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平

作品数:113 被引量:2,143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标准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4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3篇地震
  • 27篇第四纪
  • 26篇断层
  • 22篇褶皱
  • 21篇晚第四纪
  • 20篇逆断
  • 17篇逆断裂
  • 17篇裂带
  • 17篇古地震
  • 16篇断裂带
  • 16篇褶皱带
  • 12篇北缘
  • 11篇逆断裂-褶皱...
  • 10篇背斜
  • 9篇地质
  • 9篇盆地
  • 9篇走滑
  • 9篇发震
  • 8篇地壳
  • 8篇地震事件

机构

  • 109篇中国地震局
  • 13篇新疆维吾尔自...
  • 9篇长安大学
  • 5篇河北省地震局
  • 4篇核工业北京地...
  • 4篇陕西省地震局
  • 3篇国家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麻省理工学院
  • 2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教育部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安徽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应急...
  • 1篇石家庄市地震...

作者

  • 112篇杨晓平
  • 23篇李安
  • 21篇徐锡伟
  • 20篇冉勇康
  • 18篇宋方敏
  • 17篇张玲
  • 16篇黄伟亮
  • 15篇邓起东
  • 15篇杨海波
  • 14篇陈立春
  • 12篇周本刚
  • 12篇黄雄南
  • 11篇陈献程
  • 10篇张培震
  • 8篇冯先岳
  • 8篇李军
  • 7篇刘保金
  • 7篇李胜强
  • 6篇何宏林
  • 6篇韩竹军

传媒

  • 53篇地震地质
  • 7篇地球物理学报
  • 6篇震灾防御技术
  • 5篇中国地震
  • 4篇中国科学(D...
  • 4篇地震学报
  • 3篇内陆地震
  • 3篇地学前缘
  • 3篇第七届构造地...
  • 3篇第五届构造地...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核技术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资源调查与环...
  • 1篇世界核地质科...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7篇2018
  • 1篇2017
  • 9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0篇2008
  • 1篇2007
  • 8篇2006
  • 2篇2005
1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天山东端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核部洪积台地的构造及气候意义
黄伟亮杨晓平李安张玲
文献传递
1906年新疆玛纳斯大震区的多层次逆冲构造与深部结构被引量:19
2002年
通过对天山北麓 190 6年玛纳斯 7 7级地震区的浅层地震探测资料、石油地震反射剖面、二维电性结构剖面、深地震反射剖面的研究 ,发现玛纳斯地震区多层次活动构造系统的根带 ,它通过脆 -韧转换带与天山活动构造块体内上地壳中的低速、高导层连为一体。低速、高导层可能是天山地壳内正在活动的韧性剪切带 ,而齐古逆断裂 -褶皱带下的脆 -韧转换带是连接深部活动韧性剪切带与地壳浅部脆性破裂的枢纽 ,也是现今孕育和发生大地震的重要构造部位。 190 6年玛纳斯地震发生在脆韧转换带的底部 ,地震区的活动逆断裂和褶皱只是部分记录了深部韧性剪切带活动的信息。
杨晓平顾梦林孙振国赵成斌周庆
关键词:深部结构韧性剪切带
山东安丘-莒县断裂小店子—茅埠段新活动及其定量研究被引量:33
2005年
小店子—茅埠段是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的组成部分,北起莒县小店子东北,南至莒县茅埠以南,总体走向10°~20°,倾向NW或SE,倾角60°以上,长约30km。可细分为5小段,从北到南依次是小店子—齐家庄、源河、库山—西莲池、青峰岭和三庄—宅科小段。各小段之间为左阶或右阶斜列,平面上呈向北收敛、向南撒开的帚状。断裂在卫片和航片上都显示出清楚的线性影像,地貌上表现为清楚的基岩陡坎。根据野外所获得的天然和探槽剖面以及年龄样品测试结果,确定其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活动性质是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挤压逆断。距今约70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64~73m,位移速率0.91~1.04mm/a。距今约12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5.5~7.8m,位移速率0.46~0.65mm/a;垂直位移量2~3.8m,位移速率0.17~0.32mm/a。
宋方敏杨晓平何宏林李传友张兰凤
关键词:新活动位移速率沂沭断裂带全新世航片走滑
应用三分量浅层地震反射方法探测隐伏活动断裂被引量:19
2012年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方法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工程和活动断裂探测中过去还没有开展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先例.本文简要介绍了在北京黄庄—高丽营断裂上开展的三分量浅层地震反射试验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方法,以及取得的初步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纵波震源或横波震源激发、三分量接收的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可获得较高信噪比的浅层地震纵波、横波和转换波剖面,特别是水平分量采集的横波和转换波可提供很有意义的地下结构和构造信息.综合利用纵波、横波和转换波剖面特征进行的地质分层和断层解释结果取得了与跨断层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结果较好的一致性.
刘保金赵成彬酆少英杨晓平何银娟李稳左莹寇昆朋
关键词:转换波活断层
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与侧向生长研究
<正>1.引言构造运动影响着地表水系的发育形态,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地貌标志,同时构造地貌记录了形成这些地貌标志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并通过相关参数定量表达。对于不同性质的构造活动地表水系会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目前,很多河流地貌参...
黄伟亮杨晓平
文献传递
宁波育王山山前断层几何结构及新活动时代被引量:1
2008年
根据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所获资料,分析了育王山山前断层的几何结构和新活动时代。断层北起岙张水库大坝东北,向南经河头蕉-竺家-陈家-钱家-俞家-王家一线以西,止于詹家西南,由2条次级段呈羽列式展布,北段为岙张水库-红岩水库段,南段为红岩水库东南-詹家段。剖面上断层地貌显示清楚,西侧为侏罗系构成的育王山低山,东侧为大楔盆地。各条断层皆由多个断面构成宽几米-几十米的断层带。根据探槽、天然剖面特征和OSL、ESR样品年龄测试结果综合分析,断层至少有两期活动,早期活动性质为逆断层,时间为早更新世,晚期活动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正断或逆断层,时间为中更新世,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通过探槽揭露,确定育王山山前洪积扇陡坎是人类活动造成,而非断层陡坎。
宋方敏陈献程杨晓平宋新初王里张兰凤李陈侠
关键词:山前断层
太行山东缘石家庄南部地壳结构及断裂活动性探测被引量:12
2016年
采用深、浅地震反射和钻孔地质剖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太行山东缘石家庄南部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研究.深地震反射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厚度33~38km,莫霍面从华北平原向太行山下倾伏.石家庄—晋县凹陷是受拆离断层控制的盆岭构造,太行山山前断裂为凹陷的西边界断裂,表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形断裂.石家庄—晋县凹陷中还发育北席断裂和栾城断裂,它们与太行山山前断裂一样受拆离断层的控制,未错断早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的地层不属于活动断裂.深地震反射剖面的中部还揭示了一个近垂直的穹窿状反射异常体,它可能起源于莫霍面,向上,穿过上、下地壳分界面,并延伸至上地壳.穹窿状反射异常体内部反射波视频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莫霍面附近的壳幔过渡带也出现明显的频率降低、界面扭曲和变形现象,推断它可能是上地幔岩浆上涌到地壳内部的侵入体.结合电磁测深结果可以发现,上地幔热物质的上涌和东、西向拉张可能是形成石家庄—晋县凹陷的动力学机制.探测结果为深入理解石家庄地区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深浅构造关系和地震构造提供了依据.
杨晓平刘保金詹艳姬计法徐锡伟酆少英高翠君赵万里梁贵平杜晓泉
关键词:华北平原地震探测断层活动性地壳结构
湖南太阳山隆起区断层活动性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湖南省太阳山地区是洞庭湖西缘一个晚新生代时期隆起的低山丘陵区,山体走向为北北东方向,自南向北斜列展布了太阳山低山区和凤凰山低山区,二者之间为北北东向大龙站谷地。通过对该地区现有6条断层活动性的地质调查,获得了位于大龙站谷地东侧的肖伍铺断层断错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2.3±1.0万年地层的地质证据,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有活动的断层,表现为逆冲活动的性质。根据岗市-河洑断层带发育的断层泥及其测年结果可知,该断层可能在中更新世中期有过活动。其余4条断层没有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地质地貌表现,属于前第四纪断层。上述研究结果对认识1631年太阳山6(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有意义的。
沈得秀周本刚杨晓平杜龙刘霞
关键词:断层活动性发震构造
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古地震破裂方式和时间序列被引量:2
2015年
古地震研究是构造地质基础研究工作之一,获得较为精细的古地震结果有利于提高对断层构造变形的样式、强度以及时间的认识。焉耆盆地是南天山东段的山间盆地,现今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以挤压兼有走滑为主。盆地南北缘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南缘开都河断裂以走滑运动为主。盆地北缘断裂向盆内扩展的新生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以逆冲运动为主,且具备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能力。因此,对于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古地震破裂方式和发生时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发现,其中的哈尔莫敦背斜南翼主逆断裂以30°左右向盆内逆冲,在河漫滩和T1阶地上形成了3排断层陡坎。在3条断层陡坎上开挖的5个探槽中,通过标志地层建立的时间序列可以确定6次古地震事件的先后关系。利用14C和光释光(OSL)测年手段获得了探槽中相关地层和坎前堆积物的沉积时代,利用逐次限定法得到了各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全新世以来2ka左右的古地震复发间隔。结果显示F1断层在所有的古地震事件中都发生了破裂,F2断层只在事件E时产生了破裂,F3断层只在事件D和事件E中发生过破裂。从古地震事件上分析,事件D是一次3条断层同时破裂的事件,事件E是一次F1和F32条断层同时破裂的事件,其他事件都只在F1断层上破裂。和静逆断裂的古地震破裂同时存在必然性和不确定性。
李安杨晓平伊力亚尔
关键词:古地震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变形速率被引量:13
2015年
焉耆盆地为南天山内部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北缘发育1排第四纪新生褶皱带,即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以来,由于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持续活动使得在褶皱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多期洪积地貌面发生反向掀斜变形。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对褶皱带中部哈尔莫敦背斜区内的多期变形地貌面的地形形态进行了测绘,判定背斜的生长主要以翼旋转为主。利用背斜北翼不同地貌面的反向掀斜角度,分别计算了不同期次地貌面的隆升和缩短变形量。结合原地宇宙成因核素深度剖面法和光释光测年法,对背斜区内的F4,F3b,F2洪积台地面和T1阶地面的形成年龄进行了测定,发现背斜在距今约550ka、428.3+57.6-47.2ka和354.3+34.2-34.8ka不同时段的平均隆升速率从0.31±0.24mm/a下降至0.15±0.02mm/a,同时背斜北翼的翼旋转速度也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但背斜自起始变形开始,缩短速率却大致保持恒定为约0.3mm/a。而这一恒定的缩短速率与现今横跨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所观测的GPS速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在天山内部的哈尔莫敦背斜区,短尺度的GPS速率可以代表长尺度的地壳应变速率,同时反映出山体内部一系列断层和褶皱构造在吸收和调节整体变形量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黄伟亮杨晓平李安张玲李胜强杨海波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