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一

作品数:9 被引量:86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灌丛沙堆
  • 3篇风蚀
  • 3篇草地
  • 2篇沙质草地
  • 2篇库布齐沙漠
  • 2篇风蚀坑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碟形
  • 1篇信息系统
  • 1篇盐碱
  • 1篇盐碱化
  • 1篇油蒿
  • 1篇沙丘
  • 1篇沙丘形态
  • 1篇输沙
  • 1篇输沙率
  • 1篇土地覆被
  • 1篇土地盐碱化
  • 1篇气流

机构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河南省科学院
  • 2篇宁夏大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交通运输部

作者

  • 9篇杜会石
  • 9篇杨一
  • 9篇哈斯
  • 6篇吴霞
  • 6篇张萍
  • 3篇李双权
  • 2篇杨越
  • 2篇安晶
  • 1篇马玉凤
  • 1篇乌格特茉勒
  • 1篇李元

传媒

  • 2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沙质草地碟形风蚀坑形态-气流相互作用被引量:13
2012年
呼伦贝尔沙质草地碟形风蚀坑长轴走向呈WNW-ESE。野外观测结果表明,风向与碟形风蚀坑长轴走向关系决定了风蚀坑内部的气流模式,右斜交与垂直气流促使风蚀坑横向扩展与深挖,平行与左斜交气流有利于侵蚀区内部沙物质的向外输送并导致风蚀坑沿长轴向延伸。右斜交及垂向气流在碟形坑南缘产生顺时针向的垂直轴涡流,而平行与左斜交向气流在西北缘产生逆时针向的垂直轴涡流。沿长轴向,气流进入风蚀坑边缘发生分离减速,在风蚀坑底部重新附着,沿出风段坡面开始加速上升至坑后沙丘顶部,在坑后沙丘背风坡气流发生扩散减速。在横断面或弧形断面气流以单增或单减的形式存在。观测期间风蚀坑总体上以堆积作用为主,区域风能大小决定了蚀积作用强弱,而输沙方向与风蚀坑长轴向夹角决定蚀积空间分布格局。
李双权哈斯杜会石张萍吴霞杨一
关键词:沙质草地气流
3S技术在抛物线沙丘形态特征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1年
3S技术的发展为风沙地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GIS平台,利用差分GPS实测数据,通过空间插值生成DEM,可有效提取地形因子和形态参数,实现风沙地貌三维形态特征的定量化研究;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不但可以提取风沙地貌二维形态特征,还可以提取植被覆盖信息。该文以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典型抛物线沙丘为研究对象,探讨3S技术在沙丘形态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区沙丘平面形态呈U型,丘臂指向W;纵剖面上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横剖面不对称;沙脊线所夹中轴线走向为WNW-ESE,反映了盛行风或合成输沙方向;油蒿灌丛分布在背风坡、两翼及其间平坦地;在长期合成风的作用下,沙丘向前移动,丘臂间的油蒿灌丛发生阶段性的弧带状自然恢复。
杜会石哈斯吴霞杨一额日敦同拉嘎
单个油蒿灌丛沙堆气流结构的野外观测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气流结构是控制沙堆形态发育及演变的重要因子.用EC9-1型风杯风速计及风向标观测分析库布齐沙漠平坦薄层覆沙地上单个独立灌丛沙堆周围0.3m高处气流的水平变化及4m高度内的风速廓线,总结出单个独立油蒿灌丛沙堆的气流结构具有如下特征:在0.3m高度上,气流流速自积沙体迎风坡脚向两侧及背风侧呈先减后增的水平变化特征,背风坡脚的风速降至最低;在沙堆顺风向中轴线上,沙堆迎、背风侧附近的风速廓线分为二层,2H(灌丛沙堆总高度)以下为偏离对数分布的下凹型曲线,自下而上风速呈先减后增趋势,不透风积沙体与具疏透性的灌丛过渡高度处的风速最小,可能因过渡区存在反射流和涡流所致,2H以上符合对数分布规律,说明油蒿灌丛沙堆对气流的最大干扰高度不超过其总高度的2倍.全通透性型灌丛因积沙过程逐步转变为下密上疏型结构的灌丛沙堆,使得灌丛背风侧气流减速区长度迅速缩短,是拖着长尾的风影沙堆向椭圆形或近圆形灌丛沙堆演变的关键.
张萍哈斯吴霞杨一杜会石
关键词:库布齐沙漠
抛物线形沙丘与油蒿灌丛之间的动态关系被引量:15
2011年
库布齐沙漠南缘广泛分布的油蒿灌丛与风沙相互作用后形成抛物线形沙丘,同时沙丘上的油蒿经历侵入、萌发、发育及衰亡的生命过程.2009年的地面测量及2005,2007,2010年的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05~2010年间,抛物线形沙丘顺风向东移的同时南北向扩展;油蒿灌丛分布于沙丘外侧坡面、两翼脊线和两翼间的平坦区,其生长及衰亡与沙丘弧顶段的东移和两翼外扩呈动态相关.抛物线形沙丘弧顶段内侧坡脚逐年东移为两翼间平坦区的油蒿提供了生长空间,导致油蒿群落以年龄、大小和盖度等差异为表征的分带性分布.两翼脊线上的油蒿灌丛捕获来沙后形成灌丛沙堆,其确保了沙丘两翼始终保持一定的高度,是维持抛物线形沙丘的关键因子之一,但随两翼缓慢外移,其相对位移至沙丘内侧坡面继而遭受风蚀直至消亡.沙丘外侧的油蒿灌丛使外侧坡面形态趋于稳定,同时沙埋作用又使弧顶段脊线处的油蒿灌丛逐渐消亡.
张萍哈斯杜会石吴霞杨一
关键词:灌丛沙堆
呼伦贝尔草地风蚀坑分布区土地覆被景观变化被引量:7
2013年
以呼伦贝尔草地风蚀坑分布区1959、2002、2004、2009年4期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研究该区近50a土地覆被变化情况,揭示景观格局时空演化规律,模拟未来土地覆被变化情景。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土地覆被类型变幅较大,除草地面积减少外,其它类型面积总体都呈增加趋势。其中,裸露风蚀坑、流沙区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与近5a加大人工固沙力度有关。斑块尺度上,风蚀坑景观数量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先增后减,分维数增加,风蚀坑结构变得复杂;景观尺度上,多样性和破碎度指数增加,蔓延度指数减少,草地遭到风蚀破坏。预测2012-2020年间,土地覆被格局继续保持目前发展态势,但发展速度减慢。若保持目前影响因素不变情况下,风蚀坑的发展将得到有效控制。
杜会石哈斯杨一杨越李双权
关键词:风蚀坑
马尔柯夫模型在预测吉林省西部土地盐碱化发展趋势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2年
以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吉林省西部为研究区,采用时间尺度为10 a的1993年和2003年两期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研、各种图件和文字资料,利用GIS软件人机交互式解译提取包括盐碱地在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通过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确定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转移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运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和分析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土地盐碱化保持当前发展状态下,2050年该区盐碱地面积将达到369 877.16 hm2。因此,土地盐碱化问题不容忽视,须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该区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卡方检验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用该模型进行土地盐碱化预测是可行的。预测结果具有参考意义。
杨越杜会石哈斯张萍吴霞杨一安晶任本超李元
关键词:马尔柯夫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内蒙古高原小叶锦鸡儿灌丛沙堆对气流结构与风蚀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沙堆是内蒙古高原东南部农牧交错区的主要风沙堆积类型。通过对该区典型灌丛沙堆周围风沙气流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气流方向与强度和输沙率,随沙堆不同位置而发生变化。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和越过沙堆上部的气流在背风侧汇集,并在同等沙堆高度的范围内和1.5倍沙堆高度的水平范围内出现涡流。从灌丛沙堆迎风坡脚经南北两侧至背风坡脚以及背风侧5倍沙堆高度的水平距离间,风速依次出现逐渐增大—最大—逐渐减小—最小—回増至旷野风速的变化过程。在不同风向条件下,灌丛沙堆背风侧气流的风速廓线,并不完全遵循对数变化规律,沙堆南侧气流在0.3~0.6 m高度处出现变异。另外,沙堆周围输沙率在迎风侧和南北两侧与风速变化基本一致,但在背风侧因气流方向紊乱而出现变异。输沙率随高度增加,在沙堆迎风侧至两侧各部位呈有规律递减,但在背风侧无规律。
安晶哈斯杜会石杨一张萍
关键词:灌丛沙堆输沙率
库布齐沙漠南缘抛物线形沙丘表面粒度特征被引量:29
2012年
对库布齐沙漠南缘抛物线形沙丘特征断面上下层(0~5cm、5~10cm)沉积物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沙丘粒径与分选参数及其分布随沙丘形态、发育程度和植被生长状况发生变化。抛物线形沙丘丘体迎风坡下凹背风坡上凸,丘顶始终处于侵蚀亚环境。在顺风向断面,平均粒径从迎风坡脚到丘顶变粗,从丘顶到背风坡脚又变细,且这种变化在高大沙丘上更为明显;分选性在迎风坡为中等和较好,丘顶较差,顺风向到背风坡脚逐渐由中等变为较好;粒径频率曲线在丘顶双峰正偏,除迎风坡脚单峰正偏外,其余部位均单峰近对称。在垂直于风向的两翼断面,平均粒径在成熟沙丘由翼顶向两侧坡脚趋于变细,而在欠成熟沙丘无明显的变化趋势。翼间平地沉积物受植被等影响,平均粒径偏细但分选性差,偏度为正偏和极正偏,峰度为尖锐和非常尖锐。受不同时期风况的影响,成熟抛物线形沙丘上下层粒度参数在沙丘断面的分布较欠成熟沙丘一致。
吴霞哈斯杜会石杨一张萍乌格特茉勒
关键词:粒度库布齐沙漠
沙质草地风蚀坑动态演变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根据2002年、2004年和2009年高精度QuickBird遥感数据和野外实测数据,分析碟形、槽形和复合型3种主要类型风蚀坑的形态特征,从风蚀坑形态的几何计量意义探讨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及演变。2002—2009年,3种类型风蚀坑面积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过程,风蚀坑侵蚀坑区面积持续增大,而积沙区面积表现为先增后减。复合型和槽形坑的飘沙区面积持续减小,碟形坑飘沙区表现为先增后减。从风蚀坑的整体形态变化来看,2002—2009年,复合型风蚀坑形态变化最大,槽形坑次之,碟形坑变化最小,侵蚀坑区的坑缘扩张多发生在东缘、偏东缘和南缘。从2002—2010年,3种类型风蚀坑侵蚀坑的几何形态差异,显示其分别处于不同的演变阶段。其中,复合型风蚀坑侵蚀坑区的短长轴之比变化很小,侵蚀坑区的形状基本保持不变,处于固定消亡阶段;碟形坑与槽形坑侵蚀坑区的短长轴之比变化较大,处于活跃发展阶段。
李双权哈斯马玉凤杜会石杨一
关键词:沙质草地风蚀坑呼伦贝尔草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