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超
- 作品数:33 被引量:96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论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分类被引量:2
- 2015年
- 中医知识体系中有大量的分类内容,中医的分类有普遍性、非实体性、给定性、离心性等特点。对于中医知识体系中分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对中医知识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对于这些分类背后机制的发掘也有利于对中医知识的优化。
- 李崇超
- 关键词:非实体性离心性
-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学术价值探讨被引量:3
- 2018年
- 敦煌出土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题名为梁朝陶弘景著。书中的内容和记载的方剂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展示经方原本状态,提供了更多的经方,提供了完备的经方的体系,展示了严谨的经方配伍理论,有助于揭释经方的配伍规律,纠正了认为经方家和医经家是两个医学体系的观点。《辅行诀》为丰富中医的理论,启示中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 李崇超
- 关键词:辅行诀方剂学术价值
- 汇通派医家“体工”概念及临床应用研究
- 2023年
- 体工,是十九世纪初中西医汇通学派提出的一个医学概念,指人体对抗内外环境变化的防御本能。恽铁樵、祝味菊、冉雪峰等汇通派医家在其著作中多次引用“体工”概念论述医理,本文阐述三位医家对体工的认识,讨论治病时应顺应体工抗邪趋势,扶弱馁强,维持体工自愈之能,分析体工在中药配伍中的应用,比较体工自愈之能与免疫学抵抗力异同,以期推进对人体自愈之能的认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 刘哲华陈志强范崇峰李崇超
- 黄元御辨治温病学术特色被引量:1
- 2022年
- 黄元御提出,温病与热病本质相同,病机为风邪伤人,木火与己土受邪,木火主血,随己土而升,而风邪伤卫,则内乘阴位而逼迫营血,热不能外达,而成温病。其认为,“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将六经气化理论运用于温病的治疗中。温病太阳证,卫气已闭,营郁初起,治宜开腠理,清营热,采用“凉金补水”之法,施以玄霜丹;阳明证为燥热不泄,胃腑积热,治疗应在腑热未动之时,清解阳明经之热,方用素雪丹;少阳证为相火内郁,治宜清凉和解,散其炎烈,用红雨丹;太阴证多见湿盛之象,太阴之湿夺于阳明之燥,治宜清散皮毛,滋太阴湿土并泻阳明燥金,用黄酥丹;少阴证能化寒为热,治宜清散皮毛,泻君火而益肾水,方用紫玉丹;厥阴证,火煎迫营阴,治宜清散皮毛,滋风木兼泻相火,方用苍霖丹。以六经统领温病,又不为其所拘泥,所用方药多法于仲景,却重视顾护脏阴,多用补阴泻阳之法。
- 徐程鞠少寒李崇超
- 关键词:温病少阳证少阴证黄元御
- 方剂史上的三种组方模式探讨被引量:4
- 2015年
-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方剂有不同的组方模式。通过对中医学历史脉络的考察可知,方剂组方模式经历过法术思维模式、数术思维模式和药物功效模式三个不同的阶段。经方与时方存在着组方模式的不同,君、臣、佐、使理论产生于数术思维模式之下,三种组方模式对方剂学的发展都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
- 李崇超
- 关键词:方剂配伍理论药物功效
- 中医中的“察同”思想被引量:1
- 2021年
- “察同”就是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通之处,考察不同事物背后的根源、义理的相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中医的“察同”有很多方面,如人体各组成部分的“同源”、疾病病因病机的“同”、治疗方法的“同”、内外疾病的“同”等。“察同”是中医思维方式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医执简御繁的基础,也为中医诊疗提供很多优势。
- 李崇超
- 关键词:中医思维方式
- 中医的核心观念解读
- 的核心概念是中医观念的载体.对中医中一系列概念进行筛选和阐释,构成一个以"和"为中心,以"序"、"正"、"顺"、"通"、...
- 李崇超
- 关键词:中医学学术思想社会价值
- “伤寒”之称的发生学考论被引量:1
- 2018年
- "伤寒"一词是中医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伤寒是指伤于寒邪,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通过文字学、文化人类学和中医学相结合,对"伤寒"概念做文化发生学上的探究和梳理。认为"伤寒"概念最初与"天行""时行"同义,而天行的概念又和"气交"概念有关。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天地之气的交合而产生的,天地之气的交合称为"气交"。"天行病"就是异常"气交"对人产生的病理影响。广义的伤寒,就是伤于不正常的"气交"。古人将"寒"作为"邪"的代称,是一种提喻法,是古代时空观的心理积淀的反映。古人认为寒与冬天、北方、死亡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与生命相反的东西。外感疾病,都以"伤寒"代之,是这种心理积淀在语言文字上的反映。
- 李崇超
- 关键词:伤寒发生学文化人类学时空观
- 浅论“燥湿同源”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 2024年
-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同源”学说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如“肝肾同源”“血水同源”“营卫同源”等。其中,燥与湿两者在中医学理论中关系尤为密切,诸多现代疾病的发病均与两者相关,因此,全面理解燥与湿的关系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梳理相关文献,从《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挖掘“燥湿同源”的理论依据,认为该理论的核心内涵包括“燥可生湿”与“湿可化燥”2个方面。在临床实践中,医者需灵活运用此理论,既要见燥防湿,又要遇湿防燥。针对以湿或燥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医者从湿与燥的同源性、共存性及相互转化的角度进行辨证和治疗。这一理论不仅深化了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也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随着对“燥湿同源”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将愈发突显。
- 宋振李崇超
- 从方剂组方的三种模式看《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方剂特点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书为敦煌出土的医学著作,题名为梁朝的陶弘景著。辗转流传到河南威县中医张大昌先生手中。文革之时,《辅行诀》原卷被焚毁。目前《辅行诀》存在两个抄本,一个是张大昌先生根据自己的记忆,追忆成书。另一个为张...
- 李崇超
- 关键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经方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