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洪建明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昌市第九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乙肝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肝硬化
  • 1篇新生隐球菌
  • 1篇新生隐球菌感...
  • 1篇血清
  • 1篇血清流行病学
  • 1篇血清流行病学...
  • 1篇阳性
  • 1篇乙肝表面抗原
  • 1篇乙肝表面抗原...
  • 1篇乙肝五项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隐球菌
  • 1篇隐球菌感染
  • 1篇症状
  • 1篇症状性
  • 1篇试剂

机构

  • 6篇南昌市第九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江西省胸科医...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作者

  • 6篇洪建明
  • 2篇徐龙
  • 2篇朱龙川
  • 1篇任贵英
  • 1篇谢南
  • 1篇郑涛
  • 1篇付军
  • 1篇陈国栋
  • 1篇涂相林
  • 1篇熊晓晴
  • 1篇程欣
  • 1篇龙涛
  • 1篇徐贞秋
  • 1篇张骏
  • 1篇边泽源
  • 1篇张楠
  • 1篇杭亚平
  • 1篇胡龙华
  • 1篇俞凤
  • 1篇敖琴芳

传媒

  • 3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真菌学杂...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0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34例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分子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了解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特点,为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首次分离自HIV患者的新生隐球菌34株,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VITEK MS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ATB Fungus3测定新生隐球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利用PCR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确定变种和交配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 34株新生隐球菌绝大部分分离自中年男性,且主要来自脑脊液(73.5%)标本;初次脑脊液压力平均为(27.26±11.52)mmH2O,CD4细胞计数中位数28cells/μL(3~163cells/μL),脑脊液白细胞中位计数32(2~110)×106/L,蛋白质定量中位数为362 mg/L(160~2 730 mg/L),葡萄糖含量中位数为2.28mmol/L(1.50~5.98mmol/L);所有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均敏感,且所有菌株均为Aα、VNⅠ型;MLST分析共检出3种ST型,ST5(n=32)、ST32(n=1)和ST186(n=1)。结论近两年本地区HIV合并新生隐球菌感染主要以中年男性多见,常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性不强,ST5是其感染的主要克隆系。
陈艳慧俞凤边泽源洪建明钟桥石杭亚平张楠胡龙华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HIV流行病学
脂蛋白(a)、腺苷脱氨酶在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和临床评价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腺苷脱氨酶(ADA)与肝硬化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以来门诊和住院肝硬化患者258例和5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OLYMPUSAU64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Lp(a)和ADA的含量,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Lp(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A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Lp(a)和ADA测定可分别从肝脏的脂代谢和核酸代谢两方面辅助诊断肝硬化,同时,上述两项指标具有快速、可靠、敏感的特点,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联合检测Lp(a)和ADA的含量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洪建明刘淑萍涂相林谢南
关键词:肝硬化腺苷脱氨酶
江西南昌供电公司职工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情况分析
2010年
乙型肝炎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成年人乙肝发病率居高,我省是HBV高流行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
洪建明刘冬兰黄筱琴何文顺何志英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抗原检测血清流行病学调查HBV感染供电
肝硬化并症状性细菌性腹水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特征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症状性细菌性腹水(SB)和常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原菌及其耐药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肝硬化伴腹水细菌培养阳性SBP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SB组(腹水多形核细胞数<250个/mm3)和常规SBP组(腹水多形核细胞数≥250个/mm3),对其腹水培养、药敏鉴定结果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SB组84例、常规SBP组99例,所有腹水培养均为单株细菌阳性。SB组细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56.0%),常规SBP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均以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分别占22.6%和52.5%)。SB组革兰阴性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者少于常规SBP组(27.0%vs 54.1%,P<0.01)。SB组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等级为安全(革兰阳性菌)和预警(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均为安全,常规SBP组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等级为安全(革兰阳性菌)和不宜经验用药(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为安全(革兰阳性菌)和预警(革兰阴性菌)。SB与常规SBP患者,其30 d内死亡率(33.3%vs 44.4%)及生存曲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特点均与常规SBP有所不同。SB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产ESBLs者相对较少,而常规SB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SB的经验性初治选用头孢曲松或左氧氟沙星均可,而常规SBP的经验性初治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可能并不合适。
朱龙川朱萱徐龙洪建明
关键词:肝硬化腹膜炎
慢性乙型肝炎基因分型与阿德福韦酯疗效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调查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的分布情况,观察乙型肝炎基因分型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85例慢性乙型肝炎(其中HBV基因型B型219例,C型66例)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进行分析,观察治疗12周、24周、48周及96周丙氨酸转氨酶(ALT)、HBV DNA定量、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定量。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12周时B组以及C组HBV DNA转阴率为30.6%及36.4%,HBV DNA下降均值为(1.36±0.98)copies/ml及(1.31±1.40)copies/ml(P>0.05);治疗24周两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3.8%及42.4%,HBV DNA下降均值为(2.19±1.18)copies/ml及(2.22±1.10)copies/ml(P>0.05)。治疗48周两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8.8%及45.5%,HBV DNA下降均值为(2.98±1.24)copies/ml及(2.97±0.92)copies/ml(P>0.05)。治疗96周两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44.8%及48.5%,HBV DNA下降均值为(3.41±1.68)copies/ml及(3.50±1.72)copies/ml(P>0.05)。治疗12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别为10.6%vs 8.6%及11.6%vs 9.3%,24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别为14.6%vs 11.3%及16.3%vs 11.6%,48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别为27.8%vs 21.2%及25.6%vs 20.9%,96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别为36.4%vs 25.2%及39.5%vs 25.6%,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复常率12周为59.8%vs 47.0%(P<0.05),24周为60.3%vs 63.6%,48周为76.3%vs 77.3%,96周为80.0%vs 80.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B型及C型,病毒应答、生化应答及血清学应答相当,阿德福韦酯对HBV基因B型及C型疗效无明显影响。本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未发现A、D型。
程欣徐龙张骏任贵英徐贞秋龙涛洪建明朱龙川付军熊晓晴
关键词:基因型丙氨酸转氨酶阿德福韦酯
由酶试剂污染引起的乙肝五项定性试验假阳性的判断
2009年
乙肝五项定性检测大多为手工操作,易受实验室各种条件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包括标本携带污染,操作测定误差如酶污染、洗板不彻底等。
洪建明敖琴芳陈国栋郑涛温丽丽罗芳
关键词:乙肝五项试验假阳性携带污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