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艺

作品数:13 被引量:92H指数:7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剖面
  • 6篇萨拉乌苏河流...
  • 6篇气候
  • 5篇巴丹吉林
  • 5篇巴丹吉林沙漠
  • 4篇气候变化
  • 4篇古气候
  • 4篇冰期
  • 3篇米浪沟湾剖面
  • 3篇末次间冰期
  • 3篇间冰期
  • 3篇层段
  • 2篇东亚季风
  • 2篇微量元素
  • 2篇勒布
  • 2篇季风
  • 2篇古气候变化
  • 2篇P
  • 1篇地区气候
  • 1篇地区气候变化

机构

  • 13篇华南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香港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地理研究...

作者

  • 13篇杨艺
  • 10篇李保生
  • 10篇温小浩
  • 7篇欧先交
  • 6篇牛东风
  • 5篇杜恕环
  • 4篇刘宇飞
  • 4篇曾兰华
  • 4篇欧阳椿陶
  • 2篇司月君
  • 2篇郭亿华
  • 2篇陈德牛
  • 2篇赵欣楠
  • 2篇李志文
  • 2篇王丰年
  • 2篇邱世藩
  • 1篇李后信
  • 1篇董玉祥
  • 1篇董光荣
  • 1篇叶建萍

传媒

  • 4篇中国沙漠
  • 2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巴丹吉林沙漠查格剖面微量元素反映的150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进行的晚第四纪调查发现,位于该沙漠东南缘的上更新统—全新统的查格剖面是一个比较完整、具有多层序的风成砂丘砂与湖相等沉积交替的地层剖面,是晚第四纪即大约150kaB.P.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形成演变具有代表性...
杨艺
关键词:巴丹吉林沙漠微量元素气候旋回
文献传递
巴丹吉林沙漠查格勒布剖面微量元素反映的150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被引量:21
2007年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查格勒布剖面150 ka BP以来地层层位中16种微量化学元素的分析发现: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元素P、Mn、Zr、Cr、Pb、Rb、Nb、Y和相对活泼的元素V、Sr、Ni、Cu、Zn、As均随25个风成沙丘砂与黄土、古土壤、湖相、冲坡积砂土砾石层构成的沉积旋回显示为25个含量低-高变化旋回,呈跌宕起伏且多波动的锯齿状的元素相对迁移-聚集过程线。元素在风成沙中呈现的低值,揭示了干旱寒冷气候作用下风力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在砂土砾石层特别是湖相、黄土和古土壤中相对富集,则与暖湿气候背景下剖面所处的特殊洼地地貌位置有关。上述变化特征主要是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区150 ka BP以来的25个干寒多风-温湿或暖湿的气候波动所致,其根本原因可能与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影响下的东亚冬夏季风的“拉锯式”摆动有关。
杨艺李保生李云卓刘宇飞欧阳椿陶温小浩欧先交曾兰华
关键词:古气候变化
岭南粤东北地区晚第四纪红土与棕黄色沉积物的古气候转变记录被引量:18
2008年
通过对南岭以南的粤东北地区河流沿岸晚第四纪地质调查,并主要以对临江地层剖面为代表的红土与棕黄色粉砂的时代、主氧化物——SiO2,Al2O3,TOFE(Fe2O3+FeO)和CIA值反映的古环境的研究结果认为,该地主要分布于一级阶地的红土属末次间冰期(距今132~73ka)湿热的类似于现代热带北缘季风气候环境背景下形成的网纹红土;上覆棕黄色粉砂层主要是末次冰期(距今73~11ka)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的堆积,其中的风成砂——LJ3层位代表了其时气候恶化的极端时期.这一看法与前人对岭南及其以东的大量的古生物指示的古生态的研究结果颇为吻合.由此表明,粤东北甚至整个岭南地区从末次间冰期到末次冰期、从红土为嗣后的棕黄色粉砂沉积替代(甚至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演替为澎湖动物群),生物气候带确实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急剧的古地理环境变迁,这一研究可为全球变化影响下的中国低纬区域万年尺度的环境响应提供一个重要的地质学实证。
李保生温小浩David Dian Zhang邱世藩董玉祥李志文杜恕环欧先交李后信牛东风杨艺
关键词:晚第四纪网纹红土环境变迁
萨拉乌苏河流域MGS3地层段腹足类动物化石种类及气候环境被引量:13
2007年
毛乌素沙漠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与MIS3相当的MGS3地层段中33LS,35LS,37FL和39LS的腹足类—陆生蜗牛和淡水螺类化石,经鉴定为11种,隶属于8科10属.可以划分为:(1)旋螺属-土蜗螺属组合,主要成员是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西伯利亚旋螺Gyraulus sibiricus,小土蜗Galba pervia,奇异土蜗Galba superegra Gredler等;(2)瓦娄蜗牛属组合,主要成员有伸展瓦娄蜗牛Vallonia patens,白云石虹蛹螺Pupilla muscorum,浅圆盘螺Discus pauper等陆生螺类.依据年代测试结果和这些化石现生种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及地理分布,研究认为,33LS,35LS,37FL,39LS依次距今为26000,29000,33000和38000a,其在时间与气候特点上与格陵兰冰芯GRIP-4,5,6,10间冰段具有较好的对比关系,33LS,35LS,39LS代表了非常温暖湿润时期,37FL次之;MGS3记录的这4个时期的气候波动与MIS3间冰阶全球气候背景下东亚夏季风对毛乌素沙漠的强烈影响有关.
李保生陈德牛David D.Zhang温小浩邱世藩欧先交杜恕环牛东风杨艺叶建萍郭云海
关键词: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腹足类化石气候环境
35ka B.P.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区气候变化与沙漠演化
沙漠沉积记录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PAGES)的重要载体之一。巴丹吉林沙漠特殊的地理位置--既处于我国东、西部沙区的过渡地带,又位于现代冬季风的出口和夏季风的尾闾,赋予了它在我国沙漠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中的独特优势和必要性。...
杨艺
关键词:巴丹吉林沙漠东亚季风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MIS3晚期查格勒布鲁剖面微量元素揭示的千年尺度气候变化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对巴丹吉林查格勒布鲁剖面时代上属MIS3晚期的地层层位(CGS3a层段)中14种微量元素的分析发现:除Co、Ba含量呈相反变化外,P、V、Cr、Mn、Ni、Zn、Pb、Y、Zr、Nb、Cu和As含量在风成沙丘砂中基本上表现为谷值,而在不同层位沙丘砂上覆的湖相中则相对为峰,构成与沉积旋回相应的元素变化旋回。元素在沙丘砂中呈现的谷值,主要揭示了干冷气候条件下东亚冬季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在湖相中的相对富集,则与东亚夏季风盛行时暖湿气候背景下该地所处的特殊洼地地貌位置有关。元素旋回实际上代表的是东亚冬夏季风的气候变化旋回。分析结果显示:MIS3晚期剖面所在地至少经历了5次冬夏季风交替变化的气候旋回,反映了该时期我国沙漠地区的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牛东风李保生蒋树萍舒培仙郭亿华杨艺温小浩
关键词:微量元素
巴丹吉林沙漠查格勒布剖面微量元素反映的150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
<正>查格勒布剖面(39°53′N,103°18′E,)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边沿.是一个比较完整、具有多层序的风成砂丘砂与湖相等沉积交替的上更新统一全新统地层剖面.是晚第四纪即大约150kaB.P.
杨艺
关键词:古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萨拉乌苏河流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化学风化与古气候被引量:15
2007年
内蒙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期发育5层古土壤。对这5层古土壤的形态特征、粒度、扫描电镜及化学风化等分析结果表明:(1)这些古土壤具有与华北现代褐土相似的形态特征;(2)粘化率中部高和石英颗粒表面硅质溶蚀—沉淀现象表明古土壤层中发生过风化成壤作用;(3)用K2O/Na2O、Al2O3/Na2O、MnO/Al2O3、CIA及A-CN-K图解与华北现代褐土作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化学风化特征极为相似;(4)用气温及降水量与CIA值的回归关系方程,得出5层古土壤发育时期的水热状况确与华北现代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大致相同或更显暖湿。形态特征、粒度、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和化学风化特征等多个方面具备了与现代华北褐土类似的化学风化成壤特征,证明这些古土壤是在与华北相似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欧阳椿陶李保生欧先交温小浩曾兰华杨艺刘宇飞
关键词:古土壤化学风化末次间冰期古气候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查格勒布鲁剖面CGS1层段粒度特征及其指示的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变化被引量:6
2012年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查格勒布鲁剖面CGS1层段记录了全新世以来显示风力强弱的沙丘砂与黄土堆积旋回。以Md(Φ)、Mz(Φ)的5Φ(31.5μm)为界,可以划分出10个"C1—C10"明显的和1个"C11"较弱的(<5Φ)旋回变化。其中,有7个属于沙丘砂与之上覆黄土或古土壤构成的旋回。这些旋回在Md(Φ)、Mz(Φ)上显示出多谷峰波动的形式。不仅如此,粒度的σ、SC/D值和>63μm含量亦随之响应。研究认为,CGS1层段粗粒和细粒层位Md(Φ)等参数和>63μm含量的变化分别代表了东亚冬夏季风的作用过程;冬季风时期的C1与北大西洋IRD事件的冷期B0和B1,C2、C3、C4依次与B2、B3、B4,C7、C9、C10依次与B5、B6、B7在时间-气候性质上具有很好的对应;北大西洋B8冷期在CGS1中没有明显表现,但仍然能够在Md(Φ)、Mz(Φ)曲线上看到这是一个<5Φ的低值时期,而>63μm的含量相应增高;C5、C6和C8寒冷时段虽未见于北大西洋,但在中国一些地点却有发现。这些由若干粒度指标反映出来的寒冷事件表明,在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活动盛行的总的形势下还存在频繁的千年尺度的冬季风波动。而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寒冷事件存在的与北大西洋寒冷事件的遥相关的关系表明,除C5、C6和C8以外的CGS1粒度记录的寒冷事件都隐含了北大西洋的强烈信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讨论的内容可为全新世北半球的D/O震荡及其形成机制提供一个比较理想的东亚季风变化与中国沙漠区域环境响应的地质证据。
郭亿华李保生温小浩杨艺牛东风李志文杜恕环王丰年郭元军
关键词: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
萨拉乌苏河流域萨拉乌苏组沙丘砂沉积特征被引量:16
2006年
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萨拉乌苏组含7层古流动沙丘砂、4层古固定—半固定沙丘砂。对这些沙丘砂的沉积构造观察以及粒度、扫描电镜和常量化学元素分析结果表明:(1)这些沙丘砂具有与现代沙丘砂相似的风成沉积构造特征;(2)粒度及其参数——Mz、!、Sk和Kg,以及主要化学组分SiO2、Al2O3和TOFE也与现代沙丘砂相近;(3)Mz-"、SiO2-Al2O3+TOFE散点图和概率累积曲线显示这些沙丘砂与萨拉乌苏组中的河湖相、古土壤差别明显,而与现代沙丘砂一致;(4)石英砂颗粒具有良好的磨圆以及碟形坑、新月形坑、麻坑、上翻解理薄片、硅质沉淀和硅质裂纹等表面结构特征,反映其曾受持久的风力搬运作用。沉积构造、粒度、石英砂颗粒表面结构和化学元素等多个方面具备了与现代沙丘砂类似的风成特征,证明这些沙丘砂的成因是风成的。
欧先交李保生靳鹤龄吴正温小浩董光荣曾兰华欧阳椿陶杨艺刘宇飞
关键词:萨拉乌苏组沙丘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