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路
- 作品数:80 被引量:31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 关键词与文学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学术意义的呈现有赖于语言定位、描述和论证三者的有机结合。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包括外国文学研究,主要是以现代汉语进行陈述,其中包括经由翻译引介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的历史性出场与研究议题的借鉴和批评实践有关。由于关键词连接了研究范围中的理论支点,成为确定范围的话语前提并构成共享条件下的话语指向,所以,关键词不仅形成了学术共同体的认知条件,而且以此带来了文学研究的生产性。本文指出,关键词的内涵和语义具有历史性,而且总是位于某种经验世界的认知序列之中,因而对于关键词的引介和运用需要在跨文化理解中加以重新定位;那种表层硬译或生造所谓的“新词”,就可能掩盖认知盲点并置换人文学术的思想性。关键词与文学研究的关联值得充分重视。
- 王晓路
- 关键词:文学研究关键词西方文论
- 他者的眼光——西方汉界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总体评述
- 2000年
- 在当前文化交流日趋便捷、文化互识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论的研究有必要在继续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大力加强横向探索,既让海外对中国文论有更为系统、全面的了解,也使国内学界对海外的汉学研究有所借鉴。为此,本文旨在介绍以北美为中心的西方汉学界对中国文论的总体评价,以便我们在了解异域研究态势的同时,开拓中国文论研究领域中新的层面。
- 王晓路
- 关键词:中国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异域历史语境他者眼光
- 全文增补中
- 文化地理与书写政治——以欧洲人对美洲的早期书写为例被引量:2
- 2017年
- 本文通过解读地理大发现时期的相关文献,指出文化史中的常识性史实认知与书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存关系。哥伦布等探险家的航海日记和书信等文本不仅仅是个人的记录,而且在地域和族群的表征中凸显了价值观念,形成了当时欧洲人对美洲大陆的认知方式,满足了他们对新大陆的想象和期待,奠定了欧洲对美洲原住民群体的他者化、对新大陆的占有心理以及文明序列的想象。因此,书写行为本身是地理大发现这一文化事件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在当代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通过文化地理学视角可以透视认同、意识形态、空间的民族性和国际秩序的再生产等相关问题,在史实重建和问题导向的研究中可以有效地揭示知识与观念的并行关系。
- 王晓路
- 关键词:文化地理地理大发现文化研究
- 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
- 2019年
- 20世纪的文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理论话语展开,故一度被称为理论的世纪。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学界也陆续引入了不少相关理论与批评样式。而自英国学者伊格尔顿的论著《理论之后》中译本出版之后,学界又出现了某种理论"过时"论。本文指出,作为人文学术重要分支的文学研究集中于文本非确定的诗性表述,揭示其内涵的认知功能,以此奠定了自身的知识系统与学科范围。文学研究由此与其他确定性学科领域形成认知互补的同时,也以跨学科方式对应文本的开放系统并形成文本内外要素动态关联的研究范式。文学研究的这一内在规定性使理论成为难以回避的基本问题。本文针对这一发展线索及其趋势进行了探讨和论证。
- 王晓路
- 关键词:文学研究文学理论元理论文化理论文本理论
- 作为问题的全球化、生态批评与多元文化观--对外国文学认定式研究模式的质疑被引量:3
- 2012年
- 本文以跨学科的视角对中国大陆目前存在的某些外国文学研究范式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这种方式主要是依据国外材料的认定方式进行现代汉语的转述,因而研究停留在对已知事实的再阐释上,同时存在着盲目跟风现象。作者指出,中国学界对外国文学的研究必须具有洞察力,其中包括对现有研究状况中结构性缺陷的清醒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文学表征进行认知共同体的知识学对接并以此推进具体领域。本文针对全球化、生态批评和多元文化这三个在中国大陆90年代后期以来讨论较多的论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指出,中国学界在当代西学复制和创新实践中,应有一个对西学局部知识在理论及实践方式的历史还原、重新语境化和分析方式的甄别,其中包括问题的定位,以此寻求中国知识生产的有效探索方式。
- 王晓路
- 关键词:生态批评多元文化观
- 表征理论与美国少数族裔书写被引量:25
- 2005年
- 表征的特征就是观念系统的再现、对身份的表现、或建构一种有误的再现。这样一种表现或建构显然与意识形态和权力密切相关,同时也与隐含在表现这些形象的话语形式密切相关。少数族裔的书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现存表征系统的颠覆,以更为贴近自身历史真实的再现覆盖原有表征系统对该族裔的叙述。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书写的历史均是与这种表征系统的调停、纠正、对抗的历史。
- 王晓路
- 关键词:美国少数族裔
- 文学观念与研究范式——美国少数族裔批评理论建构的启示被引量:7
- 2004年
- 本文首先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对原有研究范式进行追问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 ,作者从知识学的角度对社会文化的表征系统进行了分析。表征实际上是权力和话语关系的再现 ,权力阶层决定表征的主体、对象、内容和形式 ,并由此形成了主流 /西方知识体系与边缘 /非西方生活世界的对立和悖论。而边缘族群若要获得文化上的平等权利 ,就必须采取非主流的方式对这种表征进行抵抗或颠覆 ,在清理主流经典遗产、纠正其中的曲解和误读的同时 ,以自己有效的表征系统进行自身的文化诉求 ,以此取代或覆盖主流表征系统中对自身的忽略、歪曲和负面误读。主流和边缘的文化表征间持续不断的对抗、调停和再现 ,构成了历史文化的发展史。作者简要分析了以盖茨和贝克为代表的美国非洲裔理论家的学术努力 ,指出其策略和理论意识均值得学界借鉴。作者认为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 ,应当超越平面综述和译介的阶段 ,深入下去。其中 ,科研与教学的脱节 ,教学中的简单照搬和移植比较严重。其结果使学生看不到文学事实和结论相对其自身的历史关联 。
- 王晓路石坚
- 关键词:文学观念研究范式少数族裔
- 西方文论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被引量:3
- 2016年
- 本文将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文论关键词进行研究,侧重这一思想资源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并梳理其源流、主旨以及批评实践方式。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只要该社会的确定性条件没有改变,这一理论资源对于新的文本特质依然具有元命题功能。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欧美学界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其社会文化状况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借鉴和补充,在本质上亦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探索方式和理论话语形态。因而,这一理论主旨和批判精神在人文学术各分支领域,包括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均产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大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生产基地之一,学界应重视这一资源的发展趋向和实践形式,依据自身的条件、问题和文本特质进行思考,并从学理上提供理论再生产的可能方式。
- 王晓路
- 关键词: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 文化批评:为何与何为被引量:7
- 2011年
- 本文论述了文化批评兴起的缘由。作者提出,文化批评是都市社会和都市文化兴起的产物,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复制也成为其蔓延的土壤。文化批评的当代发展是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针对传统文学研究方式所进行的修正和补充。其侧重点以文学文本和社会文化文本为主,注重文本的生产、传播、接受过程,将文本与文本环境、生产体制、以及由意识形态的支撑作为一种动态的关联方式,即采纳了平面、静态文本(纸质、文字符号为主的)和立体、动态文本(视觉、社会事件与现象等为主的)相结合的方式,从而颠覆了传统文本的中心地位,并扩展了依据传统文本的内部—外部基于社会文化的批评方式。但是文化批评在对精英主义的唾弃和批判,质疑文学、美学、文化等固有的考察方式的同时,将锋芒直接指向了背后的观念系统,这就使其内涵了直接或间接的政治意图。作者认为,在新一轮的西学理论资源的引介中,中国学界有必要依据中国问题进行必要的甄别,并从知识学的基础上提供理论生产的可能方式。
- 王晓路
- 关键词:文化批评社会范式
- 中西诗学对话
- 王晓路
-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中西诗学英语世界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