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绪霞

作品数:18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晏子春秋
  • 3篇《晏子春秋》
  • 2篇隐逸
  • 2篇隐逸心态
  • 2篇身份
  • 2篇女性
  • 2篇考论
  • 2篇淳于髡
  • 1篇心态
  • 1篇性体验
  • 1篇绚烂
  • 1篇寻觅
  • 1篇疑义
  • 1篇原作
  • 1篇真理
  • 1篇尚善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地位
  • 1篇声声慢
  • 1篇诗经

机构

  • 14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6篇王绪霞

传媒

  • 3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界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史学月刊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平原大学学报
  • 1篇黄河科技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新乡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 2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晏子春秋》成书考论
《晏子春秋》是关于春秋后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的一部重要典籍,旧题晏婴著,实际非一时一人所著。长期以来,《晏子春秋》的真伪、成书时间等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晏子春秋》竹简的出土,使久讼不...
王绪霞
诗意的草——关于屈原作品香草描写的两点认识被引量:2
2005年
嗅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远逊于视觉和听觉,但由于受楚国地理环境、社会风气及个人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影响,屈原作品中嗅觉审美超越视、听等感官审美,处于异常重要的地位,因而,用“惊采绝艳”这种以视觉审美为中心的语汇来概括屈原作品的特征,就不能充分揭示出作者的艺术个性。《诗经》和屈原作品都用了许多草木意象来比兴,两种比兴在内涵及历史命运上的不同也是显然的,一般认为这种不同是两部作品产生时代相差约三百年,人的思维水平发展了的缘故。其实不然,这种不同是由两部作品的作者分别处在不同的方位立场造成的:一个是民间立场,一个是士大夫文人立场。
王绪霞
关键词:民间立场士大夫文化
《诗经·豳风·七月》“条桑”考辨被引量:1
2007年
人们长期以来对《七月》中"蚕月条桑"的"条桑"存在模糊认识,绝大多数人认为"条桑"就是修剪桑树。本文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证明了"条桑"乃古代沿用久远的一种男子采桑方式。
王绪霞
关键词:条桑采桑
孀妇身份的心理折射——李清照《声声慢》作时及情感内涵论略被引量:8
2009年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人们对它的创作时间和内容存在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声声慢》中作者无所皈依的心态是传统文化中丧偶女性的特有精神状态,也是文献所说李清照"流荡以终"境况的心理投射;作品中"秋夜梧桐雨"的意象组合来自长期的文化积淀,是用于丧偶者的典型意境,不可能在赵明诚生前使用;具有点题效果的"黑"字,更揭示出作者的孀居身份。这篇作品内容统一,主题明确,没有模糊、矛盾之处,是一个孀妇心态的典型写照。
王绪霞
关键词:《声声慢》
李清照文学成就原因的女性主义阐释被引量:4
2002年
在父权制的阴影下 ,何以成长起来李清照这样一个可以抗衡于男性的女作家 ,这一直是个谜。人们在试图解释的时候 ,常常不自觉地受到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立场的干扰。我们尝试以女性主义的理论立场对李清照的生平与文本进行考察 ,惊奇地发现 ,她走的是父权制规定的道路 ,但社会意识却未能模塑她的性格。她生活中几个偶然机遇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 ,各个环节都朝着有利于她发展和发挥文学才能的统一指向。同时 ,这几个关键都在父权制的“天理”与“人欲”的契合点上 ,李清照的创作就在天理与人欲媾和的狭小空间中作边缘生存。在“去人欲 ,存天理”的时代 。
王绪霞
关键词:女性主义恋父情结女性体验文学成就爱情
《史记》中“酷吏”词义的文化解读被引量:8
2006年
儒家主张的“以民为本”有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因素,所以宽大为怀;法家“以法为本”,难免冷酷无情。这是两种文化的分歧。我们从这个角度重新认识“酷吏”之“酷”,认为:1.视酷吏为“残酷的官吏”是一个误解。按《史记》本传,酷吏的本质特征是“刻深少恩”,即“冷酷”,而非“残酷”。“残酷”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群体;2.他们的“刻深少恩”与法律的准确性、客观性有必然联系,并非个人阴暗人格的表现。但由于传统社会提倡“仁治”,致使人们对《史记》中的酷吏存在误解和偏见。
王绪霞
关键词:酷吏冷酷残酷
绚烂之极——屈原的美学观念及其与孔、庄的对比
2001年
无论人生还是艺术 ,屈原都追求极端 ,这种追求 ,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庸——出类拔萃 ;文质彬彬——绚烂之极 (惊采绝艳的形式与出类拔萃的内容的统一 ) ;启示——震撼 ;讽谏——怨怼。
王绪霞
关键词:物极必反美学观念
“说话”溯源——以俳优“说话”为例
2014年
"说话"的"说"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形成的"说"体,这种文体《汉志》主要著录于"小说家"。由于历代宫廷都蓄养俳优,以娱乐为主的俳优"说话"就成为较早发展起来的、且有史可考的"说话"伎艺。从早期俳优侏儒的逗乐到春秋时期的谏"说",战国时的"小说",汉魏时期的"说肥瘦",再到隋代的"说话",脉络清晰,环环相扣。文章从文献出发,层递地展示了俳优说话伎艺发展的轨迹,理清了"说话"与中国早期小说之间的联系,肯定了"说话"伎艺的本土血统。
王绪霞
关键词:俳优说话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觅——李清照隐于闺阁心态试论被引量:1
2006年
李清照曾经有过与男性平等交流、发展和拥有美满爱情的梦想,然而男权社会剥夺了女性出仕的机会,也使她们疏离于在中国文化中与政治互为表里的诗、文等文体,在婚姻中她们也处于劣势。在对女性的现实处境深刻体认之后,李清照形成了隐于闺阁、自我完善的“道艺处士”生活模式。“道艺处士”的艺术积累为后来李清照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准备了条件,李清照也证明了女性在“词”这种体裁上的优势。国破家亡使李清照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她走出闺阁,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精神历程。
王绪霞
关键词:隐逸心态
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被引量:1
2006年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王绪霞
关键词:女性作者男权制隐逸古代女性唯物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