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永慧

作品数:39 被引量:163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卒中
  • 10篇脑卒中
  • 8篇康复
  • 7篇疼痛
  • 5篇疗效
  • 4篇卒中患者
  • 4篇脑卒中患者
  • 4篇脊髓
  • 4篇病理
  • 3篇蛋白
  • 3篇电刺激
  • 3篇神经节
  • 3篇瞬时感受器电...
  • 3篇疼痛综合征
  • 3篇卒中后
  • 3篇下肢
  • 3篇筋膜
  • 3篇痉挛
  • 3篇肌筋膜
  • 3篇肌筋膜疼痛

机构

  • 38篇山东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里贾纳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齐鲁医药学院

作者

  • 38篇王永慧
  • 25篇岳寿伟
  • 8篇张杨
  • 4篇丁欣利
  • 4篇刘万林
  • 4篇马艳平
  • 4篇荆静
  • 3篇范真真
  • 3篇郭丽华
  • 3篇魏慧
  • 3篇张伟
  • 2篇张久鑫
  • 2篇刘庆
  • 2篇殷翠萍
  • 2篇怀娟
  • 2篇宁丽萍
  • 2篇孟菲
  • 1篇刘徳山
  • 1篇张旭华
  • 1篇吴毅

传媒

  • 10篇中国康复医学...
  • 9篇中华物理医学...
  • 3篇按摩与康复医...
  • 2篇中国康复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江西中医药
  • 1篇中华理疗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保健医苑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反射疗法与康...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2
  • 1篇2001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兔腰神经慢性压迫的细胞凋亡和超短波治疗的研究
岳寿伟刘徳山王永慧郄淑燕王丹影张缨张伟黄丽雯
该项目系统研究了兔腰神经慢性损伤后疼痛发生的分子机制和超短波治疗的效果。在研究神经根慢性损伤引起的疼痛时,建立与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管狭窄对神经根的损伤模型是关键,首先建立了机械压迫和自体髓核刺激的动物模型,用断层解剖技术测...
关键词:
关键词:病理凋亡疼痛超短波
慢性下背痛与躯干姿势控制被引量:6
2004年
王永慧岳寿伟
关键词:慢性下背痛中枢神经系统
不同康复方法配合I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行I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有120例患者入院接受I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成交替康复组和传统康复组,2组均于术前、术后行康复训练。交替康复组采用交替法,即每个康复动作左右侧肢体交替进行;传统康复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即一侧肢体完成一项康复训练动作后,再行对侧肢体康复训练。分别在术前1d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记录2组的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和健康评定量表(SF-12)健康状态评分;记录术后2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和术后3个月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结果115例患者完成研究,交替康复组术后早期的VAS疼痛评分较低,膝关节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较高,SF-12健康状态评分较高,与传统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传统康复方法相比,交替康复法对减轻I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疼痛、提高膝关节术后早期功能、加快膝关节术后康复速度效果更佳。
刘培来张元凯Kyra Kane林锦秀王树方王永慧李明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疗效
TRPV4在介导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机械和热痛敏中的作用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观察持续机械压迫(CCD)对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基因、蛋白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明确TRPV4是否参与CCD导致的机械和热痛敏。方法:建立CCD模型后,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取材前测量运动功能、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为了测量TRPV4反义核苷酸干扰对机械和热痛阈值的影响,在蛛网膜下腔内注入TRPV4寡脱氧核苷酸(ODN)40μg/d,每天1次,第7天后测量大鼠行为学变化。使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TRPV4基因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TRPV4蛋白质表达量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检测低渗溶液和佛波醇(4α-PDD)刺激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所有动物在损伤前后步态均正常,持续压迫明显降低大鼠的机械和热痛阈,TRPV4干扰可部分逆转该痛敏。持续机械压迫可以明显增加TRPV4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手术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TRPV4mRNA的表达分别为假手术组大鼠的4.29倍、2.95倍和2.48倍,蛋白表达量分别为假手术组大鼠的4.34倍,3.88倍和2.47倍。持续机械压迫后,对低渗溶液和4α-PDD产生反应的DRG神经元的比例数增加,细胞内钙的峰值增高。这种反应被TRPV4反义ODN所抑制。结论:CCD可以上调TRPV4的基因、蛋白表达,敏化通道的功能;TRPV4参与介导CCD导致的机械和热痛敏。
张杨王永慧丁欣利王艳琴王荣岳寿伟
关键词:热痛敏背根神经节
平板步行训练中帕金森病患者脑网络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
2023年
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在静息态及平板步行训练中脑功能网络的改变。方法:本研究纳入PD患者10例作为试验组(PD组),同时招募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10例(HC组)。分别采集两组受试者在静息态和平板步行训练时的f NIRS数据,通过计算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以评估PD组和HC组的两种全局指标:小世界参数,包括集群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Cp)、最短路径长度(shortest path length,Lp)和小世界属性(small world properties,σ);网络效率参数,包括全局效率(global efficiency,Eg)和局部效率(local efficiency,Eloc)。结果:(1)PD组和HC组的σ值均大于1,符合小世界网络的特征且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静息态下,PD组的Cp,Lp和Eloc显著低于HC组(P=0.0124,0.0475,0.0381),但PD组的Eg显著增强(P=0.0330)。(3)平板步行训练中,PD组的Lp较HC组降低(P=0.0193),Eg较HC组增强(P=0.0483),两组间的Cp和Eloc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D患者存在皮层连接的过度增强,脑网络功能分离与整合之间的平衡被扰乱。平板步行训练可能通过调节局部脑网络之间的连通性,改善其脑功能,从而促进PD患者的康复。
孙维震孙志芳罗美玲荆静李增勇岳寿伟王永慧
关键词:帕金森病
兔腰神经根的解剖位置及实验性硅胶管压迫程度的测量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确定兔腰神经根的解剖位置及硅胶管在椎间管内压迫神经根的程度。方法  18只纯种新西兰成年兔 ,雄性 ,随机分为 2组 :A组 6只 ,利用几何作图原理 ,测量脊神经的长度、角度、脊神经在椎间外孔的直径及椎间外孔面积等解剖特点 ;B组 12只 ,采用断层解剖技术 ,6只用于测量冠状面和椎间外孔矢状面上硅胶管的压迫程度 ,6只用于关节突关节矢状面的压迫程度。测量工具主要有 :圆规、量角器和游标卡尺。结果 脊神经长度、与硬脊膜的夹角及椎间外孔面积在不同椎间隙各不相同。L5、L6脊神经长度分别为5 .83± 1.18和 8.94± 1.64mm ,与硬脊膜的夹角分别为 5 5 .2± 11.1和 2 9.6± 4.2°。硅胶管的截面积为椎间管经关节突关节矢状面面积的 2 0 %左右 ,为椎间外孔面积的 5 0 %左右。结论 本模型为脊神经轻度受压实验模型 ,接近于临床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管狭窄对脊神经的压迫。按照A组实验的结果进行插管 ,实验成功率高 。
岳寿伟王永慧吴宗耀刘庆张伟
关键词:腰神经根硅胶管腰背痛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异位放电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利用在体神经纤维电生理技术记录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持续受压(CCD)后的异位放电情况,明确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是否参与了CCD后受损DRG的异位放电。方法:共采用35只Wistar大鼠。制备大鼠DRG的CCD模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测量损伤侧的机械痛阈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利用在体神经纤维电生理技术分别记录正常组大鼠DRG及CCD组、CCD+钌红(RR)组、CCD+佛波醇(4α-PDD)组受损DRG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情况。结果:持续压迫明显降低大鼠损伤侧的机械痛阈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n=30,P<0.05);CCD组可以记录到受损DRG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放电率约为67%,而正常组DRG的异位放电率约为4.5%;以TRP家族阻断剂钌红(RR)100μm孵育受损DRG,较CCD组受损DRG神经元异位放电的频率和波幅均明显下降(n=10,P<0.05);以TRPV4特异性激动剂佛波醇(4α-PDD)10μm孵育受损DRG,较CCD组受损DRG异位放电频率和波幅均明显增加(n=10,P<0.05)。结论:CCD后受损DRG可出现异位放电,TRPV4参与了CCD后受损DRG的异位放电。
范真真曲玉娟魏慧王永慧马剑锋岳寿伟
关键词:异位放电背根神经节电生理技术
大鼠肌紧张带重复低频电刺激后的生物力学及病理学改变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大鼠肌紧张带(TB)重复低频电刺激疲劳试验后的生物力学及病理学改变。 方法符合实验标准的28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强度疲劳实验组和频率疲劳实验组,分别进行对照、强度疲劳实验和频率疲劳实验研究。记录和分析TB和非肌紧张带(non-TB)在每一刺激循环中的最大收缩力和最大收缩力低刺激强度和高刺激强度,以及频率疲劳实验中的最大收缩力、强直收缩力和频率。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 结果①强度疲劳实验中,TB的最大收缩力在第15次循环(1.42±0.28)g和第20次循环(0.93±0.54)g中明显比其第1次循环(1.99±0.31)g和第5次循环(1.97±0.27)g降低;最大收缩力高刺激强度在第15次循环(3.76±0.71)V和第20次循环(3.44±0.97)V中明显比其第1次循环(4.04±0.64)V降低。在第10、15和20次强度刺激循环中,TB的最大收缩力和最大收缩力高刺激强度明显比non-TB低。②频率疲劳实验中,TB最大收缩力频率(9.60±2.12)Hz和强直频率(25.45±2.65)Hz明显小于non-TB,最大收缩力(1.67±0.16)g和强直收缩力(2.02±0.21)g明显大于non-TB。③病理切片显微镜观察显示强度和频率疲劳实验后,TB肌纤维染色明显不均,肌纤维排列紊乱,出现明显的水肿、细胞退变和断裂。 结论TB耐受不同电刺激强度和频率的能力降低,肌纤维易受损伤,肌肉抗疲劳能力下降;TB或许参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肌无力和易疲劳性。
王永慧孟菲丁欣利范真真王超岳寿伟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软组织疼痛的物理因子治疗被引量:13
2002年
软组织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许多物理因子都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不同因子的镇痛机制、治疗效果和适应证各不相同,而且治疗安全、简单,无药物治疗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所以,推广使用物理因子治疗软组织疼痛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王永慧岳寿伟
关键词:软组织疼痛物理因子无菌性炎症电疗光疗
谈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2013年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指身体局部的肌肉疼痛,同时伴随着激痛点的产生。触痛点、固定型式的疼痛、及肌紧张带可做为肌筋膜激痛点的可靠诊断标准,而牵涉痛和抽搐反应是肌筋膜激痛点的确认病征。压肌肉某一点会痛,但没有疼痛扩散的现象,该点称为压痛点。压痛点是由原发病灶接受物理、化学因素刺激而产生的电信号。它常与较表浅的筋膜炎或深部的损伤部位相符合,压痛较集中、
王永慧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激痛点压痛点牵涉痛触痛点肌紧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