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伟
- 作品数:60 被引量:20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 “天人和谐型生态文明观”的思想精髓
- 2017年
- 习近平总书记"天人和谐型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中主客对立、征服自然的世界观,形成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新理念、新世界观、新价值观。这一思想精髓最典型、最生动、最集中的表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王东李宏伟
-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精髓
-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三重维度被引量:2
- 2023年
-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为此,本文从理念、制度、战略等三重维度探讨如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李宏伟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成就三重维度生态文明建设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科学典范,是推动当代中国生态治理的科学指南。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深刻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历史演进,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指导我们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李宏伟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治理
- 中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2
- 2005年
- 李宏伟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本质规定性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立70年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启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党课之八被引量:5
- 2019年
- 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本课时间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本课目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总结70年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从而在新时代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李宏伟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 做大自然的捍卫者
- 2020年
- 2019年底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断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社会损失。疫情不仅引发了环境风险,也暴露出人类在处理人地关系上的一系列问题。
- 李宏伟
- 关键词:人地关系疫情肺炎经济社会大自然
- 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和经验
- 2023年
- 本文按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梳理了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脉络,重点研究了新时代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透过大历史观分析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集中表现为: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理念、坚持以制度创新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 李宏伟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 十八大以来生态环保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系列党课
- 2022年
- 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本课时间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本课目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保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 李宏伟
- 关键词: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课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被引量:1
- 2024年
-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面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结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的“四个重大转变”.
- 李宏伟
- 关键词: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理论
- 柴尔德“两次革命论”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得失
- 2004年
- 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论”和“城市革命论”,他认为前者是文明起源的开始,后者是文明形成的标志。“两次革命论”构成了柴尔德文明起源理论的完整框架。柴尔德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起源论有继承和发展,表现在唯物史观、社会分工理论以及对阶级的认识上。但由于历史局限和他自身的理论局限,柴尔德的理论也存在以下不足:时代的局限性、研究区域的有限性、研究不够系统以及将“城市”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志不确切等。柴尔德的哲学基础具有两面性,他在辩证法方面做得很好,但对唯物史观坚持不够。
- 李宏伟
- 关键词:柴尔德哲学考古学文明起源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