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西平

作品数:16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贫血
  • 7篇珠蛋白
  • 6篇珠蛋白基因
  • 6篇细胞
  • 4篇地中海贫血
  • 4篇基因
  • 4篇K562细胞
  • 3篇蛋白
  • 3篇Β-地中海贫...
  • 3篇RT-PCR
  • 3篇MRNA
  • 2篇丁酸盐
  • 2篇血红
  • 2篇血红蛋白
  • 2篇镰状细胞
  • 2篇镰状细胞贫血
  • 2篇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 2篇基因表达

机构

  • 16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兰州军区兰州...
  • 1篇解放军第16...

作者

  • 16篇李西平
  • 14篇刘志杰
  • 13篇钱新华
  • 6篇姚英民
  • 2篇刘阳
  • 1篇冯晓勤
  • 1篇吴建春
  • 1篇王秉慧
  • 1篇陈万红
  • 1篇罗深秋
  • 1篇许红波
  • 1篇李春富
  • 1篇邓凡
  • 1篇杨明
  • 1篇刘忠英
  • 1篇赵永忠

传媒

  • 5篇第一军医大学...
  • 3篇西北国防医学...
  • 2篇广东医学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国外医学(分...
  • 1篇国外医学(内...
  • 1篇国外医学(输...
  • 1篇国外医学(临...
  • 1篇国外医学(儿...

年份

  • 4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5篇2001
  • 1篇200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方法的选择被引量:25
2004年
目的比较4种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方法,为初次使用者选择方法时提供参考。方法用24 mer的引物作为上样样本,分别采用氨水法、低浓度硝酸银法、0.1%及0.2%硝酸银法染色。后2种配合不同的显色剂显色。结果前2种未显色,0.1%及0.2%硝酸银可显色。结论0.2%的硝酸银与氢氧化钠显色剂相结合具有最高的灵敏度;0.2%的硝酸银与碳酸钠显色剂相结合具有最佳的显像效果。
李西平钱新华姚英民刘志杰刘阳
关键词:DNA银染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改良的网织红细胞富集法
2004年
目的 探讨改良网织红细胞的分离方法。方法 在淋巴细胞分离液中添加泛影葡胺,通过细胞计数、测定总RNA量及采用半定量多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比较添加前后从外周血中分离网织红细胞量变化。结果 添加泛影葡胺后,分离细胞总数增加,提取RNA增加,早期红细胞特异的珠蛋白α-mRNA表达量增加。结论 改良后的细胞分离液分离的网织红细胞较以前显著增加。
李西平钱新华姚英民刘志杰刘阳王秉慧
关键词:网织红细胞多聚合酶链反应
人类珠蛋白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
2002年
人类珠蛋白各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 ,对阐明珠蛋白基因阶段特异性表达规律与机制 ,对探索药物作用机理及其它相关疾病的病理机理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地中海贫血的基础研究中应用更加广泛。
李西平刘志杰钱新华
关键词:地中海贫血
小鼠到大鼠骨髓移植诱导供者特异的免疫耐受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索适用临床的异种骨髓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案。方法 受体SD大鼠接受亚致死剂量照射(5 5Gy)当天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骨髓细胞 8× 10 7,2d后腹腔内注射环磷酰胺 15 0mg/kg。分别于移植后 3 0 ,60及90d取受体大鼠外周血 ,用特异性单抗作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后上流式细胞仪 (FACS)分析 ,检测骨髓植入的嵌合情况 ,并于 4周后作皮片移植和混合淋巴反应 (MLR) ,检查免疫耐受情况。结果 受体大鼠外周血可检测到小鼠骨髓源性细胞 ,嵌合体在 90d时仍存在。皮片移植和MLR证明受体SD大鼠对供体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 ,对无关第 3者C5 7BL/ 6小鼠仍有强烈免疫应答。结论 小鼠到大鼠骨髓移植成功地诱导了特异性免疫耐受。
许红波李春富吴建春冯晓勤杨明李西平陈万红
关键词:嵌合体免疫耐受特异性抗体
γ珠蛋白基因诱导剂的研究进展
2002年
重新激活胎儿珠蛋白基因是纠正 β 珠蛋白基因缺陷性疾病异常病理生理最现实的途径。羟基脲和丁酸类化合物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两种已用于治疗的诱导剂 ,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它们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新的γ珠蛋白基因诱导剂还在不断被发现 。
刘志杰李西平钱新华
关键词: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丁酸盐不同给药方式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的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01年
目的研究丁酸盐对血红蛋白合成的诱导作用和不同给药方式对丁酸盐诱导的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的影响.方法以K562细胞为体外模型,采用联苯胺染色定性技术检测细胞内血红蛋白,比较丁酸盐不同浓度、不同给药方式诱导K562细胞前后的阳性细胞率;测量波长为414nm的D(λ)值和醋酸纤维膜电泳检测药物诱导的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丁酸盐诱导后联苯胺染色阳性细胞率(BZ%)增加4~6倍,细胞平均血红蛋白较用药前增加9~14倍:丁酸盐选择性地刺激HbF合成;单次脉冲式给药BZ%在72 h达高峰,峰值在19%~28%之间,之后迅速下降,约在7~9d接近用药前水平.孵育时间的长短与BZ%上升以及上升后持续时间的长短无关;丁酸盐持续诱导的BZ%变化与一次脉冲式用药总体趋势相似;间断脉冲式用药BZ%在72 h达到峰值后持续保持在20%~30%之间的水平,直至3个周期的用药结束.结论丁酸盐可诱导珠蛋白基因表达,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尤其能够选择性地刺激胎儿血红蛋白的合成增加;间断脉冲式用药能够持续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可作为丁酸盐治疗β-珠蛋白基因缺陷疾病的理想给药方式.
刘志杰钱新华李西平姚英民
关键词:K562细胞血红蛋白丁酸盐贫血
K562细胞7种珠蛋白基因mRNA水平的研究
2001年
目的研究K562细胞a、β、Gγ、Aγ、ζ、ε、δ、珠蛋白基因mRNA水平。方法采用RT-PCR在相同条件下同时扩增成 功7种珠蛋白mRNA,比较K562细胞内各珠蛋白mRNA水平。结果α基因簇中α-mRNA水平明显高于ζ-mRNA,β 基因簇mRNA表达水平依次为Gγ、Aγ、ε、δ,K562细胞不表达β-珠蛋白mRNA。结论转录后水平的调控可能在k562 细胞α基因簇的表达中起重要作用,β基因簇各珠蛋白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基本相符。
刘志杰钱新华李西平姚英民
关键词:K562细胞珠蛋白基因RT-PCR镰状细胞贫血Β-地中海贫血
丁酸盐和羟基脲诱导7种珠蛋白基因mRNA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研究丁酸盐和羟基脲分别诱导后 7种珠蛋白基因 (α ,β ,Aγ ,Gγ ,ζ ,ε ,δ)mRNA水平的改变。 方法 以K5 6 2细胞为体外模型 ,采用联苯胺染色技术观察 0 5mmol/L丁酸盐和 10 0 μmol/L羟基脲对珠蛋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 ;采用RT -PCR技术同时扩增 7种珠蛋白mRNA ,比较丁酸盐和羟基脲诱导前后 7种珠蛋白基因mRNA水平的改变及这种改变在两种药物之间的不同。结果  0 5mmol/L丁酸盐和 10 0 μmol/L羟基脲诱导K5 6 2细胞 3~ 6d ,联苯胺染色阳性率达高峰 ,为 36 5 %和 41 5 % ;K 5 6 2细胞用药前后均不表达 β -珠蛋白基因。丁酸盐和羟基脲诱导 4~ 5d后α ,ζ ,ε ,δmRNA增加分别为 1 2 4,1 19,1 17,1 11倍和 1 2 3 ,1 2 0 ,1 14 ,1 15倍 ,γ -mRNA的增加为 ( 3 81± 0 14 )倍和 ( 3 71±0 11)倍 (P <0 0 1) ,其中Gγ增加显著而Aγ不显著。各珠蛋白基因增加在丁酸盐与羟基脲间无差别。结论 丁酸盐和羟基脲均具有相似的诱导珠蛋白基因表达并选择性地刺激γ珠蛋白基因 ,尤其Gγ的转录增加的作用 ;对α
刘志杰钱新华李西平姚英民
关键词:MRNA丁酸盐羟基脲镰状细胞贫血Β-地中海贫血
人类珠蛋白基因转录水平的定量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研究人类珠蛋白基因转录水平的定量表达。方法 :设计 7种珠蛋白基因mRNA的特异性引物 ,采用RT -PCR技术 ,探索相同条件下同时扩增 7种珠蛋白mRNA ,并定量其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胎儿脐血中同时扩增出 7种珠蛋白基因 ,各片段分子量符合引物设计片段长度 ;K5 6 2细胞株检测有α、Gγ、Aγ、δ、ε、ζmRNA ,无 β -mRNA ;阴性对照B淋巴细胞株XJH未扩增出任一珠蛋白基因mRNA。结论 :应用RT -PCR技术同时扩增 7种珠蛋白基因mRNA的定量方法是可行的 ,具有特异性。
刘志杰钱新华李西平
关键词:珠蛋白基因MRNART-PCRK562细胞
新生大鼠磷脂酶C-γ1mRNA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早期各主要脏器磷脂酶C-γ1(PLCγ1,基因为PLCG1)的mRNA表达状况。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析大鼠出生后1、3、5、7 d及2、3、5周等7个时期肝、肺、肾和脑等4种脏器共28例样本的PLCG1的表达变化,以看家基因磷酸甘油脱氢酶(GAPDH)为内参照,同步逆转录PLCG1特异性片段和内参片段,以二者积分吸光度比值作为PLCG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肝、肺、肾和脑4种脏器组织PLCG1在出生后早期的不同时期均有较强表达,并且各时期之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第1天肝脏组织中PLCG1几乎没有表达,第7天脑组织的表达最高;而在同一时期4种不同的组织间PLCG1的表达也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同种脏器组织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及在同一时期不同脏器组织之间PLCG1的差异性表达提示,PLCG1可能参与了大鼠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刘忠英罗深秋邓凡赵永忠李西平
关键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磷脂酶C-Γ1基因表达信号转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