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巍

作品数:8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蓝藻
  • 5篇混凝
  • 5篇混凝沉淀
  • 3篇预氧化
  • 3篇微囊藻
  • 3篇除藻
  • 2篇源水
  • 2篇深水
  • 2篇水源
  • 2篇水源水
  • 2篇水源水中
  • 2篇气囊
  • 1篇性能研究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有机碳
  • 1篇原水
  • 1篇藻毒素
  • 1篇溶解性有机碳
  • 1篇上浮

机构

  • 8篇扬州大学
  • 1篇江苏鑫东方环...
  • 1篇裕腾建设集团...

作者

  • 8篇丛海兵
  • 8篇王巍
  • 6篇徐亚军
  • 6篇陈雯婧
  • 3篇徐思涛
  • 3篇蒋新跃
  • 2篇刘玉娇
  • 2篇张颖
  • 2篇鲁梦江
  • 2篇吴军
  • 1篇朱宸
  • 1篇鄢琪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给水排水
  • 2篇环境科学
  • 2篇中国给水排水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压力强化混凝沉淀除藻工艺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为了强化蓝藻混凝沉淀去除效果,采用外加压力破坏藻细胞内气囊,使藻类失去浮力,再经混凝沉淀去除.通过静态实验测定了太湖蓝藻水在0~0.7MPa预压力作用后混凝沉淀效果,并与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预压力0.4~0.7MPa作用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沉淀出水浊度为1.04~0.69NTU;叶绿素a浓度为2.9~0.8μg·L-1,去除率为95.8%~98.8%;CODMn为3.8~2.9mg·L-1,去除率为66.2%~74.1%;UV254值为0.0686~0.0646,去除率为23.7%~28.1%.预加压工艺比预氧化工艺节省混凝剂50%.动态实验表明,预压力混凝沉淀过滤出水浊度小于0.25NTU;叶绿素a浓度小于1μg·L-1,平均去除率为99.5%;CODMn小于3.6mg·L-1,平均去除率为70%;UV254值小于0.057,平均去除率为33.7%.过滤出水水质优于饮用水水质标准.
丛海兵陈雯婧徐亚军王巍张颖
关键词:蓝藻浊度叶绿素
压力作用后蓝藻混凝沉淀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强化蓝藻混凝沉淀去除效果,采用压力作用后混凝沉淀除藻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加压后蓝藻的沉淀性能。结果表明,未经加压的蓝藻水混凝沉淀后藻类絮体部分上浮;而在试验压力下,随着加压压力增大,蓝藻混凝沉淀后沉降性能变好。经0.4MPa压力作用后混凝沉淀,绝大部分藻类絮体下沉,少量藻类上浮;经0.5-0.7 MPa作用后混凝沉淀,絮体均下沉。经0.7 MPa加压后沉淀速度u≤0.5cm/min、0.5cm/min3.5cm/min的藻类占藻类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0.15%、4.03%、5.31%、6.59%、73.92%,蓝藻去除率为93.89%-96.90%。加压混凝沉淀后蓝藻絮体在沉淀池中稳定,不再上浮。压力作用不会造成藻细胞破裂而导致微囊藻毒素泄漏。
徐亚军丛海兵朱宸王巍朱学源
关键词:蓝藻稳定性微囊藻毒素
预压力混凝沉淀去除扬州水源水中蓝藻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安全、高效地去除水源水中蓝藻,对原水短暂施加外压,使蓝藻细胞内气囊破裂而失去浮力,从而提高混凝沉淀去除效率.试验对比研究了预压力和预氧化混凝沉淀对扬州水源水中藻类和浊度的去除效率,并比较了预压力和预氧化后水中溶解性TOC(DOC)、藻毒素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变化情况.预压力混凝沉淀出水浊度1.09~1.23 NTU;叶绿素a浓度3.1~4.3 μg/L,平均去除率91%;经0.5~2 mg/L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沉淀出水浊度4.82~7.38 NTU;叶绿素a浓度5.68~14.57μg/L,平均去除率72.7%.预压力后水中DOC、藻毒素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基本未增加,而预氧化后对应指标均明显增加.
丛海兵陈雯婧张颖徐亚军王巍蒋新跃徐思涛刘玉娇朱学源
关键词:蓝藻预氧化混凝沉淀
预处理方式对水源水中蓝藻气囊及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水源水中蓝藻气囊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0.6MPa的压力预处理后,藻细胞气囊完全破裂,藻类下沉;经0.5~4.0mg/L的NaCIO或KMnO4预氧化后部分气囊破裂,气囊破裂比例随预氧化剂投量的增加而增大;经NaClO预氧化后气囊破裂程度高于KMnO4预氧化时,但藻类仍然上浮。经NaClO和KMnO4预氧化后,藻类光合作用生产力显著降低;而经加压预处理后藻类光合作用生产力仅略有下降。由此可知,加压预处理对蓝藻气囊破裂彻底,有利于提高其混凝沉淀效果,而且对藻细胞活性基本无影响;预氧化对蓝藻气囊破裂不显著,却可明显降低藻细胞活性,而且NaCIO对蓝藻活性的抑制作用高于KMnO4。
王巍丛海兵徐亚军陈雯婧吴军
关键词:水源水蓝藻预氧化气囊活性
深水循环加压混凝沉淀除藻工艺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为提高水中蓝藻的混凝沉淀去除效果,采用深水循环井对水体进行预处理,使蓝藻气囊在深水压力作用下破裂,藻体失去气囊浮力,再经后续混凝沉淀去除。静态试验表明,随深水循环井深度的加大,混凝沉淀后各项出水指标浓度降低;当循环井深度为80 m、混凝剂[Al_2(SO_4)_3·18H_2O]投加量为30 mg/L时,对叶绿素a、COD_(Mn)和DOC的去除率分别为95.5%、62.1%和39%,出水浊度为1.35 NTU,较2 mg/L的NaClO预氧化混凝沉淀出水效果好且供水水质安全。动态试验进一步表明,深水循环混凝沉淀工艺对去除蓝藻是有效的,特别是对微囊蓝藻的去除尤为明显。
鲁梦江丛海兵洪苏科鄢琪郑全兴王巍
关键词:混凝沉淀微囊藻去除率
深水循环混凝沉淀处理含铜绿微囊藻原水的效果和机理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探明深水循环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含藻水的效果和机理,采用U形管模拟深水循环装置对含有铜绿微囊藻的原水进行预加压,再进行混凝沉淀处理,测定了40~80 m深水循环混凝沉淀的处理效果,探究了深水循环除藻机理,并评价了水质安全性.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深度的加大,深水循环混凝沉淀效果越好;在投药量30 mg·L-1时,60~80 m深水循环混凝沉淀对藻类去除率达到95%以上,浑浊度小于1.6 NTU,处理效果比原水直接混凝沉淀、预氧化混凝沉淀显著提高.深水循环利于藻类去除的机理是,藻细胞内气囊受深水水压作用而坍塌破裂,气囊内气体透过细胞壁扩散进入水中,藻体失去气囊浮力,由上浮转而下沉.深水循环及混凝沉淀阶段水中的藻毒素、DOC均未增加,说明深水循环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含藻水是安全的.
鲁梦江丛海兵郑全兴徐思涛陈雯婧王巍
关键词:混凝沉淀铜绿微囊藻安全性
预压力混凝沉淀除藻工艺中DOC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探讨预压力混凝沉淀除藻工艺是否会使藻细胞破裂,导致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C)增加,进而优化压力作用方式,得到安全、高效的预压力除藻工艺,实验研究了预压力、预氧化技术处理含藻水时DOC的变化,以及水中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并研究了混凝沉淀后藻类、浊度、DOC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0.5-0.8 MPa压力作用后,水中DOC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且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而高锰酸钾与次氯酸钠预氧化均会导致DOC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没有明显变化.预压力混凝沉淀后藻类去除率96.23%;DOC去除率29.11%,高于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10%-30%.
陈雯婧丛海兵徐亚军王巍蒋新跃刘玉娇
关键词:预氧化混凝沉淀溶解性有机碳相对分子质量
不同压力作用下太湖蓝藻气囊体积分数及上浮特性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为了探明不同压力作用后蓝藻气囊体积变化规律及其上浮特性,分别采用压力毛细管法和图像分析法测定了不同压力作用后铜绿微囊藻气囊破裂情况及残余气囊体积分数,以及压力作用后气囊恢复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图像分析法测得太湖蓝藻经0、0.3、0.4、0.5、0.6、0.7 MPa加压后,藻细胞内的气囊体积分数分别为29.52%、5.73%、4.43%、2.71%、2.46%、2.19%,传统的压力毛细管法测得的气囊体积分数为10.93%、1.14%、0.90%、0.27%、0.14%、0.04%.作用压力大于0.4 MPa时,蓝藻因气囊破裂而下沉,沉淀蓝藻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气囊逐步恢复,部分藻类再上浮,在1000 lx光照度、25℃条件下培养8、24、48 h后,藻细胞再生气囊占加压前气囊总体积的比例为31.02%、45.68%、81.05%.图像分析法较准确地测定了蓝藻气囊体积,而传统的压力毛细管法测定蓝藻气囊体积偏小.
王巍丛海兵徐亚军陈雯婧徐思涛吴军蒋新跃
关键词:蓝藻光照气囊上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