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君
-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汤加—斐济地区300km间断面的SdP转换波证据被引量:8
- 2012年
- 上地幔速度间断面的存在形态及其性质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构造运动以及地球内部物质运移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地幔中可能存在的300km速度间断面,本文收集日本Hi-net地震台网所记录的2004年以来、震源深度在145~219km之间、且震级为mb5.0~6.0之间的6个汤加—斐济地区地震的波形资料.利用4次根倾斜叠加方法对收集到的波形资料进行叠加处理,获得了相应的叠加灰度图,从中提取的离源下行的SdP次生转换震相,进而据此确认了汤加—斐济地区下方的300km深度附近的速度界面.因该界面起伏较小,更倾向于该界面为辉石的斜方到高压单斜相变面;同时基于转换震相的强度差异,我们发现该界面速度跃变量要大于410km间断面,因而俯冲带的化学分异和脱水过程产生的较轻物质可能在该界面处形成一定的聚集,使得汤加—斐济地区的该界面更容易被观测到.
- 谢彩霞周元泽王卓君欧东新
- 汤加-斐济地区300km速度界面的转换波证据
- 周元泽眭怡王卓君
- 汤加—斐济地区300km速度界面的转换波证据
- <正>汤加—斐济地区是全球最重要的深震分布区域,大量的深震在80°附近震中距附近的美国和日本高密度高质量地震台网所记录到。相关的地震波形资料用于研究地幔转换转换区的410km和660km乃至520km间断面存在及其形态,...
- 周元泽眭怡王卓君
- 文献传递
- 伊豆-小笠原和汤加地区中地幔多层速度结构差异性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中部地幔间断面的存在及其性质对于理解地球内部对流过程并对地球化学和矿物物理学的约束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利用美国西部高密度短周期地震台网记录的汤加和伊豆-小笠原地区的深震波形资料的倾斜叠加处理,进而从中提取离源下行的次生转换震相SdP,据此分析两个俯冲区域的中部地幔速度界面的差异性存在:(1)伊豆-小笠原地区对应于"920km"间断面的深度应该位于910km,而汤加地区则存在着两个速度跃变面,分别位于850和950km处;(2)两个地区均存在着1000和1050km深度附近一定的转换点集中;(3)两个地区在1100km深度处都存在着比较明确的转换点集中,同时伊豆-小笠原地区在更深处的1168km附近存在转换点集中,而汤加地区相应的界面则存在于1200km深度附近.这样的复杂结构与铁在地幔主要岩石组分铁-镁钙钛矿和铁-镁方铁矿的配比不同造成的密度异常有关,同时汤加和伊豆-小笠原两个俯冲区间存在的差异性速度结构与两者不同的俯冲板片形态和残留有很密切的关联.
- 周元泽王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