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琳玲

作品数:163 被引量:538H指数:1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53篇专利
  • 36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0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文化科学
  • 6篇理学
  • 4篇化学工程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机械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电子电信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1篇污染
  • 24篇废水
  • 20篇土壤
  • 19篇污染土
  • 19篇污染土壤
  • 18篇重金
  • 18篇重金属
  • 17篇六氯苯
  • 14篇稳定化
  • 12篇生物炭
  • 11篇金属污染
  • 10篇有机污染
  • 10篇降解
  • 9篇重金属污染
  • 9篇萃取
  • 9篇污染物
  • 8篇地下水
  • 8篇点源
  • 8篇点源排放
  • 8篇沉积物

机构

  • 163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湖南省和清环...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湖南省地质矿...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 2篇中电建环保科...
  • 2篇中冶南方都市...
  • 2篇中国城市建设...
  • 2篇中国电建集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烟台职业学院
  • 1篇武汉钢铁股份...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武汉旭日华科...
  • 1篇北京建工环境...
  • 1篇湖南中南水务...

作者

  • 163篇王琳玲
  • 95篇陆晓华
  • 52篇陈静
  • 41篇陈静
  • 28篇李鸿博
  • 18篇曹梦华
  • 17篇周海燕
  • 14篇王力
  • 13篇杨海
  • 11篇杨海
  • 10篇石瑶
  • 9篇袁松虎
  • 8篇刘黄诚
  • 8篇王鑫
  • 8篇苏明伟
  • 8篇苗竹
  • 8篇解清杰
  • 7篇郑言波
  • 7篇彭红
  • 7篇王洪

传媒

  • 11篇环境科学与技...
  • 8篇环境工程
  • 7篇环境科学
  • 5篇分析科学学报
  • 4篇第七届全国环...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实验技术与管...
  • 2篇高等工程教育...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工业水处理
  • 2篇环境化学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高教学刊
  • 2篇第四届全国环...
  • 1篇分析化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化工安全与环...
  • 1篇应用化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年份

  • 11篇2023
  • 12篇2022
  • 8篇2021
  • 5篇2020
  • 7篇2019
  • 8篇2018
  • 4篇2017
  • 9篇2016
  • 10篇2015
  • 6篇2014
  • 9篇2013
  • 12篇2012
  • 1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9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15篇2005
  • 6篇2004
1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52
2020年
将生物质转化为生物炭并用于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中,是有效利用生物质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生物炭的应用效率受其特性和土壤环境影响极大。该研究综述了生物炭特性,并探讨了生物质和热解温度对其影响规律,阐明了生物炭对重金属的直接固定作用,以及通过影响土壤p H值、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矿物组分和有机质等,进而间接固定重金属的作用机制。同时,该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生物炭在田间试验中的应用,从土壤重金属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作物累积重金属和作物产量等3个方面阐明了生物炭的应用效果和作用规律。针对田间试验条件区别于室内试验的特殊性,探讨了生物炭施撒方式及用量、施肥等田间管理和气候环境等现场条件对生物炭应用的影响,并对今后完善生物炭在土壤修复中作用机制、扩大研究尺度和长期土壤监测等方面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鸿博钟怡张昊楠王鑫陈静王琳玲肖劲光肖武王薇
关键词:生物炭农田重金属土壤修复田间应用
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钝化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以中国河南省某市农田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钝化技术,加入不同钝化药剂对其进行重金属稳定化效果研究,同时采用室内小麦盆栽实验,对比分析其对土壤钝化后植物吸收情况。研究表明:原始土壤受As、Cd、Pb、Zn污染,其中Cd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威胁粮食安全生产和人体健康;采用赤泥、磷矿粉和钙镁氧化物混合药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中的Cd、As、Pb、Zn有钝化效果,其中向土壤中加入2%钙镁氧化物混合药剂对重金属Cd的钝化效果最佳且小麦幼苗地上部中Cd含量大幅度降低,有助于植物生长。研究为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技术提供了参考。
李泰平丁浩然徐海珍赵晓波李鸿博张淑媛王琳玲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原位钝化
有机污染土壤的微波修复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污染土壤的微波修复设备,包括进料和出料系统、微波加热系统、除尘器、尾气处理系统以及控制系统中心,进料和出料系统位于微波加热系统中,微波加热系统、除尘器与尾气处理系统依次相连。微波加热系统包括第一微波发...
陆晓华王琳玲陈静曹梦华周海燕王力
ACF-NZVI/MW体系降解土壤中氯霉素的的研究
本文选用氯霉素(CAP)作为抗生素的代表,研究制备了活性炭纤维负载纳米铁(ACF-NZVI),并将其作为微波敏化剂,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对土壤中的氯霉素进行修复研究,用硅藻土模拟实际氯霉素污染土壤,考查了不同敏化剂对微波修复...
刘文贵王琳玲陈静陆晓华
关键词:氯霉素降解机理
文献传递
有机稳定剂对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研究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具有巨大的显性或潜在危害。我国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非常严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农田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示范被国家定为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原位化学稳定化技术具有效率高、成...
刘黄诚周海燕孙倩曹梦华陈静王琳玲陆晓华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
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健康危害及其监测技术
徐顺清周宜开吕斌梅素容王鹏陈建军王琳玲夏玮李媛媛石年吴康兵陆晓华荆涛应晨江刘燕婕
随着中国工农业的飞速发展,有机污染物的大量使用所造成的环境与健康问题与日俱增。但是多年来许多有机污染物导致的健康危害不明确使人们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传统的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对环境中痕量有机污染物的检测,从而严重制约这类...
关键词: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
基于特定污染场地的蒸汽入侵健康风险评估案例被引量:1
2016年
对某汽车零部件厂搬迁后的场地环境调查结果显示, 该场地浅层地下水中存在氯乙烷、1, 1-二氯乙烯和1, 1-二氯乙烷三种氯代烃污染, 且可能存在通过挥发进入室内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的风险.该场地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0.82 m, 地下室埋深3.66 m, 地下水水位在地下室底板以上, 现有导则中基于地下室在地下水水位以上的蒸汽入侵模型不适用于该场地.构建了适用于实际场地的地下室渗水蒸汽入侵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和现有蒸汽入侵模型分别进行了致癌健康风险评价, 完成了地下水污染物风险控制值计算.对比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发现, 现有模型计算所得的健康风险水平均比地下室渗水模型小250 倍以上, 远远低估了健康风险.
肖庆文邵景力王棣王琳玲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东湖表层水体中PFCs含量和分布特征
<正>全氟取代有机物(PFCs)是一类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其疏水和疏油的特性而被广泛用作皮革、纸张、食物容器、织物和室内装潢的表面活性剂和表面保护剂及泡沫灭火剂、地板上光剂和洗发精等产品的功能化学制品。由于全球大范...
刘黄诚王琳玲曹梦华陈静
文献传递
水口山某废石场重金属垂向分布特征及浸出毒性被引量:4
2021年
多金属矿区因采冶活动遗留的废石存量大,其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备受关注.目前对废石场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浸出毒性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湖南省水口山矿区某废石场为对象,垂直钻孔并取样分析7种重(类)金属,包括Pb、Zn、As、Cd、Cu、Ni和Cr的垂向分布特征和浸出毒性,并结合主量元素(Fe、Mn、Al和Mg)浸出行为、物相表征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垂向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有废石样品的7种重(类)金属含量均显著高于湖南省土壤背景值,污染累积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Cd、Pb、As、Cu、Zn、Cr和Ni.聚类分析将重金属分为3类,第1类是As、Fe和Pb,主要与方铅矿、黄铁矿有关,第2类是Cd、Zn和Cu,主要与闪锌矿有关,第3类是Cr和Ni,与自然风化有关.浸出毒性进一步发现,Cd、Zn、As、Cu和Ni的浸出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Cd和Zn表现出高浸出风险,且浸出行为显著相关,与闪锌矿转化为硫酸锌有关.Pb和Cu显示出0~0.5 m范围内的局部高浸出风险,而As和Cr属于低浸出风险.Pb和As浸出行为的差异性与As受Fe吸附有关.废石中的黄铁矿氧化降低pH促进重金属的释放迁移,而生成的次生铁(氢)氧化物能通过吸附稳定重金属;废石中的方解石有利于升高pH而降低重金属迁移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开发针对废石堆场的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吴志华齐宇彤张晓平刘文浩任树鹏王琳玲陈静陈佳木周淼吴云辉
关键词:重金属废石场浸出毒性
计算机控制自动液相微萃取技术和仪器的研究及应用
液相微萃取 (Liquid-phase microextraction,LPME)是在传统液-液萃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绿色样品预处理技术。其中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 ( Hollow-fibre liquid-pha...
王琳玲陈静陆晓华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微孔膜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