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王启兴

王启兴

作品数:69 被引量:431H指数:14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默沙东艾滋病综合防治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5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2篇艾滋病
  • 22篇病毒
  • 16篇艾滋病病毒
  • 11篇HIV
  • 8篇彝族
  • 8篇影响因素
  • 8篇哨点监测
  • 7篇抗病毒
  • 7篇抗病毒治疗
  • 7篇病毒治疗
  • 6篇HIV感染
  • 5篇农村
  • 4篇吸毒
  • 4篇感染率
  • 4篇艾滋病病毒感...
  • 4篇艾滋病病人
  • 4篇艾滋病患者
  • 4篇HIV/AI...
  • 4篇病毒感染
  • 4篇病患

机构

  • 35篇凉山彝族自治...
  • 23篇四川大学
  • 18篇凉山州疾病预...
  • 17篇中国疾病预防...
  • 8篇四川省疾病预...
  • 3篇凉山彝族自治...
  • 3篇凉山州第一人...
  • 3篇西昌市皮肤病...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传染病预防控...
  • 1篇珠海市疾病预...
  • 1篇四川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 1篇凉山州卫生局

作者

  • 57篇王启兴
  • 31篇龚煜汉
  • 30篇廖强
  • 24篇王科
  • 22篇王菊
  • 20篇余刚
  • 18篇南磊
  • 17篇尹碧波
  • 16篇边仕超
  • 14篇肖琳
  • 13篇杨淑娟
  • 8篇刘茜
  • 8篇刘中夫
  • 8篇张素华
  • 7篇秦光明
  • 7篇张广
  • 7篇马兆瑾
  • 6篇张建新
  • 5篇李洋亚
  • 5篇栾荣生

传媒

  • 22篇中国艾滋病性...
  • 9篇中华流行病学...
  • 4篇预防医学情报...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疾病监测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职业卫生与病...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保健医学研究...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3篇2017
  • 3篇2016
  • 9篇2015
  • 9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8
  • 3篇2007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6-2012年凉山州各类医疗卫生机构HIV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通过分析凉山州2006-2012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HIV检测工作进展,为完善凉山州艾滋病检测服务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内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出的HIV检测数据,按不同类型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2年,凉山州医疗卫生机构HIV检测量分别为47576、21 056、113 525、248 400、317 863、714 050和679 256例,共计2 141 541例;检出HIV阳性数各年分别为747、576、4653、4 262、5 466、3 848和3 790例,共计23 349例;各年HI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7%、2.73%、4.10%、1.72%、1.72%、0.54%和0.56%,呈下降趋势。县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HIV检测人数占总检测量的比例由2007年的0.89%,上升到2012年的39.33%,检出HIV阳性数所占总的HIV阳性检出数的0.87%到23.83%;各级疾控机构HIV检测人数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100%下降到2012的22.44%,但2012年HIV阳性检出数所占总的HIV阳性检出数仍达65.15%。2006-2012年,凉山州各级疾控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县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乡镇、社区医疗机构、血站各年平均HI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06%,0.17%,0.42%,0.15%和0.03%。结论凉山州艾滋病检测覆盖面逐渐扩大,检出HIV阳性数不断增加;自愿咨询检测仍将是主要发现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主要途径。
王启兴龚煜汉南磊廖强肖琳边仕超马兆瑾王科王菊李洋亚余刚张广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四川省凉山州2011-2014年HIV新发感染人群传播途径分析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了解凉山州2011-2014年艾滋病病毒(HIV)新发感染人群的传播途径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改善该州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1-2014年凉山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监测数据,通过HIV BED捕获酶免疫测定法(BED-CEIA)检测出新发现的HIV感染者样本中的新发感染者,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4年凉山州HIV新发感染人群经注射吸毒传播的比例,由2011年56.9%(190/334)降至2014年33.2%(248/747),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比例由2011年37.1%(124/334)升至2014年58.5%(437/747),母婴传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6%(2/334)、2.8%(18/634)、3.5%(29/818)和1.6%(12/747)。HIV新发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男性,分别为66.5%(222/334)、58.5%(371/634)、58.6%(479/818)和59.2%(442/747);已婚人群占多数,未婚人群所占比例由2011年14.4%(48/334)升至2014年27.6%(206/747);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人群分别为62.9%(210/334)、62.3%(395/634)、60.0%(491/818)和86.5%(646/747)。结论凉山州HIV新发感染人群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变化,由注射吸毒逐渐转变为性传播途径为主。应继续关注吸毒人群的干预,同时加大力度倡导并促进安全套的使用。
王启兴张素华杨淑娟廖强余刚姚永娜肖琳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凉山州成人艾滋病病人服用复方新诺明的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2014年
目的了解凉山州艾滋病(AIDS)病人服用复方新诺明预防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的现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解决路径。方法在凉山州抽取3个县区,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AIDS病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相关认知及医疗服务现况等,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413名病人,年龄中位数为37岁(IQR:32-42岁),以男性(69.98%)、彝族(86.68%)、农民(86.20%)为主。有21.55%(89/413)的调查对象报告服用过复方新诺明;医生推荐[比值比(OR)=578.2,95%可信区间(CI):121.6-5841.8]、上过学(OR=6.9,95%CI:1.9-25.2)、病人感知到用药的益处(OR=4.0,95%CI:1.3-12.0)是促进复方新诺明使用的主要因素。结论凉山州复方新诺明预防机会性感染的使用率较低,应鼓励医生向病人推荐使用复方新诺明的益处和用药知识,进一步提高病人对复方新诺明益处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使用复方新诺明预防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有效降低病人病死率。
俞海亮龚煜汉马烨张彤东吉木子石宋本莉苗逢雨张石则叶少东王启兴刘中夫
关键词:复方新诺明艾滋病病人机会性感染影响因素
四川凉山地区成年居民膳食模式与高尿酸血症关系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了解四川凉山地区成年居民膳食模式及其与高尿酸血症(HUA)的关系,为HUA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4年7月-2016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凉山地区抽取2970名≥18岁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降秩回归和因子分析提取膳食模式,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膳食模式与HUA患病的关系。结果四川凉山地区成年居民HUA患病率为26.6%,男性和女性居民HUA患病率分别为36.8%和14.8%。降秩回归在凉山地区成年居民中提取出HUA模式,以摄入较多鱼类、新鲜肉类、酒、含糖饮料、腌熏肉、小麦制品而较少摄入蔬菜、奶类为特征。因子分析在男性居民中提取出混合食物模式、酒肉模式、蔬果模式等3个膳食模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32.29%;在女性居民中提取出蔬菜鱼肉模式、混合食物模式、蔬菜主食模式等3个膳食模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34.94%。在调整了年龄、受教育年限、吸烟、饮酒、体质指数(BMI)、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凉山地区成年居民HUA模式得分在Q4者的HUA患病率为得分在Q1者的2.255倍(PR=2.255,95%CI=1.850~2.773);男性居民酒肉模式得分在Q4者的HUA患病率为得分在Q1者的1.374倍(PR=1.374,95%CI=1.146~1.655),蔬果模式得分在Q4者的HUA患病率为得分在Q1者的0.744倍(PR=0.744,95%CI=0.616~0.897);女性居民蔬菜主食模式得分在Q3者和Q4者的HUA患病率分别为得分在Q1者的0.574倍(PR=0.574,95%CI=0.394~0.823)和0.663倍(PR=0.663,95%CI=0.462~0.940)。结论四川凉山地区成年居民HUA模式和男性居民酒肉模式与HUA患病率增加有关,男性居民蔬果模式和女性居民蔬菜主食模式与HUA患病率降低有关。
刘熹润李爽境黄闪闪边绍勇王启兴贾红
关键词:膳食模式成年居民
凉山彝族自治州2008-2010年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被引量:24
2012年
目的分析2008-201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艾滋病哨点监测的主要结果,为当地艾滋病疫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凉山州的暗娼、吸毒者、社区人群等十类目标人群进行艾滋病行为学监测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近三年,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分别有5个、7个、9个监测哨点的HIV感染率超过5%。2010年,15个吸毒者监测哨点中,有12个哨点发现HIV感染者。暗娼人群HIV感染主要集中在普格县、喜德县和越西县等局部区域。布拖县、昭觉县和西昌市哨点的孕产妇HIV感染率较高,布拖县社区人群哨点HIV感染率高达7.7%。结论 HIV在吸毒者中呈现广泛传播趋势,在其他人群中呈现聚集流行特点;局部地区社区人群的HIV高感染率与临时性伴关系相关,提示偶遇性行为可能影响当地HIV传播风险。
周颖李青青南磊范双凤王启兴龚煜汉尹碧波王科栾荣生
关键词:艾滋病哨点监测
凉山州HIV/AIDS病人的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知晓情况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凉山州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知晓情况。方法采取定性访谈的方式,于2008年10-11月,以社区为基础招募HIV/AIDS病人及其家属各20名、社区相关人员30名,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凉山州HIV/AIDS病人营养不良的比例较高,饮食结构单一化,营养素摄入不均衡且数量不足。同时当地医护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很低,针对HIV/AIDS病人的护理和管理知识比较缺乏,妨碍了对HIV/AIDS病人在饮食习惯和营养搭配上及时给予科学指导,家属和病人自身严重缺乏营养健康知识和自我护理能力。结论应加大社区营养知识的宣传力度,促进对HIV/AIDS病人的饮食习惯的科学指导和及时管理,以降低其营养不良状况的发生。
刘倩萍马志凌王启兴祝军玲宋本莉卫大英秦光明张灵麟郝春曹学义何丽阮玉华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营养
凉山州彝族与其他民族社区人群艾滋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比较分析凉山州2011-2016年彝族与其他民族社区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德昌、宁南、布拖3个县作为社区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和行为学特征,并对研究对象进行HIV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彝族和其他民族人群感染HIV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011-2016年凉山州3个哨点县,共监测社区哨点人群共14 198人,其中彝族共4 149人(29.22%),检出HIV抗体阳性197例,阳性检出率为4.75%;汉族及其他民族共10 049例(70.78%),检出HIV阳性30例,阳性检出率为0.30%。在彝族人群中,有吸毒史[比值比(OR)=6.69,95%可信区间(CI):4.23,10.56],高危临时性行为(OR=1.72,95%CI:1.03,2.87)和寡居(OR=2.03,95%CI:1.10,3.75)的个体,感染HIV的风险均较高。而女性与男性相比(OR=0.62,95%CI:0.45,0.85),小学(OR=0.52,95%CI:0.36,0.74)、初中(OR=0.48,95%CI:0.25,0.94)、高中及以上(OR=0.27,95%CI:0.08,0.85)与文盲相比,感染HIV的风险均较低。在汉族人群中,有吸毒史能增加HIV感染的风险(OR=26.11,95%CI:5.70,119.72)。结论凉山州彝族比汉族及其他民族有更高的HIV感染风险,彝族的性观念和习俗及较低的教育程度,成为导致凉山州HIV传播和流行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
杨淑娟翟雯雯吉克春农王启兴廖强余刚肖琳姚永娜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彝族艾滋病
四川省凉山州1995-2012年艾滋病患者生存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 分析四川省凉山州1995-2012年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995-2012年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凉山州5 263例艾滋病患者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研究对象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研究对象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5 263例研究对象中,819例(15.6%)死于艾滋病及相关疾病,接受抗病毒治疗2 782例(52.9%).平均生存时间为126.7(117.1 ~136.2)个月,1、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95.4%、78.8%、54.2%、3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民族、感染途径、诊断时的病程、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断时年龄在50岁以下(与< 15岁者相比:HR=0.141,95%CI:0.036~0.551;与15~49岁者相比:HR=0.343,95%CI:0.241 ~0.489)、诊断时病程为HIV感染阶段(HR=0.554,95%CI:0.432 ~0.709)、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350个/μl(HR=0.347,95%CI:0.274 ~0.439)可以降低艾滋病患者因艾滋病死亡的风险;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因艾滋病死亡的风险(HR=3.478,95% CI:2.943 ~4.112)高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结论 诊断时的年龄、所处的病程、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影响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艾滋病患者应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时间.
龚煜汉王启兴廖强余刚尹碧波南磊边绍勇王科王菊李洋亚张广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影响因素
一起误食毒蕈豹斑毒伞引起的食物中毒被引量:4
2008年
王启兴罗大蓉杨志宏张兴友
关键词:食物中毒毒蕈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1-2013年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及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 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探讨艾滋病在该人群中传播的相关因素。方法 按照凉山州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进行资料收集,采用EpiData 3.1软件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采用 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1-2013年监测5 871人,农村未婚青年HIV阳性检出率为3.45%(201/5 833)。27.56%(1 607/5 833)的未婚青年有过外出打工史,性行为的发生率为31.72%(1 850/5 833),其中41.46%(767/1 850)发生过偶遇性行为,安全套的坚持使用率仅为3.46%(64/1 850),5.04%(294/5 833)的未婚青年承认吸毒,其中34.35%(101/294)选择注射吸毒,共用针具比例高达84.16%(85/101)。感染者中外出打工、性行为、偶遇性行为、吸毒及注射毒品的比例均高于非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72、104.43、4.20、154.39、55.94,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彝族、文盲、外出打工、从未使用和有时使用安全套及共用针具是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形势严峻,性行为发生率高而安全套使用率低,吸毒者中普遍存在注射毒品和共用针具现象,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强的彝族男性感染风险更高。
张素华罗敏杨淑娟廖强王启兴余刚肖琳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未婚青年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