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承贵

作品数:241 被引量:502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28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3篇哲学宗教
  • 29篇文化科学
  • 14篇社会学
  • 8篇政治法律
  • 4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2篇哲学
  • 31篇佛教
  • 29篇儒学
  • 26篇传统哲学
  • 25篇中国传统哲学
  • 22篇中国哲学
  • 19篇心学
  • 18篇儒家
  • 17篇文化
  • 16篇道德
  • 14篇检讨
  • 14篇佛教观
  • 13篇阳明心学
  • 13篇人文
  • 13篇认知范式
  • 13篇伦理
  • 12篇社会
  • 11篇主义
  • 11篇明心
  • 8篇阳明学

机构

  • 204篇南京大学
  • 35篇南昌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江西中医药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贵阳学院
  • 1篇湖南大学
  • 1篇南京人口管理...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上海工程技术...
  • 1篇安庆师范大学

作者

  • 239篇李承贵
  • 3篇王金凤
  • 3篇赖虹
  • 1篇马可
  • 1篇向世陵
  • 1篇董平
  • 1篇陆永胜
  • 1篇蔡方鹿
  • 1篇朱汉民
  • 1篇吴震
  • 1篇卫羚
  • 1篇章林
  • 1篇顾海建
  • 1篇张理峰
  • 1篇赖虹
  • 1篇梁涛

传媒

  • 25篇福建论坛(人...
  • 16篇贵阳学院学报...
  • 9篇南昌大学学报...
  • 9篇江南大学学报...
  • 8篇河北学刊
  • 8篇天津社会科学
  • 7篇江西师范大学...
  • 7篇中山大学学报...
  • 6篇学术界
  • 6篇江西社会科学
  • 6篇学术研究
  • 6篇华南师范大学...
  • 6篇现代哲学
  • 6篇中共宁波市委...
  • 5篇哲学研究
  • 5篇高等学校文科...
  • 4篇哲学动态
  • 4篇社会科学战线
  • 4篇齐鲁学刊
  • 4篇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7篇2022
  • 5篇2021
  • 11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10篇2017
  • 11篇2016
  • 14篇2015
  • 13篇2014
  • 17篇2013
  • 13篇2012
  • 11篇2011
  • 11篇2010
  • 11篇2009
  • 10篇2008
  • 13篇2007
  • 8篇2006
  • 9篇2005
2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德智关系论被引量:1
2001年
德智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形式不同。这种不同形式具体表现为由“德智不分”到“德智分立”、由“以德统智”到“以智帅德”、由“以智利德”到“以智和德”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首先,人类未来的道德走向应是理智的;其次,科学与知识积极作用于道德的前提,是独立于道德之外的;第三,科学与知识对道德的作用始终是积极的。
李承贵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
儒佛道三教关系探微——以两晋南北朝为例被引量:11
2001年
既相融相摄又相拒相斥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关系的基本形式。内容的广泛性、主体的不确定性、策略的迂回性和义理的互补性 ,是儒佛道三教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为儒佛道的进一步融合创造了条件 。
李承贵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儒学社会功能
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范式研究——探寻20世纪中国哲学复杂生成的一种视角被引量:9
2015年
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存在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范式"现象,其包括唯物主义认知范式、科学主义认知范式、人文主义认知范式、逻辑主义认知范式、自我主义认知范式五种。此五种认知范式的实践,不仅是凸显中国传统哲学内容、性质及其优缺点的过程,也是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情感磨合"的过程,从而成为分析西方哲学如何参与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国哲学怎样选择与吸收西方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应确立怎样的基本形态等问题的独特视角。
李承贵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西方哲学
张九成佛教观论析——兼论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及特点被引量:6
2005年
该文以张九成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为话源,指出张九成的佛教观具有双重性,即在言道方式、生活性情方面亲近佛教,而在心性、伦理方面排斥佛教。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张九成思想的归宿和儒家学者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张九成的思想特色是“身佛心儒”而非“阳儒阴释”,儒家学者在佛教中国化的程度和特质两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李承贵
关键词:佛教观佛教中国化
明清之际中国传统道德之走向被引量:3
1998年
“道德转型”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而实现“传统道德转型”又是当代伦理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传统道德的真正转型究竟开端于何时?这种转型的走向如何?这些问题的厘清与确定,对推动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有着直接启迪。 道德类型的划分是以道德价值取向为根据的,因此道德转型的研究必须关注道德价值取向的变化;而道德价值变化又表现在道德理念(价值源头)、道德表达方式(范畴)以及道德实施途径(礼俗等)上。探索道德转型,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道德自身的矛盾运动及变化的趋向,但不能就道德解释道德。道德建立在关系之上,对应道德的主要关系有经济关系、社会结构、人伦关系;而且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需求,个体道德水平的高低,也要以关系为依托。因此,探索道德转型我们绝不能避开引发道德自我运动的更为根本的原因。同时必须指出,当一种道德体系面临变革,而此时又受到异质道德体系的冲击,显然会增强对原有道德反省、批判力量,从而加速原有道德转型的步伐。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理论上我们将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的开始定位在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初,并且延续至今。以下就此展开论述。
李承贵
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明清之际道德本体论道德价值体系道德转型基督教伦理
宋儒对儒家实学的复兴与建构
实学就是"实体达用"之学,具体而言,"体"指宇宙实体和心性实体,"用"指经世致用与实测之学。宋儒对儒家实学的复兴,正表现为这四个向度。一、宇宙实体:从佛教之"空"到儒学之"有"对于宋儒而言,佛教本体就是"空幻",比如,张...
李承贵
文献传递
象山于阳明心学形成之意义--基于王阳明的视角
对阳明而言,象山心学既是基础,亦是动力。依阳明所论,象山心学在"大本大原处"为其确立了基础,而象山心学的"粗"、"沿袭之累"、"非纯粹和平"等瑕疵则成为其构建"精一心学"的学术动力。然而,究竟什么是"大本大原处"?"粗"...
李承贵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
胡适认知老子“道”的三种路径被引量:1
2009年
胡适认知、理解、解释老子的"道"应用了三种路径,即科学主义、实用主义、进化主义。因为此三种路径的应用,胡适提出了一些独特而新颖的观点:"道"是一种假设、"道"是一种过程、"道"意味着"天人不同类"等;也因为此三种路径的应用,胡适关于老子"道"的理解和解释存在诸多的偏颇:"道"含有阻碍科学发展的特性、"道"具有"重虚轻实"的特性、"道"具有"尚古淡今"的特性、"道"及其德性是无法证实的虚名等。因此,胡适关于"道"的认知、理解和解释,完全是科学主义方法的实践,而在科学主义方法应用过程中,"道"的人文内涵被无情地消解。
李承贵
关键词:科学主义实用主义进化主义
孔子君子人格内涵及其现代价值被引量:6
1996年
孔子君子人格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李承贵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理想人格追求,但任何一个时代的理想人格在相当意义上可视为此前各时代理想人格普遍价值的积累,特别是塑造理想人格的精神资源,历史从来就是我们的起点。君子,是文化之圣孔子设计的理想人格;但君子人格的内涵...
李承贵
关键词:君子人格理想人格孔子关怀意识道德人格
整体、本体、境界与世界——中国哲学如何走向未来被引量:3
2008年
"中国有无哲学"从根本上说虽然是个彻头彻尾的假问题,但因为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所引起的对中国哲学自身特性、品质及走向等问题的关切却是越来越多,已然成为中国哲学界关注的重大学术问题。中国哲学如何走向未来?是思想理论上的完善,还是建构一种新的哲学?抑或在中、西、马的对话中成就"金身"?这里编发的几篇文章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问题所发表的独到看法,希望它能成为引玉之砖,引得更多同行参与讨论,共同为化解中国哲学的困境贡献智慧!
李承贵向世陵
关键词:中国哲学本体学术问题假问题哲学界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