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世蓉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8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第四纪
  • 4篇晚第四纪
  • 4篇硅藻
  • 2篇孢粉
  • 2篇孢粉组合
  • 2篇化石
  • 1篇地层意义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早侏罗世
  • 1篇三叠
  • 1篇三叠世
  • 1篇生物群
  • 1篇气候
  • 1篇气候波动
  • 1篇钻孔
  • 1篇侏罗纪
  • 1篇侏罗世
  • 1篇晚冰期
  • 1篇晚冰期以来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9篇杨世蓉
  • 4篇陈肖柏
  • 2篇吉磊
  • 1篇潘华璋
  • 1篇林启彬
  • 1篇沈炎彬
  • 1篇王云飞
  • 1篇夏威岚
  • 1篇黄宝仁
  • 1篇胡守云
  • 1篇勾韵娴
  • 1篇潘红玺
  • 1篇项亮

传媒

  • 4篇微体古生物学...
  • 3篇古生物学报
  • 2篇湖泊科学

年份

  • 2篇1998
  • 1篇1995
  • 5篇1994
  • 1篇199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淮河中游本世纪气候与环境波动的湖泊记录证据被引量:5
1998年
为研究本世纪淮河中游气候与环境波动的湖泊沉积响应,1991秋季在女山湖湖心提取了4.8m沉积物.对顶部20cm沉积物运用210Pb、137Cs的年代定位,获得1904-1991年湖泊沉积物的年序.以此通过高分辨沉积记录的代用标志提取,重建了本世纪女山湖气候与环境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本世纪最初20-30年女山湖地区温度偏低、湿度偏大;40、50年代为本世纪温度最高的时段,50至60年代中期为延续最长的偏湿时段.温度在60年代一度降低.70年代中期后回升并以正偏为主.其干湿在60年代中期后变化频繁,但80年代中期以后又趋暖湿.
王云飞夏威岚潘红玺胡守云杨世蓉
关键词:气候波动淮河中游
广西合浦盆地古新世上洋组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被引量:2
1993年
广西合浦盆地上洋组在亚1井中有很好的揭示,明显表现为三分特征。作者通过对该井上洋组微体植物化石的研究,建立了三个孢粉、藻类组合,由下而上分别为:Boehlensipollis-Tricolporo-pollenites-Tricolpites-Ulmoideipites组合;Boehlensipollis qingjiangensis-Ulmoideipites-Nuxpollen-ites-Pentapollenites组合和Pinaceae-Ulmaceae-Liqudambarpollenites-Conicoidium组合。前两个组合可与北部湾长流组及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等地古新世孢粉组合进行对比。第三个组合以松科花粉含量突然增加为特征,在我国许多地区晚古新世孢粉组合中都有反映。 上洋组植被在古新世早、中期以阔叶植物为特征,指示一种热带—亚热带型气候,早期干旱,中期略有缓和,晚期植被以针叶阔叶混交林为特征,表明气候变温凉。
杨世蓉
关键词:孢粉组合古新世
渤海晚冰期以来环境变化的化石介形类证据被引量:2
1995年
对渤海中央盆地B92-3孔(芯长420cm)、B92-1孔(芯长420cm)以及莱州湾B92-2孔(芯长330cm)柱状样进行了介形类属种、丰度和分异度分析,并将B92-3孔和B92-1孔的介形类划分出6个组合带。根据渤、黄海地区不同沉积环境中现代介形类的分布,将剖面中的介形类分成滨岸-河口区的Sinocytheridea组合和近岸区的Munseyella组合。按照地层14C年代以及剖面中Sinocytheridea组合分子和Munseyella组合分子的相对丰度变化,讨论了渤海晚冰期后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历史:晚冰期为河流、湖沼环境;大约10000aB.P.开始海侵,早全新世属滨岸-河口沉积;8700aB.P.前后开始水深加大,盐度提高;2400aBP以后水深逐渐降低。
吉磊黄宝仁项亮杨世蓉
关键词:介形类环境变迁晚冰期
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A孔晚第四纪生物群及其环境分析
1998年
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A孔深7.76m,其中第四纪沉积厚7.34m,含多门类淡水及海生生物,尤以硅藻植物特别丰富,自下而上可分为9个组合。各个生物群的存在,显示了燕鸥湖经历了冰缘洼地-海陆过渡-海相-湖泊沉积的变化发展过程。孔深518-600cm的海相生物组合,反映曾发生过海平面上升事件,推测其时代与南极半岛地区8000-5000aBP出现的高海平面时间相当。随之发生的海生生物突然消失,与地壳隆升运动有关。
沈炎彬陈肖柏杨世蓉孙息春勾韵娴勾韵娴林启彬潘华璋
关键词:第四纪钻孔生物群
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Ⅰ):Coscinodiscales被引量:4
1994年
南极乔治王岛燕欧湖A孔岩芯长7.7m,其中发现有丰富的淡水及海相硅藻植物群,本文仅涉及该孔海相地层中的Coscindodiscales硅藻植物群的系统分类及其古环境意义。系统描述14种和2变种(其中1个为新变种),分属7属,5科,另有1种硅鞭藻,该植物群为南大洋中常见的浅海类型,它们对于指示南大洋水体的波动及古气候变化具有一定意义。
杨世蓉陈肖柏
关键词:硅藻晚第四纪
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Ⅱ):Biddulphiales,Rhizosoleniales和Naviculales
1994年
本文着重描述了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植物群中的盒形藻目,根管藻目和舟形藻目,共计25种和7变种。它们从海相到陆相的不同生境中都有分布,为探讨该地区古环境、古气候变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杨世蓉陈肖柏
关键词:硅藻晚第四纪
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Ⅲ):Diatomales,Achnanthales和Surirellales
1994年
本文对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中的等片藻目、曲壳藻目和双菱藻目进行了系统分类描述,计有24个种和8个变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5个新变种。它们可归属于:1)世界普生种,淡水或半咸水生境,中性一偏碱性;2)南极近岸浅海海域中常见种。
杨世蓉陈肖柏
关键词:硅藻
古湖沼学中的化石硅藻——80年代以来研究进展被引量:11
1994年
化石硅藻由于其丰度高、壳体易于保存,对环境变化敏感、分布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古湖沼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手段。80年代以来国际上湖泊硅藻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得到迅速发展:(1)系统分类;(2)与环境因子的关系;(3)湖泊酸化、富营养化;(4)气候变化;(5)转换函数;(6)再沉积作用和溶解作用;(7)与色素对比分析等。我国湖泊化石硅藻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以来已积累了一些研究资料,近年来此项研究已开始受到重视和加强。
杨世蓉吉磊
河南义马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2
1994年
重点讨论了谭庄组上段孢粉组合(包括1新种和1新组合);简要描述了侏罗纪义马组砾岩段孢粉组合。谭庄组上段的孢粉组合主要以具双气囊的松柏类花粉为优势(占孢粉总数的65%),同时又具许多晚三叠世的常见分子和孑遗分子Aratrisporites,Cuneisporites,Taeniasporites。该组合可与中国北方及欧洲晚三叠世孢粉组合进行对比。义马组砾岩段的孢粉组合系首次发现,以蕨类孢子为主(占孢粉总数62.9%),裸子植物花粉次之(占孢粉总数37%)。其中常见的类型为Classopollis,其时代为早侏罗世。
杨世蓉
关键词:孢粉组合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