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平 作品数:28 被引量:150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建筑科学 文化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基于GIS的Logistic回归在区域滑坡空间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2005年 巫山新址西区作为试验区,选取地形地貌、岩性特征、地质构造等区域斜坡稳定性影响因子,以MAPGIS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将全区按10m×10m方格划分为14450个单元,每个格网单元作为一个样本,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区域滑坡空间预测。结果表明:以滑坡发生概率0.163为判据,试验区内发生滑坡地段的判对率为72.08%,不发生滑坡地段的判对率为81.44%。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到区域斜坡稳定性分区以及进一步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李雪平 唐辉明 陈实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滑坡 PLS法在重庆巫山县邓家屋场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05年 滑坡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方法在一个算法下同时实现了回归建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数据结构简化(主成分分析)以及两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给因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相关性的回归带来极大的便利。为了探讨PLS方法在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中的适用性,选取位于三峡水库区巫山县的邓家屋场滑坡为试验区。在考虑三峡水库蓄水后引起的地下水力坡度变化、地震因素以及建筑物因素对邓家屋场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条件下,建立了滑坡稳定性系数与以上指标的PLS回归方程,以期达到对邓家屋场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的分析目标。计算建立的回归模型为:K*=0.181468×C*+0.274876×φ*-0.611369×J*-0.238604×α*-0.105219×ΔW*。表达式各因素影响力的排序为:地下水力坡度>滑动面内摩擦角>地震加速度>滑动面内聚力>滑体均匀加载。结果表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简单、建模效果好、解释性强的特点,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李雪平 唐辉明关键词:影响因素 基于GIS的Bayes统计推断技术在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05年 为探讨Bayes理论在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将巫山县城新址西区作为研究区,综合应用GIS技术和多元统计技术建立了区域斜坡稳定性分析的2个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即趋势表面模型和因子模型。趋势表面模型的自变量是位置坐标,因子模型的自变量是影响斜坡稳定的因子,包括地形坡度、高程、坡向、岩性、坡形、距有影响构造线的距离。将趋势表面模型结果作为Bayes模型中的先验信息,将因子模型结果作为Bayes模型中的样本信息,通过Bayes基本原理,得到Bayes综合模型。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因子模型的拟合度为80.33%,Bayes模型的拟合度为80.61%,后者得出的滑坡发生样本的判对率比前者提高了约7%,说明Bayes模型可用于区域斜坡稳定性概率评价。 李雪平 唐辉明关键词:GIS BAYES 斜坡 稳定性 新工科理念下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2024年 在新工科背景下,将课程教学目标由低到高依次设计为知识能力目标、应用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创新能力目标、工程实践能力目标、跨学科能力目标、工程伦理能力目标,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工程方向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模式。为了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考核方式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采用逐步提升的方式,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从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教学效果的角度对能力培养达成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地质素质有一定的提升,该教学模式值得继续推行和更深入地研究。 李雪平 程毅关键词:地下建筑工程 工程地质学 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道路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 被引量:1 2008年 针对道路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体会,提出了毕业设计在科学选题、变更设计手段、过程管理、加强中期检查及指导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建议和措施,从而更好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李丽平 徐光黎 李雪平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 教学改革 秭归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工程方向为例 2023年 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关键环节。文章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工程方向秭归实习为例,探索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为了实现课程思政目标,采取以下措施:修订实习教学大纲;充分挖掘实习地区的课程思政资源;提升实习带队教师建设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进行实习全过程课程思政内容管理。通过以上四种措施,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李雪平 焦玉勇 谭飞关键词:专业认识实习 三全育人 贝叶斯信息标准在滑坡因子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2006年 滑坡因子敏感性分析是滑坡预测和治理的重要前提。以巫山县新址西区作为试验区,运用滑坡影响因素与历史滑坡之间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贝叶斯信息标准进行模型优劣程度的比较,以期得出本区滑坡因子的敏感程度。设计了逐个加入影响因子进行非嵌套模型的优劣程度对比的试验方法。试验区滑坡因子敏感程度计算结果排队依次为:岩性、高程、距有影响构造线距离、坡度、坡向、坡形。试验为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方法。 李雪平 唐辉明关键词:BIC 滑坡 敏感性 红层岩溶发育特征与地面塌陷形成机理——以咸宁地区为例 被引量:6 2019年 通过收集整理前人研究资料、实地踏勘以及现场灰质砾岩取样、磨片及显微镜观测等方法手段,分析了红层岩溶发育特征与灰质砾岩溶蚀机理,同时,结合咸宁地区实际地质条件,建立了岩溶地面塌陷室内物理模型,通过监测抽(排)水与降雨两种情况下土压力、孔隙水压力以及土体位移变化情况,分析了抽(排)水和降雨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机制。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制主要为潜蚀作用,真空吸蚀作用次之。降雨对地表土体产生冲刷,地下水渗流作用造成土体潜蚀、运移;抽(排)水时水位发生骤变,水力梯度变大,加速了泥沙带出,导致含砂砾黏土层逐渐被潜蚀、掏空,加之真空负压的吸蚀叠加作用,促进土体破坏导致失稳,最终发生地面塌陷。由此可知,咸宁地区红层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潜蚀作用与真空吸蚀作用交互反应,抽水是其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主要外因。 肖攀 彭轲 李雪平 吴丽清关键词:岩溶地面塌陷 溶蚀机理 新工科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被引量:3 2022年 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为现代工程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方向引领,构建新形势下工程类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办学经验,对新工科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建设,根据“突出地质背景、强化学科交叉”的原则,对方案框架和实施路径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后续质量提升的保障措施,为专业深入开展“实践育人”提供了技术保障。 左昌群 焦玉勇 李雪平 谭飞 程毅 郑飞 邹俊鹏关键词:实践教学 基于GIS技术多源信息集成的三峡水库库首区诱发地震危险性动态评价 被引量:2 2010年 将数值模拟成果与监测数据集成,对三峡水库库首区诱发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动态评价。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平台上将数值模拟结果用专业地震模型进行评价,其成果作为评价背景数据库。用实时的地震监测数据、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地壳形变监测数据对背景数据库进行更新。选用FLAC3D为数值模拟工具,MAPGIS为GIS基础平台,VC++为开发工具,研发了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动态评价系统。系统提供在一定蓄水位条件下、一定评价范围、一定深度内的水库诱发地震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在GIS平台上,利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将水库诱发地震的数值模拟评估、监测数据评估进行集成,实现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动态评价。 李雪平 姚运生 汪洋 李井冈关键词:GIS 信息融合 诱发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