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岭

作品数:11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主题

  • 4篇语言
  • 4篇哲学
  • 2篇形而上学
  • 2篇话语形态
  • 2篇古希腊
  • 2篇翻译
  • 1篇形态分析
  • 1篇叙事语篇
  • 1篇学说
  • 1篇言说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形态
  • 1篇艺术形态学
  • 1篇意象
  • 1篇译诗
  • 1篇译者
  • 1篇音乐
  • 1篇音乐文化
  • 1篇英汉
  • 1篇英汉词汇

机构

  • 10篇聊城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10篇李志岭
  • 4篇陈万会
  • 1篇李玲

传媒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北京教育学院...
  • 1篇外语研究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古希腊哲与诗之争的根源与实质——从诗学比较与诗学发生学说起被引量:2
2020年
热奈特把诗学定义为“文学形式之通论”。茨维坦·托多罗夫认为,诗学关注的不是文学作品本身,而是文学话语之所以是文学话语的属性。本文把哲学和诗等看作不同的话语体裁,采用类似茨维坦·托多罗夫《散文的诗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描写、分析哲学与诗等话语体裁的语言来揭示其诗学,即其语言的属性。从诗学或体裁发生学角度看,古希腊最初的哲与诗之争,与其说是哲学对诗的排斥,不如说是哲学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和体裁,从诗与神话母腹中挣脱出来的一种痛。同时,柏拉图对诗的戒备,也是面对历史悠久的诗与神话传统的强大压力时的“影响的焦虑”的一种表现。而当代海德格尔所说的“哲学的终结”,其实是哲学的重新开始。诗的本质决定,只有诗性言说才更有可能超越语言与思自身,所以,尼采的诗性哲学,海德格尔从早期的形而上学式言说朝后期诗性言说的转向,不是两千多年之后哲学向诗的返回或投诚,而是哲学要穿越或借助诗超越旧哲学的主题和言说方式的一种企图。新的“影响的焦虑”当然也在所难免,阿兰·巴迪欧的《哲学宣言》及其对“诗人的时代”的批判,就是来自当代哲学关于诗的“影响的焦虑”的最强的声音。
李志岭
关键词:形而上学诗学
本雅明的文学翻译诗学与哲学——文学的本质、纯语言和译者的任务被引量:3
2021年
瓦尔特·本雅明强调文学语言的本质,其纯语言也具有形而上的性质,故本雅明应是本质主义者,而不是反本质主义者。本雅明由此开启了真正的哲学或形而上学意义的翻译之思。本雅明的纯语言及其译者的任务所强调的原文的诗性,其实即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的“译之所失”的东西。纯语言概念打破了原作与译作、源语与目标语的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传统翻译研究的思维局限。从这种意义上说,他又不是逻各斯中心主义者。但同时,纯语言又高于具体语言,具有形而上的,或逻各斯的性质。换言之,纯语言是一种元语言。整体上看,本雅明关于译者任务的言说不属于术的层面,而是道的层面的关于翻译的哲学之思。它的旨归乃是理想的翻译或翻译的理想。
李志岭
关键词:纯语言元语言本雅明文学翻译
古希腊与中国春秋时期音乐文化之嬗变的哲学解释学分析——兼论音乐文化对生活世界和谐重构的意义
2023年
从哲学解释学看,俄耳甫斯之被撕碎,实质上是缪斯和俄耳甫斯主导的音乐文化之统一的裂变,以及音乐与诗、悲剧、喜剧、哲学等之分道而行。中国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也不仅是原有的基于礼乐的文化统一的瓦解,同时也意味着新的音乐出现和繁荣,“礼崩乐坏”之同时也发生了“礼崩乐盛”,其标志就是以《乐记》为代表的音乐哲学的成就,以及后来哲学上的百家争鸣。故二者既是分裂,也是分道而行。其如此盖因“俄耳甫斯被撕碎”和“礼崩乐坏”之后,柏拉图与孔子在哲学中庇护、挽救了音乐,并把音乐对文化的主导和统一提升到新高度,即:最高的哲学即音乐,最伟大的音乐即哲学。现代以来,世界似乎经历了又一次“撕裂”和“礼崩乐坏”,如新冠肺炎爆发以来世界所发生的变化。沿着柏拉图与孔子的道路,弘扬音乐文化与音乐哲学,像萨义德和巴伦博伊姆所做的那样,也许有助于拯救和重建世界和谐。
李志岭
关键词:音乐文化礼崩乐坏哲学解释学
语言学的哲学转向及哲学的语言转向与回归被引量:4
2021年
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是众所周知的,但其前提,即语言研究的哲学(形而上学)转向则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索绪尔提出以"关系本体论"的语言观取代"物体本体论"的语言观,为语言学确立了本质主义的学科对象,即语言的本质。索氏的"语言(langue)"是柏拉图"理式(idea/form)"性质的范畴。柏拉图之后2000多年,到索绪尔才终于出现了语言研究的形而上学,或语言学的形而上学转向。索氏的语言观和关于结构与符号的思想,以及语言学整体的发展,迅速被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诸学科借鉴为模板。而所谓哲学的语言转向只是这个宏大画面的一部分,索绪尔是开创了整个20世纪哲学的重要先驱。作为一种话语类型,古希腊哲学或形而上学是基于对言语方式的关注和改造而产生的,因而20世纪哲学朝语言学的转向,也是向语言的回归。从现代语言学到哲学的语言转向,再到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在这些逐渐绽开的文化波纹的中心,是索绪尔投下的思想的石子。
李志岭
关键词:形而上学哲学语言学
英汉叙事语篇词汇衔接模式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以侯易的词汇重复理论为框架,按照等距抽样原则,从选取的英汉语料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对比分析英汉叙事语篇中词汇衔接的使用异同,结果发现两种语言在四种词汇重复手段的使用上均有不同,究其原因在于语言中形合与意合的区别。研究结果对英语词汇教学有如下启示:将词汇纳入语篇层次,关注语篇中的词形及语义网络中的单词。
李玲李志岭
关键词:英汉词汇词汇衔接叙事语篇词汇教学
艺术形态学与话语的形态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提出话语形态分析这一概念,并认为卡冈《艺术形态学》的形态观对话语形态研究具有元理论意义。话语形态分析也应关注话语的"结构"、"外部特征"、"形式"及各部分间"生动的"关系。传统的体裁研究、文体学、语体学以及文章学所谓的"体"都与具体语篇的形态无涉,是有名无实的"体"。话语形态分析应真正关注具体话语实在的形态或形状,打破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界限,突破二元对立的传统逻辑的局限,采取模糊逻辑的观点,将不同的结构类型(从形而上的到形而下的)与形态看作一个连续统,并在语相形态、语音形态和语义形态三个维度考察话语的整体形态。
李志岭陈万会
关键词:艺术形态学话语形态话语结构
一种灵魂附体的言说:也论翻译之“夺胎换骨”被引量:1
2018年
翻译应让原作在译入语中"投胎转世"。而欲得原作之胎,必须复活原作者的精神,让其灵魂附体于译文。在原作之骨的再造中,应坚持语言好客性原则,能直译则直译,若必须意译,则应尽量异化,并将源语表达形式适当引入目标语。译者应关注其"代人立言者"的角色,而不是与作者争地位。把翻译占有原作者精神灵魂的过程,变为译者与原作者灵魂同体合一的过程,使翻译成为灵魂附体的言说。
李志岭陈万会朱晓云
关键词:夺胎换骨译者角色
中西语言文字与哲学话语形态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对逻辑的不同表征方式,中西方(以英语为例)语言文字分别对各自的哲学话语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促成中国与西方哲学话语的形态差异。中西哲学及其他类型话语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影响的结果。在语言文字构建哲学话语的过程中,语言强加于思想,文字强加于语言。
李志岭
关键词:语言文字思维方式
汉英语时间性语法范畴对比的困难与出路被引量:2
2014年
本文提出,基于康德的观点,"概念无直观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直观与概念两者缺一不可。要对比研究英汉语时间性语法范畴,有必要首先区分功能性语言范畴和语言形式或结构性范畴,并在方法论层面实现宏观语言学转向、系统观转向和历史与认知转向。本文引入"时间标记系统"这一概念,丰富语言研究的元话语系统,并建立合适的、共同的理论和分析框架。这个框架能够须同时适应英语和汉语中时间标记手段的分析,能够把所比项目或系统同时纳入分析、描写和研究的视域,也就是"把所比项目或系统纳入到同一个理论框架内"。
李志岭陈万会
《致海伦》中海伦意象的语言文化阐释
2014年
艾伦·坡《致海伦》一诗中Helen这一意象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对关于该诗两例误读的分析显示,文本阐释中若忽视语言细节,忽视细节的系统性、全息性,及其广泛的互文映射意义,就难免发生误读与结构上的简单化。
李志岭陈万会
关键词:语言细节误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