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玉仙

作品数:39 被引量:180H指数:10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4篇小麦
  • 20篇杂交
  • 12篇不育
  • 12篇不育系
  • 11篇核不育
  • 11篇核不育系
  • 10篇单倍体
  • 10篇玉米
  • 10篇杂交小麦
  • 10篇倍体
  • 8篇温光敏核不育...
  • 8篇两系杂交
  • 8篇两系杂交小麦
  • 8篇光敏核不育
  • 8篇光敏核不育系
  • 7篇光敏
  • 6篇选育
  • 6篇小麦×玉米
  • 6篇小麦单倍体
  • 4篇杂交诱导

机构

  • 38篇云南省农业科...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农科院

作者

  • 39篇田玉仙
  • 37篇顾坚
  • 35篇杨木军
  • 34篇李绍祥
  • 32篇刘琨
  • 25篇杨和仙
  • 15篇赵红
  • 14篇李宏生
  • 12篇丁明亮
  • 10篇周金生
  • 5篇崔永祯
  • 2篇李政芳
  • 2篇陈佩度
  • 1篇刘大钧
  • 1篇耿智德
  • 1篇俞炳杲
  • 1篇倪中福
  • 1篇宋令荣
  • 1篇路季梅
  • 1篇程在全

传媒

  • 9篇麦类作物学报
  • 9篇西南农业学报
  • 4篇云南农业科技
  • 2篇Agricu...
  • 1篇种子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科技奖励
  • 1篇云南农业
  • 1篇2008年(...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1999
  • 2篇1997
  • 1篇1995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云杂5号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被引量:18
2008年
利用2002年至2004年云南省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对云杂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杂5号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均小于对照品种,因此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c.v.%=9.77)>穗粒数(c.v.%=9.06)>千粒重(c.v.%=2.99);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r3y=0.9323)>有效穗(r1y=0.8821)>穗粒数(r2y=0.761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P3y=0.4895)>有效穗(P1y=0.4715)>穗粒数(P2y=0.1350)。因此云杂5号的优化高产栽培措施应以调控有效穗数为主,兼顾穗粒数和千粒重,以达到高产目标。
刘琨杨和仙李绍祥田玉仙杨木军顾坚
关键词:通径分析
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 F2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的单倍体胚成胚率呈混合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最佳模型为B6,即单倍体胚成胚率由2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较低,仅为43.46%,表明非遗传因素对小麦材料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更大。
李绍祥田玉仙顾坚杨木军杨和仙刘琨
关键词:小麦×玉米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提高小麦×玉米中小麦单倍体苗加倍率的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以小麦玉米杂交产生的小麦单倍体为材料,研究了单倍体苗分蘖节切口预处理对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倍前对分蘖节进行切口处理的单倍体苗加倍率和加倍效率均达90.3%,比对照高16个百分点。对560个加倍成功的DH株的第一结实穗位分布进行了统计,从主茎开始结实的植株只占31.1%,其余均从分蘖穗开始结实,个别植株到第13个分蘖穗才收到种子;前5个穗位开始结实的植株占82.1%,前7个穗位占94.3%。结果表明,小麦单倍体的加倍率不仅受加倍方法的影响,还与加倍处理前后的栽培技术有关,培育多蘖壮苗、提高分蘖成穗率是提高加倍率的重要保障。
顾坚杨木军李绍祥田玉仙李宏生杨和仙刘琨赵红
关键词:单倍体
两系杂交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Ⅰ.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为充分利用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的分蘖优势,降低杂交种的用种成本,对“云杂3号”最佳种植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基本苗(30×104/hm2、60×104/hm2、90×104/hm2、120×104/hm2)间产量差...
刘琨顾坚李绍祥田玉仙杨和仙杨木军
关键词:两系杂交小麦种植密度
文献传递
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研究进展
2003年
1992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报道育成小麦温光敏两用核不育系,这是近40年来世界杂交小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过去10年中,中国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在不育系、强优势组合、制种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在长江上游麦区正逐步走向大面积生产,该技术体系已成为目前进展最快、最有发展前景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本文总结了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同时对该技术体系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杨木军顾坚田玉仙李绍祥刘琨杨和仙周金生
关键词:生产技术温光敏核不育系杂种优势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及其衍生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评价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采用14×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4个温光敏核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的7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株高的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3个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GCA好的亲本一般都有较大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GCA效应值以及较多的正效GCA产量构成因子,不育系S1、S6、S7、S9、S12、S13、m14均具有较好的GCA。10个单株产量最大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SCA效应值分析结果表明,强优势组合产量三要素的重要性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不育系的小穗数和株高,恢复系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株高的田间表型值与其GCA效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性状的表型值可直接用于指导亲本选配。
田玉仙李宏生顾坚杨木军赵红杨兆春李绍祥刘琨耿智德杨和仙刘翠华
关键词: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合力
简化去雄方法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本研究以不同成胚率的3个小麦DH株系与同一玉米品种杂交,探讨简化去雄方法对成胚率的影响。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去雄方法与剪药+喷水、剪颖不去雄、剪药+剪伤部分柱头等3种简化去雄方法的平均成胚率分别为26.53%、26.49%、27.84%和25.60%,4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平均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44%、2.35%、6.13%和3.12%,剪颖不去雄的自交结实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自交结实率低的原因与授粉偏迟有关。与常规去雄相比,3种简化去雄方法的去雄效率高5倍以上且单倍体胚成胚率相同,可作为小麦×玉米杂交中批量产生小麦单倍体的高效去雄方法单独或组合使用。
刘琨李绍祥李宏生杨木军田玉仙赵红丁明亮谢永庆顾坚
关键词:去雄方法成胚率
昆明自然条件下利用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初报被引量:21
2006年
为建立昆明自然条件下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技术体系,将6个小麦材料和3个玉米材料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并进行小麦×玉米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小麦、玉米杂交可于5月中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持续期长达6个月;由于玉米花粉充足,采用“滚粉”法授粉,可显著提高授粉效率,杂交颖果结实率达88.77%~98.4%;授粉后睛好天气下的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分别为88.77%和19.94%,是阴雨天的2倍以上;田间取穗剥胚时间以授粉后17~19d为宜,此时80%以上的单倍体胚直径均在0.5mm以上.部分已有初步分化;发育饱满的颖果得胚率平均为24.8%,是干瘪颖果的2.95倍;单倍体胚培养的幼苗在昆明不需越夏,5月中旬到6月中旬杂交获得的单倍体苗移栽加倍后一般可于当年9~11月收获加倍单倍体种子。因此昆明的自然条件可为利用小麦×玉米大量诱导小麦单倍体提供便利,同时也有利于通过大量试验进一步完善该技术。
顾坚刘琨李绍祥田玉仙杨和仙单芹丽杨木军
关键词: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单倍体结实率得胚率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被引量:29
2006年
为探索适于云南高原麦区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以云杂3号(C49S-87/98YR5)、云杂5号(K78S/01Y1-1069)为材料,在1997-2005年大面积生产制种中,对与制种纯度和产量相关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制种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极显著地影响制种产量,云杂3号、云杂5号的最佳父母本行比分别为2:8和2:6;对于C49S-87,为确保制种纯度和制种产量,制种以利用前3个分蘖穗为宜;叶龄、叶枕距、幼穗长度等均可作为制种中预测父母本花期相遇的形态指标;不育系C49S-87和K78S的制种实践表明,不育系本身的育性参数和异交结实性对建立高效制种技术起决定性作用。2003年以来,已建立了一套基于K78S的简易、高效、低成本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制种产量稳定在3750kg/hm。(不含该面积上的父本产量),制种纯度稳定达98%以上。
杨木军李绍祥刘琨顾坚田玉仙杨和仙周金生陈佩度
关键词:制种技术杂种优势
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在云南的研究与应用
小麦玉米杂交是产生小麦双单倍体的有效途径之一.2000 年以来,利用云南夏、秋、冬季自然条件下小麦和玉米可同季种植、花期相遇的有利条件,以改进、简化小麦玉米杂交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适于育种应用为目标,在去雄、授粉、2,4-...
顾坚崔永祯赵红李宏生丁明亮田玉仙李绍祥刘琨杨木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