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隐逸
-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完全抗体快速促凝剂交叉配血600例报告被引量:1
- 1998年
- 输注血液制品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引起同种免疫反应[1],这种反应不但降低了输血的有效性,甚至导致具有相应抗原的细胞在输血后被破坏溶血,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甚至死亡。国内目前常规的配血方法仍以盐水介质法为主,盐水介质法只能检出IgM类抗体[2],而国内外现代...
- 姚桂欣吴世曦余芳张晓茅李隐逸
- 关键词:输血交叉配血促凝剂聚乙二醇
- 5334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性疾病检测的意义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经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检测的意义。方法:对5 334例受血者输血前用微粒酶免疫法检测抗HIV和抗HCV,采用双夹心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输血前受血者抗HIV阳性率0.26%,抗HCV阳性率1.18%,梅毒抗体阳性率0.41%。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作血液传染性疾病检测,能对受血者的健康状况作出判断,减少和杜绝医原性感染,防止医患纠纷,是一项对医患双方有自身保护作用的措施。
- 曾小菁胡讯李隐逸
- 关键词:输血传播病毒梅毒HIV抗体
- 血型血清学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回顾分析血型血清学诊断78例疑似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资料,系统阐明溶血三项试验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新生儿溶血病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疑似新生儿溶血病的78例患儿资料,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鉴定患儿ABO、Rh血型及溶血三项试验,并对疑似ABO以外新生儿溶血病用母亲血筛查不规则抗体。结果:在78例新生儿溶血病疑似病例中,共有52例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总阳性率约为66.67%,其中新生儿ABO溶血49例,,所占比例为94.23%,新生儿RH(D)溶血3例,所占比例为5.77%。O-A型26例(50%),O-B型23例(44.23%)。经数据分析,O-A型与O-B型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32.69%(17/52),血清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59.62%(31/52),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94.23%(49/52)。血液采集时间为0-6 d和超过6 d疑似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72.06%和30.00%。两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液采集时间为0-6 d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采集时间超过6 d组。结论: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并采用溶血3项检测对有效诊断新生儿溶血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李隐逸
- 关键词:血型血清学诊断新生儿溶血病回顾性分析
- 6566例孕妇产前抗-HCV、抗-HIV、梅毒感染的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围产期孕妇产前检测相关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指标的临床意义,了解孕妇产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的感染状况,为孕产妇感染经血源传染病提供客观依据,从而建立有效的防治母婴传播措施。方法:对6 566名孕妇进行血清检测,丙型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和梅毒抗体(抗-T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结果:6 566例孕妇中抗-HCV阳性19例(0.29%);梅毒螺旋体抗体初筛阳性68例(1.04%);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确诊试验(TPPA)阳性38例(0.58%);抗-HIV阳性2例(0.03%)。结论:揭示孕妇尚存在HCV、HIV、梅毒感染情况,孕期常规检测上述实验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母婴健康隐患,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对优生优育以及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 涂飞黄吉娥胡讯赵鲁强刘琦李隐逸罗永忠田振曾小菁
- 关键词:孕妇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梅毒
- 浅析临床输血不规范行为的对策及方法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总结分析出临床输血中不规范的行为,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与方法,从而降低临床输血安全隐患风险。方法:随机抽取我院100份输血病历,查看其护理输血病程及记录,统计分析出临床输血不规范行为。结果:经过统计分析,我院临床护理人员存在查对制度执行不严、血液在室温放置时间过久、不重视输血过程前15分钟观察、不正确的血液加温方法、不正确的加压输血等不规范的输液行为。结论:在临床输血过程中依然存在大量不规范行为,只有对不规范行为进行改正,才能避免临床输血安全隐患,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 刘芳李隐逸
- 关键词:临床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