、土壤、植被和大气CO浓度数据的驱动下,估算并分析了1981~20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土壤异氧呼吸(HR)和净...
李克让陶波邵雪梅曹明奎
关键词:碳通量
文献传递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被引量:432
2003年
应用0.5°经纬网格分辨率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估算了当前中国植被和土壤的碳贮量.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总碳贮量分别为13.33和82.65 Gt,分别为全球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3%和4%,平均植被和土壤碳密度分别为1.47和9.17 kg/m2.它们受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等影响,区域差异明显,其总趋势是暖湿的东南区大于西北干旱区.最高植被碳密度出现在温暖的东南和西南地区,而最高土壤碳密度出现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南缘.这些空间类型决定于由气候状况所控制的植物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表明植被和土壤碳密度由不同的气候因素所控制.
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
关键词:植被土壤碳贮量碳密度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
中国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及综合区划被引量:7
1996年
作者利用中国沿海地区近40年或更长时期主导灾害的资料分析其时空特征,特别是空间分布规律。根据综合灾害灾次图的分析指出,中国沿海地区共有3个灾害多发中心。
李克让沙万英张豪禧
关键词: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气候变化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在不考虑砍伐、火灾、病虫害等各种扰动情况下,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可以近似看作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净碳交换量,因而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分布的重要指标。本文试图利用经过初步验证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CEVSA)和高...
李克让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气候变化净初级生产力
中国沿海地区灾害发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被引量:13
1995年
本文研究了中国沿海地区灾害发生的自然环境背景,特别讨论了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和地貌因素对灾害的影响。制定了孕灾环境区划,全区按地貌类型划分为北部平原和南部低山丘陵孕灾区以及10个易灾亚区。分析了灾害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区域承灾能力和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最后根据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外部强迫因子对灾害发生的影响,讨论了一般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李克让张豪禧尹思明
关键词:灾害自然灾害
中国现代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被引量:60
1996年
本文提出了一个考虑前期降水短缺影响的干旱指数。利用1951-1991年逐月全国160个站的降水资料划分干旱等级,分析了我国干旱,包括多旱、重旱和持续干旱的区域分布,指出我国主要有四大干旱中心;分析了干旱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全国及多数区域的现代干旱存在着线性增长的趋势。最后利用全国干旱受灾和成灾面积讨论了干旱的影响,指出全国近代干旱受灾和成灾面积存在着三个高值期,且总体线性增长趋势也很明显。
李克让尹思明沙万英
关键词:干旱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灾害
太平洋风应力平均场的特征被引量:19
1996年
本文利用迄今世界上最完善精细的全球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COADS)提供的风场资料,计算了1949—1987年近40年平均网格为5°×5°的太平洋海域逐月风应力场,并分析了各纬度带平均纬向和经向风应力的逐月变化以及1、4、7和10月的风应力场的分布特征。风应力的计算采用整体空气动力学公式,其中曳力系数的计算是以Bunker给出的曳力系数随风和海气温差变化的数表为基础,用最小二乘法,考虑了大气层结热力影响和风切变的动力影响,拟合了一个二次多项式。计算结果表明其精度和实用性都较好。
李克让林贤超吴忠祥
关键词:风应力平均场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Fluxes in China from 1981 to 1998被引量:37
2003年
A dynamic biogeochemical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responses of China's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HR) and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 to changes in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CO2 from 1981 to 1998.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total NPP varied between 2.89 and 3.37 Gt C/a and had an increasing trend by 0.32% per year, HR varied between 2.89 and 3.21 Gt C/a and grew by 0.40% per year, Annual NEP varied between -0.32 and 0.25 Gt C bu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trend. The positive mean NEP indicates that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were taking up carbon with a total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1.22 Gt C during the analysis period. The terrestrial NEP in China related to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CO2 increases accounted for about 10% of the world's total and was similar to the level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same period. The mean annual NEP for the analysis period was near to zero for most of the regions in China, but significantly positive NEP occurred in Northeast China Plain, the southeastern Xizang (Tibet) and Huang-Huai-Hai Plain, and negative NEP occurred in the Da Hinggan Mountains, Xiao Hinggan Mountains, Loess Plateau and Yunnan-Guizhou Plateau. China's climate at the time was warm and dry relative to other periods, so the estimated NEP is probab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China's terrestrial NEP may increase if climate becomes wetter but is likely to continue to decrease if the present warming and drying trend sustains.
曹明奎陶波李克让邵雪梅Stephen D PRIENCE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