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洁琼
- 作品数:55 被引量:459H指数:15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水鸟栖息地保育的城市滨水生境网络构建与优化策略:以昆山市为例被引量:20
- 2021年
- 城市生物多样性作为评判城市自然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日益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关注。从水鸟栖息地、滨水生境网络、生物多样性支持服务提升的角度切入,探讨城市自然系统整体规划的新思路与途径。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通过文献爬梳与野外调研,归纳并识别建成环境中影响水鸟生存的关键因素,构建昆山市滨水水鸟栖息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软件对现状滨水生境进行适宜性分析的空间制图,构建昆山滨水生境网络并提出水鸟栖息地营造要点。研究提出以水鸟为指示物种的滨水生境网络构建的三大要点:1)识别生境源地,并加强对重要生境源地的保育;2)利用连通度高、水面率高的适宜空间构建滨水生境廊道;3)增加“踏脚石”战略点,完善中心城区水鸟栖息生境功能性连通。旨在为建成环境规划设计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评价标准及技术支撑,以生境网络为依托构建辩证的人–水–鸟的健康关系。
- 汪洁琼李心蕊王敏王敏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网络构建
- 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配置供需关系——以上海徐汇区为例被引量:97
- 2019年
- 从社会维度的视角分析评价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种效用,必然涉及供需双方。在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配置会潜在地影响社会效益享用的平等与有效性,是具有显著空间属性的社会资源。研究同时关注城市公园绿地与居住人口(使用者)的空间布局特征,提出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研究框架,从“地域平等”、“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3个层次评估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配置对于社会服务有效供给能力的影响,进而关联使用者需求空间特征分析供需匹配关系。研究构建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6个指标反映城市公园绿地社会服务供需状况,并选取上海徐汇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徐汇区城市公园绿地存在供需空间不匹配状况,尤其是口袋公园层面存在较大缺口;(2)空间布局均好性较高,地域平等性较好;(3)人均享有绿地资源水平还有待提高,社会公平性不足;(4)进一步地在社会正义层面,评价结果显示过去进行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决策时并没有特别关注老年人、青少年群体,各个空间单元差距较大,且这两类使用人群密度较高的空间单元在这两个指标上往往低于平均水平,社会正义性亟待提高。研究为实现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社会效益均衡、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 王敏朱安娜汪洁琼卢天凤
- 关键词: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城市公园绿地
- 城市滨水空间秋季景观自然感知智能评价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所述方法及系统,涉及图像识别与图像语义分割技术领域包括采集滨水空间数据,进行图片预处理;将识别影响自然感知的指标作为样本数据集的标注依据,建立深度学习网络模型训练的数据集;构建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并进行训练,对图像数...
- 汪洁琼陈俊延王敏江卉卿
- 生态——审美双目标体系下的乡村景观风貌规划:概念框架与实践途径被引量:32
- 2017年
- 关注当前中国乡村景观面临的生态冲击与风貌特色危机,正视美丽乡村发展的新需求以及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三大误区。本研究引入生态审美理论,以乡村景观风貌在生态价值与审美体验上的要素耦合与内在关联为切入点和概念框架,从空间规划的角度,尝试回答"乡村景观风貌规划如何实现生态—审美双赢"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基于生态—审美双目标体系的乡村景观风貌规划的技术路径,形成以地域性(locality)、多样性(diversity)与服务价值(services)为联结和关键的乡村景观风貌整体发展思路与基本实践方法。通过崇明东滩地区案例进行"落地"探索,进一步明确规划过程中的技术要点,验证实践途径的可操作性、典型性和普适性,为当前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新思路、新范式。
- 王敏侯晓晖汪洁琼
-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貌规划生态审美
- 水生态服务与江南水网空间形态的耦合机理研究*被引量:15
- 2016年
- 江南水网呈现日益退化、传统空间形态消解、生态服务丧失等突出问题,成为困扰城市水安全乃至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因。文章在全面爬梳国内外城市可持续主流理论的基础上,阐明生态服务效能与空间形态之间耦合的机理研究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基于人居环境三元论的思想,厘清人居环境背景中的生态系统与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空间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高效的生态服务是空间形态构建的核心。文章简述获得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的理论体系、研究目标与预期成果。
- 汪洁琼郑祺
- 关键词:人居环境学风景园林生态服务GIS
-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循证设计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转型背景下,在城市重要生态空间的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修复理念成为大势所趋。为了保证方案切实达到生态修复目标,景观生态修复实践应引入科学解释和客观可度量的循证设计理念。聚焦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通过梳理归纳支撑循证设计的数据、技术与手段,构建基于循证设计理念的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四维概念框架,即基于在地性因素的水生态实测数据分析、基于创新型技术的水生态效应数字模拟、基于指导性要求的水生态工程设计标准、基于多学科知识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以台州市椒江南岸闸口公园为例,阐述强调生态修复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如何通过循证方法得到科学、合理、效益最大化的设计方案,旨在为其他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循证设计提供思路与教学、实践范例。
- 陈俊延丁纯陈凯扬王敏王敏王蓉蓉
-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修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生态设计
- 江南圩田的法与式:生态系统服务与空间形态增效被引量:15
- 2018年
- 以江南圩田为研究对象,文章阐释在风景园林生态的语境下,以生态系统服务效能为"法",以空间形态为"式",有法有式,有律可循的观点。通过"水—绿—人"三者的关系,进行传统江南圩田原生空间形态的整体解读,剖析其间蕴含的8个维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反思当下圩田地区建设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进而探讨传统江南圩田生态智慧对当代圩田地区发展与规划实践给予的启示:"顺水而为"适度改造自然的理念;形成三生融合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以及与水相协调的传统社会治理系统。
- 汪洁琼唐楚虹颜文涛
-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系统服务水生态生态智慧
- 基于Kano-IPA模型的滨水节点空间游憩满意度分析与场所依恋提升策略——以上海苏州河为例
- 2025年
-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改造更新需要重新构建人与水的情感联结,即强化滨水空间的场所依恋。游憩满意度是人们对游憩场所体验与认同感受的直接反映,是物质环境要素影响场所依恋的传导因素。以上海市苏州河滨水节点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滨水空间贯通前后各200份实地问卷调研数据,采用Kano-IPA模型,探讨滨水节点空间环境要素如何影响游憩满意度,并通过贯通前后的数据比较,揭示滨水空间贯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苏州河滨水空间贯通后节点空间的游憩满意度提升明显,影响游憩满意度的环境要素按照优先级可划分为期望型要素6项、基本型要素7项、魅力型要素6项、无差异要素4项;贯通前后对比,3项环境要素优先级降低,7项环境要素优先级提升。据此提出滨水节点空间场所依恋优化策略,旨在通过物质环境精细化改善促进市民对滨水空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为城市滨水空间更新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王敏王敏余谦益汪洁琼
- 关键词:滨水空间场所依恋环境要素
- “环境-体验-成本”价值协同下的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概念框架与实践途径——以澳大利亚夏之地半岛企鹅归巢为例被引量:2
- 2019年
- 针对生物多样性较高、自然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现实的困境往往在于"存"与"用"之间的矛盾。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师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针对鲜有文献在较小尺度或从实践的角度讨论如何从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实现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构建"环境-体验-成本"价值协同的概念框架,包括:1)以最小干扰与生境保护为协同基础;2)以视觉影响分析与生态旅游体验为协同核心;3)以成本控制、品质保障、荒野美学为协同杠杆。通过荣获2016年度澳大利亚风景园林师协会(AILA)颁布的国家旅游类设计大奖、由TractConsultants公司承担的澳大利亚夏之地半岛与企鹅岛游览步道系统规划与景观构建的实践案例,进一步明确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技术要点,验证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典型性和普适性,旨在为中国相似地区所面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困境提供方法借鉴以及最佳实践参考。
- 卓承学史蒂芬.卡宏汪洁琼李心蕊
-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
- 城市公园滨水空间形态与水体自净效能的关联耦合:上海梦清园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2
- 2016年
- 水体自净作为水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服务之一,并未成为风景园林学科进行滨水空间形态营造的出发点,如何研判场地层面的滨水空间形态是否能有效地提供水体自净更是困难重重。通过构建"水体自净效能评价方法",对水体自净"实际效能"与"设计效能"评估和拟合分析比对,旨在厘清城市公园滨水空间与水体自净生态服务效能之间的关联耦合。选取上海梦清园进行实证研究,阐明二者的响应关系,揭示与水体自净高效能息息相关的滨水空间形态关键性因子,从而为城市公园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后期维护提供参数及技术支撑。
- 汪洁琼朱安娜王敏
-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服务水体自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