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鸣雷

作品数:66 被引量:46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1篇农业科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8篇栽培
  • 14篇农业废弃物
  • 14篇微生物
  • 14篇废弃物
  • 13篇菌剂
  • 11篇香菇
  • 9篇生物菌
  • 9篇生物菌剂
  • 9篇微生物菌
  • 9篇微生物菌剂
  • 8篇堆腐
  • 7篇堆肥
  • 7篇堆腐过程
  • 7篇大豆
  • 6篇麦草
  • 6篇鸡粪
  • 5篇性状
  • 5篇有机肥
  • 5篇有机无机
  • 5篇有机无机复混...

机构

  • 66篇西北农林科技...
  • 14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陕西省循环农...
  • 1篇西安思源学院
  • 1篇宝鸡市植保植...
  • 1篇北京恒华伟业...
  • 1篇铜川市农业科...

作者

  • 66篇李鸣雷
  • 28篇秦清军
  • 25篇谷洁
  • 20篇高华
  • 14篇刘萌娟
  • 9篇李生秀
  • 9篇呼有贤
  • 9篇梁连友
  • 7篇高华
  • 5篇李小平
  • 5篇梁东丽
  • 4篇张亚健
  • 4篇周军
  • 4篇穆养民
  • 4篇赵世伟
  • 3篇马俊
  • 2篇李孟楼
  • 2篇王长安
  • 2篇谷杰
  • 2篇胡彩霞

传媒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食用菌
  • 6篇陕西农业科学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西安文理学院...
  • 2篇生态学报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食用菌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园艺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5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9篇2006
  • 6篇2005
  • 7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阐明陕西豌豆种质(含省内及来自省外的资源)的形态特点,揭示其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的差异,为陕西豌豆资源的利用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生育期、花色、粒色和粒形的不同选取100份种质,分析陕西豌豆及省外豌豆资源生育期、株高、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质量、单株产量、花色、粒形、粒色9个形态性状的分布特点,计算各性状在不同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并对选取的100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绘制品种分布的三维散点图。【结果】陕西豌豆以紫花、麻粒和白粒、圆粒为主,从陕北到陕南皱粒比例增加,粒色类型更加丰富。省外豌豆以白花、白粒、圆粒为主,但皱粒豌豆的比例明显高于陕西豌豆。与陕西豌豆相比,省外资源生育期短,株高低,单株荚数、百粒质量、单株产量高。陕西以及陕南豌豆的平均遗传多样性高于省外群体,省内不同地区间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以陕南为高,其次是陕北、关中。省外群体的平均遗传距离大于省内群体。省内群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以陕南为最大,然后依次是关中、陕北;省内不同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以陕南-关中为最大,然后依次是陕南-陕北、关中-陕北。聚类分析将供试100份种质分成2类,第Ⅰ类主要由陕南、省外品种组成,第Ⅱ类主要由关中、陕北组成。聚类和三维散点图结果显示,陕南品种分布最为广泛,其次分别是省外、关中、陕北的品种,不同地区的品种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而是相互穿插,界限模糊。【结论】省外资源的农艺性状优于省内资源,是陕西豌豆资源的重要补充。陕西豌豆的遗传多样性以及遗传距离与品种的地理来源相关不明显。
刘萌娟李鸣雷郭小华王静雅宋卫宁
陕西大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变异特点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利用42个PAPD引物对75份陕西大豆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增出310个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7.3个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6%;田间试验考察了13个农艺性状。陕西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在秦岭南、北两个地区有所不同,秦岭北品种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的性状数目和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都大于秦岭南品种,RAPD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指数也是秦岭北品种大于秦岭南品种,但秦岭南品种RAPD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的个数大于秦岭北品种。聚类分析将参试大豆材料分为三大类,基本上反映了材料的地理来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两个主成分反映了10.95%的遗传变异,基于前两个主成分值的二维散点图可以将两个地区的材料基本区分开来。AMOVA分析显示,陕西大豆品种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2.06%,地区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7.94%,二者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大豆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秦岭北品种遗传多样性较高,但秦岭南品种有着广泛的微小变异。
刘萌娟李鸣雷赵惠贤胡胜武
关键词:农艺性状RAPD
优质大豆新品种陕豆125的选育被引量:1
2002年
刘萌娟石引岗李鸣雷
关键词:大豆选育栽培要点
陕西大豆初选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比较了1 035份陕西大豆种质与从中选出的102份初选核心种质间15个农艺性状的差异,检验了初选核心种质的代表性。结果表明,初选核心种质的生育类型、种皮色、生长习性等15个农艺性状表型频率和生育期、百粒重、株高等5个数量性状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与总体资源基本一致;初选核心种质15个农艺性状的Shannon-w eaver和S im ps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与总体资源差异不显著。表明初选核心种质能够代表全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刘萌娟李鸣雷石引刚胡胜武
关键词:大豆核心种质
菌渣施用对中国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基于Meta分析
2024年
菌渣作为有机肥不但可以解决因菌渣焚烧或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生产力。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整合了国内外发表的27篇文献的482条有效数据,量化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对菌渣施用的响应,以及菌渣处理方式、菌渣碳氮比、菌渣施用方式、菌渣配施比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对比,菌渣施用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直径>0.200 c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减少直径<0.025 c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小幅提升土壤pH值。菌渣施用下土壤重金属含量会少量累积,同时菌渣对土壤有效Pb、有效Cd表现出较强的吸附性。Meta回归结果显示,菌渣施用下部分土壤理化指标表现出显著的纬度变化特征,低纬度地区的土壤养分更易流失,高纬度地区土壤Cu、As含量更易累积。本研究结果可为循环与生态农业背景下化肥减施及高效利用菌渣提高土壤生产力提供参考。
周武李鸣雷
关键词:菌渣土壤理化性质META分析
一种可促进农业废弃物快速腐熟的微生物菌剂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促进农业废弃物快速腐熟的微生物菌剂,该菌剂是先将枯草芽孢杆菌、小孢链霉菌、康宁木霉、球毛壳四种微生物菌株分别通过一级扩大培养、二级扩大培养,分别获得四种微生物的液体培养物;然后将...
李鸣雷谷洁高华秦清军梁东丽
文献传递
微生物及胡敏酸E_4/E_6值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腐解中的变化被引量:21
2005年
以养鸡场鸡粪、小麦秸秆为原料,在静态通气条件下,研究了堆腐过程有机物料微生物、胡敏酸 E4/E6值、电导率及pH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微生物菌剂堆腐,细菌和放线菌数在堆腐第2天达到高峰,分别为 2.51×1012和3.68×108g-1,之后均缓慢下降,但放线菌数的变化较为平缓;真菌数在堆腐开始时较高(7.58×108 g1),之后随着堆体温度上升而下降,堆腐后期随温度下降而缓慢上升;整个堆腐过程中,真菌数一直较低,而细菌 和放线菌数量相对较高。未加菌剂的堆腐处理,细菌数于第4天达到高峰值5.01×1010g-1,放线菌数在第3天达到 高峰值1.44×108g-1,真菌数在第2天达到高峰值5.01×107g 1。与对照相比,加入微生物菌剂堆腐的pH值相对 较低,变化幅度较小;加入微生物菌剂堆腐处理的EC值较高,堆腐30 d后E4/E6值为1.57-1.68,而CK处理的 E4/E6值为2.16-2.41,表明加入菌剂能促进腐殖质的缩合和芳构化。
谷洁李生秀秦清军李鸣雷高华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堆腐微生物
一种食用菌电动智能防控植保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食用菌电动智能防控植保机,涉及植保机技术领域,包括电动平板车和控制面板。该种食用菌电动智能防控植保机,通过设置的电动平板车、次氯酸电解发生器、储药箱、加药泵、不锈钢水箱、高压水泵和喷头,次氯酸电解发生...
李鸣雷祁鹏褚英晶
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被引量:45
2005年
以养鸡场鸡粪、小麦秸秆为原料,在静态通气条件下研究了堆腐过程中有机物料温度、微生物及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发酵罐底部有机物料温度较低,中上部较高;罐内有机物料在7~8h可以从环境温度上升到50℃,并在50℃以上持续198~483h。持续高温时间符合消灭病原微生物标准。有机物料温度处于55℃左右的高温阶段,纤维素酶活性[0.457mgglucose/(g·24h)]和蔗糖酶活性[87.836mg glucose/(g·24h)]最高,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分别达到高峰值21.62μlH+/(g·24h)和0.932mgNH3/(g·24h)。堆腐后期降温阶段,多酚氧化酶活性达到最高值6.23mg gallicin/(g·2h)。细菌和放线菌数在堆肥2d达到高峰值,分别为2.51×1012CFU/g和3.68×108CFU/g,之后缓慢下降;放线菌数变化较平缓。真菌数在堆腐开始较高,随着堆体温度上升而下降;堆腐后期随着温度下降而缓慢上升。整个堆腐过程中,真菌数一直较低,而细菌和放线菌相对较高。
谷洁李生秀秦清军李鸣雷高华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酶活性堆腐过程持续高温多酚氧化酶活性微生物标准
一种香菇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香菇栽培基质,该栽培基质由以下原料按质量百分比组成:沙柳木屑15.0~45.0%、苹果枝条木屑35.0~65.0%、麸皮15.0~25.0%、生石灰0.5~1.5%、生石膏0.5~1.5%,各原料的质量百...
李鸣雷常小峰宋鹏飞秦文龙路国雄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