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昭毅

作品数:29 被引量:257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研究实验基地优秀中青年科研带头人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篇药师
  • 6篇药物
  • 6篇临床药
  • 6篇临床药师
  • 4篇药代
  • 4篇药代动力学
  • 4篇药物动力学
  • 4篇色谱
  • 4篇色谱法
  • 4篇芍药
  • 4篇芍药苷
  • 3篇血小板
  • 3篇血药
  • 3篇血药浓度
  • 3篇药浓度
  • 3篇药师参与
  • 3篇药学
  • 3篇药学监护
  • 3篇药药
  • 3篇液相色谱

机构

  • 1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0篇安徽医科大学...
  • 5篇安徽省立医院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中药研...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中医药大...

作者

  • 23篇杨昭毅
  • 10篇魏伟
  • 9篇姜玲
  • 9篇史天陆
  • 5篇孙言才
  • 3篇张圣雨
  • 3篇王春
  • 2篇舒冰
  • 2篇胡晓文
  • 2篇傅昌芳
  • 2篇肖峰
  • 2篇苏丹
  • 2篇吴成义
  • 2篇王法财
  • 2篇刘斌
  • 2篇向倩
  • 2篇聂欣欣
  • 1篇吴颖其
  • 1篇朱鹏里
  • 1篇包旻

传媒

  • 5篇安徽医药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国药理学通...
  • 2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测试
  • 1篇2008年安...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年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9年
本文从对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入手,对体内药物浓度法、生物效应法在中药药动学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比较,并对中药药动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中药药动学发展的方向。
刘斌杨昭毅魏伟
关键词:中药药物动力学
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芍药苷及其药物动力学特征被引量:21
2009年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芍药苷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并用于大鼠体内芍药苷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色谱柱为岛津ODS(250mm×2.0m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溶液(70∶30)。采用四级杆质谱仪进行选择反应检测(SRM),电喷雾离子源。生物样品预处理采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法。考察3个剂量芍药苷灌胃给药后,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结果通过该测定方法,芍药苷峰与内标峰可完全分离,生物样品中杂质不干扰样品测定,具有较高的专属性。血浆中芍药苷最低检测限为5μg/L,线性范围:5~5000μg/L;相对回收率>90%,绝对回收率>70%。日内和日间RSD均<15.0%,样品在室温放置、冷冻储存、反复冻融条件下基本稳定。灌胃给予芍药苷后,其血药浓度-时间过程符合W=1的二室模型特征,由药动学参数可知,按3个不同剂量(25、50、100mg/kg)分别灌胃给予大鼠芍药苷后,血浆中的芍药苷浓度在3.8h左右达峰,t1/2α分别为0.926、1.106、1.601h,t1/2β分别为1.96、1.654、2.001h。结论灌胃给予芍药苷后,芍药苷在大鼠体内吸收、消除较快,具有线性动力学特征。所建立方法可用于芍药苷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刘斌杨昭毅魏伟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
从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入手,对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在中药药动学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比较,并对中药药动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中药药动学发展的方向。
杨昭毅王春吴成义魏伟
关键词:中药药物动力学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
文献传递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替格瑞洛使用情况,了解该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为提高替格瑞洛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1至6月住院期间使用替格瑞洛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使用替格瑞洛患者的适应症、用法用...
杨昭毅向倩周颖崔一民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药师合理用药
临床药师参与社区获得性肺炎药物治疗的分析与体会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通过参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药物治疗实践,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和开展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以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的诊治过程为例,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防治指南,分析患者具体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对患者药物治疗过程的药学监护,使患者获得完善的个体化治疗,及时发现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并最终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后,努力将药学理论知识优势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药物治疗水平,获得临床认可,在治疗团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杨昭毅史天陆王法财操乐杰姜玲
关键词:临床药师社区获得性肺炎军团菌药物治疗
芍药苷微乳溶液在大鼠在体肠的吸收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考察芍药苷微乳溶液在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并与其水溶液进行比较,研究芍药苷微乳溶液在各肠段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方法,用HPLC和UV法分别测定循环液芍药苷和酚红的浓度。结果在2~20mg.L-1浓度范围内芍药苷微乳溶液的吸收量与浓度成线性关系,吸收速率常数(Ka)值基本保持不变,芍药苷微乳溶液吸收药量和Ka均高于其水溶液;各肠段吸收有差异,结肠吸收药量和Ka明显高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Ka值依次为(0.501±0.031)、(0.086±0.003)、(0.108±0.017)、(0.114±0.006)h-1。结论芍药苷微乳溶液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吸收动力学,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芍药苷微乳溶液在空肠和结肠段吸收较好,且在肠道吸收好于芍药苷水溶液。提示可将芍药苷制成微乳制剂,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王春魏伟杨昭毅聂欣欣
关键词:芍药苷微乳吸收动力学高效液相色谱法
油包水型芍药苷微乳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比较油包水型芍药苷微乳[PaeME(W/O)]和芍药苷(Pae)水溶液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回流模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别测量肠循环液中的PaeME(W/O)与Pae的含量,计算出PaeME(W/O)与Pae在大鼠肠道的吸收药量、吸收速率常数值(Ka)和吸收半衰期(t1/2)。结果在2~20μg/ml浓度范围内PaeME(W/O)的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PaeME(W/O)的Ka值基本不变;PaeME(W/O)在十二指肠、回肠和结肠吸收药量均明显高于Pae;PaeME(W/O)型制剂在十二指肠、回肠和结肠的t1/2均低于相应的肠段的Pae。结论 PaeME(W/O)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PaeME(W/O)在肠道吸收要明显好于Pae。
袁君王春杨昭毅聂欣欣魏伟
关键词:芍药苷微乳高效液相色谱法
某三甲医院门诊处方干预前后对比分析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通过对某院门诊处方的抽样点评,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8月-2010年11月16个科室794例门诊处方作为干预前研究资料,按照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初评和终评,并将结果反馈至所在科室的处方医师,进行有效干预。随机抽取干预后相同16个科室的800例处方作为干预后研究资料,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再次进行点评,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个科室处方干预前后的处方合格率分别为41.3%和68.5%,有显著性提高;在处方超量,诊断与用药不符,用法用量不适宜等方面有明显改善;但在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处方平均金额等方面没有显著变化。结论经点评干预后,处方合格率有显著提高,但仍有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加强医务人员对处方管理相关法规的培训,不断规范医(药)师的处方行为,促使门诊处方用药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张圣雨姜玲魏伟杜德才孙言才史天陆杨昭毅
关键词:门诊处方处方点评干预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05年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共同构成了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PK/PD模型是将两者相结合,以说明给予某一剂量后所引起的药理作用的时间过程。研究PK/PD关系不但有助于正确指导临床用药,还可以用于探讨药物作用机制、新药评估以及新制剂的开发等。本文就近些年来PK/PD模型在药理学和毒理学,临床应用以及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杨昭毅魏伟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
临床药师参与胆道术后伴发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学监护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通过参与胆道术后伴发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E)胆道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实践,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尤其是多药耐药菌的防治和开展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团队,根据患者血常规、血生化、体温以及腹痛等病情变化,提供合理性意见,与临床医师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对其主要药物治疗进行药学监护。结果患者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第2天,血常规白细胞15.76×109/L,中性粒细胞80.9%,诉有发热、头疼等不适,体温38.7℃,考虑胆道感染尚未控制;针对患者感染部位、抗菌药物药动学及抗菌谱等特点、可能为耐药菌等情况,临床药师建议将抗菌药物头孢米诺调整为头孢哌酮/舒巴坦2 g,1次/12 h,静脉滴注,同时留取胆汁行细菌培养加药敏,待药敏结果报告后再作调整;考虑头孢哌酮/舒巴坦可干扰体内维生素K的代谢,造成出血倾向,建议加用维生素K1,医师采纳了临床药师建议,治疗3 d后患者体温逐渐得到控制,腹痛、头疼等不适症状有所缓解,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0.85×109/L,中性粒细胞75.2%;胆汁细菌培养3 d后回示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生长,药敏结果提示,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维持前抗感染治疗方案,治疗7 d后,患者痊愈出院。结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直接面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参与制定抗感染个体化治疗方案,开展药学监护,对多药耐药菌的预防与治疗可发挥重要作用。
史天陆苏丹王法财杨昭毅孙言才姜玲
关键词:胆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药学监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