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蛋白
  • 3篇血浆
  • 3篇血浆置换
  • 3篇球蛋白
  • 3篇综合征
  • 3篇免疫
  • 3篇免疫球蛋白
  • 3篇补体
  • 2篇血浆置换治疗
  • 2篇青年
  • 2篇疗效
  • 2篇格林-巴利综...
  • 2篇巴利综合征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血性
  • 1篇血压
  • 1篇血脂
  • 1篇预后

机构

  • 6篇广东省中山市...

作者

  • 6篇梁顺波
  • 5篇吴文军
  • 2篇徐嘉贺
  • 2篇周敏
  • 2篇佘子瑜
  • 1篇陈狄洪

传媒

  • 1篇广西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实用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9例吉兰-巴雷综合征血浆置换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后观察神经功能改善状况,检测置换前后血液免疫系列、补体系列及置换后弃浆液的免疫系列、补体系列。结果5例痊愈,3例好转,1例无效。患者血液中的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弃浆液补体免疫球蛋白明显高于血液。结论血浆置换是治疗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较为有效的方法,可能与降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有关。
吴文军梁顺波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补体
青年高血压并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随访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青年高血压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青年高血压并脑出血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2例中,治愈41例(66%),改善11例(18%),死亡10例(16%);随访至2010年12月,再次发生脑卒中6例,其中脑梗死4例,脑出血2例。结论:控制血压和危险因素对预防青年高血压脑出血至关重要,包括外科手术在内的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陈狄洪吴文军徐嘉贺梁顺波
关键词:青年高血压脑出血预后
血浆置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9例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后观察神经功能改善状况,检测置换前、后及置换后弃浆液的抗体、补体水平。结果5例痊愈,3例好转,1例无效。患者血液中的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弃浆液补体、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血液。结论血浆置换是治疗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较为有效的方法,可能与降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有关。
吴文军梁顺波
关键词:格林-巴利综合征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补体
血浆置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后观察神经功能改善状况,检测置换前后血液免疫系列、补体系列及置换后弃浆液的免疫系列、补体系列。结果5例痊愈,3例好转,1例无效。患者血液中的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弃浆液补体免疫球蛋白明显高于血液。结论血浆置换是治疗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较为有效的方法,可能与降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有关。
吴文军梁顺波
关键词:格林-巴利综合征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补体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0
2013年
目的探讨18~45岁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病因、分型,与同期同年龄组参加体检者对比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106例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5),低年龄段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SOE)的比例与高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型中LAA29.2%,原因不明的脑梗死(SUE)25.4%,青年卒中组在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方面与青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原因未明的脑卒中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饮酒、心脏病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周敏佘子瑜梁顺波
关键词: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疗效、血脂及颈动脉内膜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每次40 mg,1天1次,口服,疗程6个月,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每次20 mg,1天1次,口服,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巴塞尔评分,治疗后3个月、6个月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脂水平,治疗后6个月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局部动脉粥样硬化区域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6个月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巴塞尔评分则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更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明显。
周敏吴文军徐嘉贺梁顺波佘子瑜
关键词:脑梗死阿托伐他汀神经功能缺损血脂颈动脉内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