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伟
- 作品数:27 被引量:17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由16S rDNA序列初步推断鳜类与低等鲈形目鱼类的系统关系被引量:9
- 2005年
- 为验证鳜类系统分类位置的各种假说,对部分鳜类鱼类线粒体16S rD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利用其与GenBank中科以及鲈形目其它科鱼类的同源序列,初步构建了鳜类与部分低等鲈形目鱼类的分子系统关系。结果表明,鳜类为单系类群,但未与科聚合成单系群体,与目前假设的暖鲈科、狼鲈科、锯盖鱼群、花鲈等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由于鳜类为淡水特化类群,系统演化上较晚发生,因而,支持将其独立为一科鳜科。本研究结果可为理解低等鲈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分析资料。
- 赵金良李思发蔡完其王伟伟
- 关键词:RDNA序列
- 绵羊CCCH型锌指蛋白基因ZC3H10的mRNA表达研究
- 2019年
- 为探明ZC3H10基因在绵羊组织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mRNA表达规律,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ZC3H10在绵羊肾周脂肪、皮下脂肪和尾部脂肪组织的表达模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ZC3H10在成体绵羊脂肪组织以及心脏、肾、肝、肺、脾、小肠和肌肉(背最长肌)8种不同器官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测定其在体外前体脂肪细胞分化0、2、4、6、8、10 d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ZC3H10在绵羊3个脂肪组织部位均有高水平的mRNA表达,且与脂肪沉积相关基因FABP4和ADIPOQ有相似表达特征;ZC3H10在所检测的组织均有mRNA表达,其在前体脂肪细胞分化0 d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分化10 d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绵羊ZC3H10 mRNA高表达于脂肪组织,也表达于其他多种器官组织,且在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呈表达下调趋势,可能在脂肪代谢和脂肪细胞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李宝钧刘少贞任有蛇乔利英刘建华王伟伟刘文忠
- 关键词:绵羊锌指蛋白MRNA表达
- 我国斑鳜六个群体mtDNA Cyt b序列的遗传变异被引量:25
- 2006年
-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6个群体31尾斑鳜(Sinipercascherzeri)mt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在长度为781bp的同源序列中,共检测到78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数的9.6%,碱基替换大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点上;在31个体中共检出16种单倍型。鸭绿江、海河群体与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分子方差分析表明,斑鳜6个群体间总的遗传分化水平FST为0.9307(P<0.01),差异极显著。构建的NJ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海河群体和鸭绿江群体构成了一支北方群体;长江群体、闽江群体和西江群体构成了南方群体;而钱塘江群体单独聚为一支。这表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间已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但未与其自然地理分布格局呈完全对应关系。
- 王伟伟赵金良李思发
- 关键词:斑鳜CYTB基因
- 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措施
- 2012年
- 实践教学是水产养殖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因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相关院系和指导教师需要做好实践教学的安全教育,规范执行安全管理条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管,明确实践教学的安全责任,制定与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建议校内外实习的学生参保短期"实习保险"、设立"安全基金"最大限度减少可能的伤害和损失。
- 刘青王向敏王伟伟
- 关键词: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安全隐患
-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被引量:11
- 2009年
- 泥鳅是分布广、数量多的杂食性淡水食用鱼,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有较高的食疗作用和药用价值。本文从形态特征、生态特性、食性、生长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全面介绍了泥鳅亲鱼的选育、人工催产以及苗种培育技术,为泥鳅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资料。
- 王伟伟
- 关键词:泥鳅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
- 提高水产专业教学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被引量:10
- 2009年
- 从水产专业教学生产实习的特点、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方面出发,探讨了教学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创新和提高效果的途径,为今后的教学生产实习及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奠定基础。
- 郝瑞荣王伟伟
- 关键词:水产专业
- miR-17-5p在尼罗罗非鱼性腺中的表达及其对雌激素的应答反应特征
- 2022年
- MiR-17-5p是在多种动物组织中广泛表达的一种miRNA,参与机体的性腺发育及繁殖等。本研究采用RT-qPCR方法检测miR-17-5p在60日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精巢和卵巢中的差异表达及其对雌二醇的应答反应特性,并对其交集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表明:miR-17-5p在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精巢和卵巢中均有表达,卵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精巢中(P<0.01)。雌二醇用无水乙醇溶解后,再与芝麻油按照体积比1∶10稀释后,给体质量(43.1±0.2)g的尼罗罗非鱼腹腔注射浓度为10 mg/kg体质量。对照组注射无水乙醇与芝麻油(体积比1∶10)的混合液,2 d、7 d、14 d、21 d、28 d后取样。结果发现,雌二醇处理的尼罗罗非鱼精巢和卵巢中miR-17-5p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GO富集分析表明,miR-17-5p的靶基因参与生长、发育、代谢和蛋白质修饰等相关过程,且多个靶基因富集到了与繁殖相关的经典WNT信号通路。KEGG pathway分析表明,miR-17-5p的多个靶基因富集于MAPK、TGF-beta、WNT和孕酮调节的卵母细胞成熟等通路。这些通路均与性腺发育和繁殖相关。本研究可为探究miR-17-5p在鱼类性别控制和性腺发育等过程的功能和分子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 安丽霞吴小叶王伟伟
-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性腺雌二醇
- 斑鳜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AFLP分析被引量:22
- 2009年
-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Steindachner)为东亚地区特有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受生态环境破坏和渔业捕捞过度的影响,斑鳜野生资源已呈下降趋势。为探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背景,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6个地理群体的遗传特征和群体分化。斑鳜65尾个体中,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1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6条,多态比例为59.7%,并观察到一些群体的特异性条带。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以长江群体最大(6.7%),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群体内的遗传距离。AMOVA分析表明,斑鳜6群体间的总遗传分化指数Fst=0.7850(p<0.01),群体间遗传分化极显著。聚类分析表明:斑鳜不同群体内的所有个体均单独聚群,6个地理群体明显分为南北两大群,鸭绿江群体和海河群体聚为一支,长江、钱塘江、闽江和西江四个群体聚为另一支。斑鳜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与其地理分布范围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积累了大量突变有关。不同地理群体间已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其遗传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推测横亘于我国内陆中部地区、呈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的形成可能是东亚斑鳜最先出现南北间群体分化的主要原因。
- 王伟伟赵金良李思发王传杰
- 关键词:斑鳜AFLP
- 17α-甲基睾酮对稀有鮈鲫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环境影响十分严重,绝大部分进入水环境,危害水生生物健康,进而影响人类健康。17α-甲基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MT)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雄激素,但在鱼体内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探究MT对鱼类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MT(0、25、50和100 ng·L^(-1))处理864尾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分别在7、14和21 d取肝脏样品。用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研究MT对稀有鮈鲫肝脏组织的影响;用RT-qPCR检测4个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及5个脂质代谢相关基因(acaca、acacb、fasn、gpat1和cpt1α)的mRNA表达;用ELISA法测定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表明,MT会对稀有鮈鲫肝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50 ng·L^(-1)MT处理14 d,肝脏组织损伤最明显。25 ng·L^(-1)和50 ng·L^(-1)MT处理14 d,相关基因的表达均显著变化(P<0.05)。mRNA表达与组织学结果均表明50 ng·L^(-1)MT对稀有鮈鲫肝脏影响最为显著。100 ng·L^(-1)MT处理21 d,acaca、cpt1α和gpat1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MT对雌鱼肝脏甘油三酯影响较雄鱼大。综上,MT通过影响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干扰了稀有鮈鲫肝脏脂质代谢过程,进而对肝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MT在不同性别鱼体内的代谢途径不同,推测MT在稀有鮈鲫体内可能被芳香化为雌激素(ME),从而发挥部分雌激素作用。
- 刘少贞杨琼周俊亮曹信瑜陈越刘青王伟伟宋晶
- 关键词:脂质代谢肝脏RT-QPCR
- 罗氏沼虾及蔬菜在日光温室内不同养殖系统中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
- 2021年
- 本试验研究了两种常规日光温室内(综合种养系统和土工膜覆盖池)和一种室内循环水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与小白菜Brassca campestris、早熟大白菜Beassica pekinensis Rupr.等虾菜共生系统的生产效能。温室大棚内综合种养系统为钢架吊装固定的轴长6 m×3 m的椭圆形PVC框架鱼池,上面固定串联并列的6根相通种植管道(内径9.3 cm,长3.03 m),管道向上面打孔作栽培孔,左侧3根管道中放有火山岩、陶粒和微生物附着生长提供载体,右3根则无基质。框架鱼池内配备潜水泵(开40 min/h,关20 min/h)、过滤器、增氧机及水气输送管等装置。潜水泵将养殖水提升至高位过滤桶后自流至栽培管道内,流回养殖池内。微孔增氧管曝气。整套试验系统水流量为1.5 m;/h,循环率为2.5次/d,栽培区水流速约为3.68 m/min。土工膜覆盖池为渔业用的HDPE土工膜全部覆盖的10 m×5 m×1.5 m,设于同一日光温室大棚内,池内微孔底部增氧与种养系统同步启闭。土工膜覆盖池内微孔底部增氧与种养系统同步启闭。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为12个40 cm×30 cm×30 cm养殖箱,上下三层,在向阳的室内,自然光照,单独进排水,有循环过滤、增氧、温控设备。综合种养系统、土工膜覆盖池和室内循环水三种养殖系统中放养体质量0.0083 g的罗氏沼虾,密度分别为500 ind./m;、250 ind./m;和500 ind./m;日投饵率为4%~6%。每周测量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硫化物和溶解氧含量、pH及温度。每隔15 d测量罗氏沼虾体质量、体长和蔬菜的重量、根上植株高。蔬菜种植密度为26株/m;。结果表明:(1)罗氏沼虾养殖水体中氨氮、硝酸盐、硫化物、温度等水质指标均在合理的养殖范围内,但pH和硝酸盐、磷酸盐含量差异较大,综合种养系统更稳定;(2)土工膜覆盖池罗氏沼虾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其他两组(P<0.05),综合种养系统中罗氏沼虾的生长速度快于室
- 王大贺陈旺蔡鹏飞刘少贞王伟伟刘青
- 关键词:罗氏沼虾水质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