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力 作品数:17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 汕头市医疗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医院药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系列研究 何文贞 魏敦灿 蔡德 陈思恰 江耀睦 李舜贤 陈文杰 陈显光 谢思斯 陈晓璞 陈浩浩 王亚力 李卫平 陈荣波 陈少杏 徐声亮 许宏武 李雯 汤丹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类因脑血流供应障碍引起脑组织损伤的脑血管疾病,具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据统计,中国约600万脑卒中残存者,每年新发病例150万,且发病逐渐年轻化。研究表明,脑组织缺血...关键词: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生物标志物 脑血管疾病 20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2011年 目的对抗菌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进行临床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0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对抗菌药物引发的ADR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ADR涉及15类抗菌素50个品种,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ADR以皮肤损害多见;严重ADR有7例。结论临床科室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和防范ADR的发生。 汤丹灵 蔡德 魏敦灿 王亚力 毛东阳关键词:抗菌药物 某院2012~2014年药品库存管理回顾性分析 2015年 目的对某院药品库存管理隋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提高管理效率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ABC分类管理法进行库存管理,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西药库药品的入库和出库数据,用Excel表格分类整理,对库存周转率和周转天数进行评价。结果2012-2014年某院西药库出库品规数分别为906个、898个和1007个,运用ABC分类管理法后,库存周转率明显提高,分别为42.35%、49.54%、67.27%;周转天数显著减少,分别为8.62、7.37、5.43d,均符合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结论品种数增加和药品单价提高对库存管理影响较大,运用ABC分类管理法后库存管理明显改善,但仍需加强细化管理,动态监控。 王亚力 魏敦灿 柯东升 欧阳小青 蔡德关键词:ABC分类管理法 库存管理 周转率 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15例 2013年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血液粘度的关系。方法:ACI患者(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每天予前列地尔20μg静滴,每天1次,疗程15 d)和对照组(17例,扩管和营养神经治疗),并对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0.0%)明显高于对照组(11.8%)(P<0.05)。两组生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使用前列地尔治疗ACI安全有效,但其抗凝降纤作用不明显。 蔡德 何文贞 方玉珊 王亚力 陈浩浩关键词:脑梗死 急性 前列地尔 临床药师参与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药学实践 2021年 本文报道临床药师参与1例以难治性高血压和顽固性低血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通过结合相关指南和文献报道,根据病因、降压药物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从降压品种选择、剂量滴定、有效性及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入手开展临床药学实践,协助医师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探讨小剂量螺内酯联合其他降压药物的用药方案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此类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王亚力 郑萍关键词:临床药师 药学实践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螺内酯 286例伴房颤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出院带药分析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伴心房颤动(房颤)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出院带药处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Beers标准对286例神经内科出院的伴房颤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出院带药处方的潜在不适当用药(PIM)进行评价。结果 286例患者中共192例(67.13%)患者发生≥1种PIM。根据Beers标准判断的PIM共161例(56.29%),其中老年患者不适当药物60例(20.98%),与疾病或生理状态相关的PIM 13例(4.55%),老年患者需慎用的药物88例(30.77%)。Beers标准未包括的PIM共31例(10.84%),以重复用药、药物相互作用及用药频次错误为主。结论伴房颤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出院带药品种多,潜在的不适当用药发生率高,Beers标准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年患者提供合理用药参考。 王亚力 魏敦灿 张倩 何文贞 蔡德关键词:脑卒中 心房颤动 出院带药 老年 脑卒中老年患者出院带药处方中潜在不适当用药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老年患者出院带药处方中的潜在不适当用药(PIM)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共2个病区,其中1个有临床药师参与患者出院带药管理)出院的脑卒中老年患者(≥65岁)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病区等)、出院诊断和出院带药处方,依据美国老年医学会(AGS)的2019年版Beers标准对患者出院处方中的PIM进行评价,并将纳入分析的患者按性别、年龄(65~74、75~84、≥85岁)、罹患疾病种数(1~5、6~10、≥11种)、查尔森共病指数(1、2、≥3分)、住院时间(≤15、16~20、≥21 d)、处方药品种数(1~4、5~9、≥10种)以及所在病区有无临床药师参与工作等临床特征分组,比较PIM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PIM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435例,男性230例,女性205例;年龄65~92岁;出院带药处方药品数2~16种,中位数为6种;有药师参与病区患者200例,无药师参与病区患者235例。435例患者的435份处方中有179份处方存在PIM,PIM发生率为41.15%。179份处方共存在PIM 280例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处方药品数≥5是PI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2.617,95%置信区间(CI):1.689~4.054,P<0.001],药师参与出院带药管理是PIM的防护因素(OR=0.673,95%CI:0.457~0.990,P=0.045)。结论我院脑卒中老年患者出院带药处方的PIM发生率为41.15%。PIM的发生与处方药品种数有关,药师参与出院带药管理有助于减少PIM的发生。 王亚力 方晓嘉 张倩 蔡德关键词:卒中 出院后医疗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对非布司他血栓栓塞风险信号的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以别嘌醇为对照分析并评价非布司他致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FAERS)中非布司他和别嘌醇相关不良事件(ADE)报告,检索时限为200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通过报告比值比(ROR)对比非布司他的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纳入的8447806份ADE报告中,以非布司他为首要怀疑药物的报告5953份,以别嘌醇为首要怀疑药物的报告72569份。非布司他致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390例,别嘌醇5917例。非布司他对比别嘌醇致血栓栓塞及死亡事件[ROR=1.08,95%CI(0.96,1.22)]、非致死性血栓栓塞事件[ROR=0.87,95%CI(0.74,1.03)]、卒中[ROR=1.23,95%CI(0.75,2.01)]、心肌梗死[ROR=0.77,95%CI(0.59,1.00)]、其他血栓栓塞事件[ROR=0.92,95%CI(0.73,1.16)]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布司他对比别嘌醇致全因死亡风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R=1.37,95%CI(1.16,1.61)],提示非布司他每导致1例ADE,该病例的死亡风险比别嘌醇高37%。结论:与别嘌醇相比,非布司他增加了报告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但并未增加患者的非致死性血栓栓塞事件风险。本研究主要结局与此前研究基本一致,仍需要后续研究对其关联性进一步验证。 钟国冬 张翼 方振威 王亚力 张茹关键词:非布司他 别嘌醇 药品不良事件 我院2014~2016年辅助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分析我院辅助用药发生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4~2016年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表中288例涉及辅助性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发现新的严重的ADR共13例(4.5%),ADR多发于50岁以上患者(61.46%),不良反应发生最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94.44%),累及的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29.55%)和心血管系统(21.37%),ADR发生率高的辅助用药情况为西医无经中医会诊使用中成药(21.88%)、氨基酸及营养制剂(17.01%)及改善心脑血管循环药物(12.85%)。结论:医院需进一步加强ADR监测,医生应重视辅助用药引起的ADR,同时药师要积极参与辅助用药合理用药点评,定期分析反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魏敦灿 陈浩浩 王亚力 蔡德 汤丹灵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 辅助用药 合理用药 1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药物肝损伤患者开展抗结核治疗的药学实践 2023年 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药物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患者开展抗结核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合并DILI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一食管下段鳞癌术后患者在开展第二疗程化学治疗期间谷丙转氨酶(385.47 U/L)、碱性磷酸酶(456.59 U/L)和总胆红素(156.17μmol/L)水平异常升高,表现为混合型重度肝损伤;其间,患者又出现咳嗽、咳痰和发热(39℃)等症状,并且痰涂片检出抗酸杆菌(+++),结合胸部CT检查结果,考虑为双肺继发性肺结核,临床药物建议启动抗结核治疗。结果:患者出现肝损伤后,临床药师考虑为化疗药物所致(帕博利珠单抗的RUCAM评分为6分,紫杉醇和卡铂分别为5分和4分),但并未停用,而是在异甘草酸镁基础上加用丁二磺酸腺甘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甲泼尼龙进行保肝治疗,然而肝损伤指标仍在加重,遂停用了所有有潜在肝损伤风险的药物;随后在开展抗结核治疗时,考虑到当前患者肝损伤的情况,医生采纳了临床药师的建议,先选用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链霉素等肝损伤风险小药物;其间患者肝损伤指标持续改善,遂又加用异烟肼,并将链霉素改为了利奈唑胺;1个月后,患者肝功能正常。结论:面对患者需要在发生重度混合型DILI情况下开展抗结核治疗,临床药师利用自己专业知识,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协助医生成功地在治疗患者DILI的同时开展了抗结核治疗,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 张倩 方诗容 王亚力关键词:抗结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