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纪杰

作品数:18 被引量:234H指数:9
供职机构: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土壤
  • 7篇人工林
  • 5篇桉树
  • 5篇桉树人工林
  • 4篇有机碳
  • 4篇不同林龄
  • 3篇水土
  • 3篇水土保持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微生物
  • 2篇养分
  • 2篇栽培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恢复
  • 2篇植被恢复过程
  • 2篇土壤养分
  • 2篇土壤质量
  • 2篇土壤质量评价
  • 2篇人工林土壤

机构

  • 12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浙江林学院
  • 3篇四川省林业调...
  • 2篇福建省林业科...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江苏省水利厅
  • 1篇江苏省河道管...
  • 1篇南京市水利局

作者

  • 16篇王纪杰
  • 9篇俞元春
  • 4篇崔晓晓
  • 3篇徐秋芳
  • 3篇姜培坤
  • 3篇周垂帆
  • 3篇梁关锋
  • 2篇舒洪岚
  • 2篇邬奇峰
  • 2篇王圳
  • 2篇张金池
  • 2篇吴家森
  • 2篇陈昌仁
  • 2篇王维
  • 2篇李宝福
  • 2篇陈容
  • 1篇程训强
  • 1篇林志鹏
  • 1篇万福绪
  • 1篇陈国华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
  • 2篇贵州农业科学
  • 2篇四川林业科技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福建林学院学...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森林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9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喀斯特峡谷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8
2011年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退耕地、草地、灌木和乔木群落为对象,研究了退化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及退耕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草地恢复到灌木群落时,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从灌木群落恢复到乔木群落时,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略有增加,蔗糖酶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表层(0~10 cm)土壤酶活显著比表下层(10~20 cm)土壤酶活性大。土壤各种酶活性间显著相关,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在植被恢复的初期,植被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当植被恢复到一定程度,植被类型的影响不再明显。
崔晓晓王纪杰罗惠宁俞元春梁关锋周垂帆王圳张金池
关键词:植被恢复过程土壤酶活性
基于S-P概化模型的滁河干流六合段纳污能力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根据滁河干流六合段各水功能区水环境现状和水质目标的要求,利用一维S-P水质概化模型,在一定的设计水文条件、水质背景、排污口位置及排污方式的条件下,以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作为主控因子进行了该江段纳污能力的计算。在90%设计保证率下COD和TN的总纳污能力分别为7333t/a和289t/a;该河段COD和TN实际纳污量分别为11676t/a和1647t/a;各水功能区中,COD和TN入河量较多的是工业用水区和龙池保留区,其实际纳污量分别为4274t/a和691t/a;污染物消减率最大的功能区为工业用水区,COD和TN消减率分别为68.6%和91.3%,说明工业用水区是该河段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
陈昌仁吕玲玲王纪杰于涛万福绪
关键词:纳污能力
不同模型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1年
土壤质量是土壤特性的综合反映,自20世纪70年代土壤质量的概念提出以来,人们通过各种评价模型进行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质量评价,但目前仍缺乏通用、简便的评价模型。综述了灰关联综合评价模型、属性层次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物元模型、基于RAGA的PPC/PPE模型和辅以GIS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及展望。
王纪杰陈昌仁俞元春舒洪岚
关键词:土壤质量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被引量:11
2015年
对不同林龄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桉树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和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折线变化,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4 a时最大,二者正相关性极强;稳定态有机碳在2 a最大,4 a时下降幅度最大,与p 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4 a桉树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根系对稳定态有机碳的转化量最大。桉树根系可伸入1 m的土层吸收利用稳定态有机碳,反应其较强的吸收利用养分的能力,同时也降低了土壤碳汇稳定性。
王纪杰鲍爽梁关峰俞元春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易氧化有机碳
集约经营板栗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1
2007年
在研究区采集不同栽培历史的板栗林土壤样品,用氯仿熏蒸法和Biolog法分析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多样性,同时与天然灌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板栗林集约化栽培5、10、20年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比天然灌木林下降了15.89%、49.16%和55.13%,差异显著。板栗林集约栽培初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比率与天然灌木林无显著差异;到集约经营10年时,比率明显下降;但集约经营10年后,比率又趋于稳定。灌木林改为集约栽培板栗林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板栗集约经营5、10和20年后,反映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AWCD值分别只是灌木林的79.26%、63.20%和68.50%,差异水平显著(P<0.05)。集约栽培板栗林后,反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也显著低于天然灌木林。综合AWCD值和多样性指数可以看出,板栗林集约栽培的头10年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下降趋势明显,10年后则变化不大。
徐秋芳姜培坤邬奇峰王纪杰吴家森
关键词:板栗集约栽培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多样性
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特征
本文对不同连栽代次及不同林龄的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季节性动态研究,内容包括桉树林土壤的水土保持特性、养分特性、生物学特性(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量碳氮磷)以及土壤活性和稳定性有机碳库的变化特征4...
王纪杰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水土保持生物学特性土壤有机碳库土壤质量评价
文献传递
桉树幼林施肥的养分间交互效应及合理施肥方案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开展桉树幼林施用钙镁磷肥、尿素、复合肥、硼肥4种肥料组合定位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桉树幼林施用钙镁磷肥、尿素、复合肥和硼肥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促生效应,且钙镁磷肥与尿素、复合肥的交互效应不明显,而硼肥与钙镁磷肥、尿素或复合肥以及尿素与复合肥均存在交互效应;营养元素的重要性排序为N>P>K>B,N、P元素的单独施用只有在P2O552.5 g.株-1、N 46 g.株-1以上时才具有明显促生效应,而N、P、K肥配施能有效促进生长,同时施用硼肥只有在施用适量N、P、K肥料的前提下才有意义;最优施肥组合为每株施钙镁磷肥500 g+尿素200 g+复合肥425 g+硼砂30 g(N 160 g,P2O5143 g,K2O 68 g,CaO 200 g,MgO 60 g,B 4.5 g,有效养分总量635.5 g),N∶P2O5∶K2O∶CaO∶MgO∶B=1.00∶0.89∶0.43∶1.25∶0.38∶0.03,以理论产量的70%作为目标产量的可能性,则采用本施肥配方2年生单株材积效应值可达0.027 8 m3。
李宝福俞元春林志鹏王纪杰陈国华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施肥试验平衡施肥
非国有公益林政府赎买资产评估方法研究
2018年
开展政府赎买非国有公益林的工作,资产评估是较为关键的环节,不仅要考虑赎买对象的市场价值、林农投入、经营性收益等,还要综合考虑其生态服务价值。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非国有公益林的资产评估需根据林地林木质量、市场条件、重置成本等对市场价值分不同方法进行评估;根据其发挥的主要生态功能选择评估指标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估。当前缺乏评估公益林统一的方法和指标体系,缺乏对评估技术的研究,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李旻王纪杰
关键词:生态服务功能
不同栽培代次、林龄的桉树人工林土壤渗透性研究被引量:28
2011年
对福建省漳州市不同栽培代次、林龄的桉树人工林土壤渗透性能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代次、林龄及同一林地不同土层的土壤渗透性均有较大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一代桉树林土壤的渗透性呈提高的趋势,相同或相近林龄的桉树林,一代林的土壤渗透性大于二代林,同林龄不同土层土壤渗透性随土层加深而降低;0-60 cm土层内6 a生一代桉树林的土壤渗透性能最好,其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及75 min内渗透总量的平均值分别是18.82,2.11,2.93 mm/min和164.08 ml/cm2。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符合考氏(Kostiakov)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相关系数R2为0.823 9~0.982 1。土壤渗透性与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持水能力极显著相关,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与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极显著相关。不同林地土壤渗透性能排序为:0.3 a一代〈1 a一代〈2 a一代〈3 a一代〈4 a一代〈6 a一代;4 a二代〈4 a一代〈7 a二代〈6 a一代。
王纪杰俞元春陈容王维梁关锋周垂帆俞小鹏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土壤渗透性
不同林龄巨尾桉人工林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被引量:18
2012年
对福建省漳州市不同林龄的巨尾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人工林土壤的持水性、渗透性、抗蚀性等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最大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0.3 a<1 a<2 a<3、4、6 a);6年生桉树林持水量最大(3064.13 t.hm-2);排水能力、初渗率、稳渗率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土壤颗粒在静水中的崩解过程符合y=alnx+b,R2为0.85-0.99;10 min累积崩解率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水稳性指数随林龄的增加显著增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持水能力、渗透能力、抗蚀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密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和粘粒含量.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排序为:0.3 a<2 a<3 a<4 a<1 a<6 a.
王纪杰张友育俞元春崔晓晓陈瑜舒洪岚
关键词:巨尾桉人工林抗蚀性水土保持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