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玉美
- 作品数:14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论毛泽东学习观的特点及其意义被引量:3
- 2006年
- 毛泽东是我们党和国家善于学习的光辉典范,学习观是毛泽东学习、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的创造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当今执政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毛玉美
- 关键词:毛泽东学习观终身学习
- 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要靠发展实践证明”的思想
- 2009年
- 邓小平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要靠发展实践证明的思想。他认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构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靠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来证明和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得到拓展。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反映出他对待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态度:社会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伟大的实践;社会主义不是已经成熟的制度和既定的规范,而是需要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的活力和生命力来自社会主义的改革创新。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毛玉美
-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
-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感的缺失与培育被引量:7
- 2007年
- 在全球化、多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出现了不同程度认同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中国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持轻视的态度;缺乏艰苦创业和劳动创造的思想行为,民族自强力下降;精神追求和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对祖国前途感到迷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族精神教育的缺失,多元文化的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因此,必须研究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感的培育。
- 毛玉美
- 关键词:民族精神认同感传统文化
- 邓小平与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建立
- 2006年
- 在确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过程中,邓小平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醒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有意识地树立江泽民在新的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利用合适机会为江泽民及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行宣传,放手让他们独立工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树立威信并顺利开展工作出谋划策。
- 毛玉美王玉贵
- 关键词:邓小平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
- 论邓小平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及重要意义
- 2006年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南。这是因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基本内涵,都与邓小平理论的本质内涵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
- 毛玉美王玉贵
-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论邓小平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方法及启示
- 2008年
- 邓小平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开启解放思想的先河,排除前进中的各种干扰,不断开拓改革开放的新路径;辩证把握改革与发展、稳定的互动关系,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实现稳定的动力机制。这些实践方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毛玉美
- 关键词:邓小平
- 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论析——兼论政治稳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 2007年
- 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是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在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中,政治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是政治稳定的可靠保障,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政治稳定既对立又统一。
- 毛玉美王玉贵
-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
- 邓小平政治稳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思想论析被引量:6
- 2007年
- 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是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在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中,政治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是政治稳定的可靠保障,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政治稳定是既相联系又有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 毛玉美
-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
- 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学习观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被引量:2
- 2007年
- 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形势下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抓住了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问题——学习。中央高层高度重视自身的学习和全党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步骤;把学习的内容和执政的使命紧密结合,溶于一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风建设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这种新的学习观对于推进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进程,落实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具有重要意义。
- 毛玉美贾春荣
- 关键词:学习观执政能力学风建设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被引量:1
- 2011年
- 以人民大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本,注重在变革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表现在:把保障大众利益与教育引导大众相结合,以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把满足大众的感情需要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相结合,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吸引力;把知识分子的工农化与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相结合,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嫁接。
- 毛玉美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