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悦
- 作品数:10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大鼠肝细胞与胰岛内皮细胞融合细胞系的建立及鉴定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 通过电融合法构建由肝细胞系及原代内皮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细胞。方法 利用EMS诱变构建BRL-3A HGPRT缺陷型细胞;利用胆总管灌注法及胰酶消化法获得胰岛内皮细胞;利用CRY-3B细胞电融合仪及HAT筛选策略获得融合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融合细胞的体积、细胞内颗粒密度及DNA含量进行检测;通过实时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融合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了一株由大鼠肝细胞系BRL-3A与原代大鼠胰岛内皮细胞融合而成的四倍体BRL-ies细胞。这株细胞既具有内皮细胞表型,表达CD31,又具有肝细胞特性,表达较高水平的谷氨酰胺合成酶。结论 肝细胞系BRL-3A可与原代内皮细胞融合形成较稳定的四倍体细胞,同时两者特征表型得以保留。
- 焦奥李晓航石悦吕武孙宁张城硕李峰张佳林
- 关键词:电融合肝细胞内皮细胞
-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55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联系。结果:实时定量PCR法检测HOTAIR在胃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0232±0.0073,其配对癌旁正常组织相对表达量为0.0071±0.0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的表达与胃癌患者肿瘤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与胃癌转移、TNM分期等病理因素相关,可能在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刘宇李铁民王欣石悦杨野郭仁宣
- 关键词:胃癌长链非编码RNA实时定量PCR
- 一种抑制胰岛淀粉样多肽聚集的短肽抑制剂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胰岛淀粉样多肽聚集的短肽抑制剂,属于生物制剂技术领域,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抑制胰岛淀粉样多肽聚集的短肽抑制剂,所述短肽抑制剂的氨基酸序列为FLPNF。还提供了基于短肽抑制剂FLPNF的预治糖尿病及其并...
- 张佳林石悦吕武焦奥李晓航张城硕孙宁
- 短肽FLPNF抑制大鼠胰岛素瘤INS-1细胞内hIAPP聚集的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并合成的短肽FLPNF抑制过表达人胰岛淀粉样多肽(hIAPP)的大鼠胰岛素瘤INS-1细胞内hIAPP的聚集作用和机制,及其对hIAPP-INS-1细胞增殖活力及胰岛素分泌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以慢病毒转染人hIAPP基因构建的hIAPP-INS-1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用不同浓度的FLPNF处理hIAPP-INS-1细胞并分组,硫黄素T染色法检测细胞内hIAPP的聚集情况,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ELISA法检测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根据FLPNF、脑啡肽酶抑制剂单独及联合处理hIAPP-INS-1细胞分组,应用酶活性测定法检测FLPNF对脑啡肽酶活性的影响及硫黄素T染色法检测细胞内hIAPP的聚集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00μmol/L FLPNF可以明显抑制细胞内hIAPP聚集,绿色荧光强度明显降低(F=14.442,P<0.01),细胞的增殖活力明显增加(F=4.151,P<0.01),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有升高趋势(F=0.603,P>0.05)。FLPNF可使hIAPP-INS-1细胞内脑啡肽酶活性明显增加,为空白对照组的2.356倍(F=84.265,P<0.01)。同时加入脑啡肽酶抑制剂时,FLPNF抑制hIAPP聚集的作用较单独加入FLPNF组明显降低(F=9.868,P<0.01)。结论FLPNF在hIAPP-INS-1细胞内可以通过增强脑啡肽酶活性,抑制hIAPP的聚集,对细胞的增殖活力及胰岛素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石悦焦奥林建贞张城硕孙宁张佳林
- 关键词:脑啡肽酶
- 短肽FLPNF对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短肽FLPNF对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对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短肽FLPNF、地塞米松单独及联合处理大鼠胰岛INS-1细胞,CCK-8法检测各组INS-1细胞的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功能;TUNEL法观察和评估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Glut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地塞米松抑制了INS-1细胞的生长,细胞损伤明显,可以观察到核皱缩破裂,凋亡率可达(40.6±2.4)%,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明显降低,Bax、caspase-3的表达明显升高,Glut2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在联合应用短肽FLPNF后,胰岛细胞的凋亡率降低至(27.2±2.0)%(P <0.001),细胞形态明显改善,凋亡相关蛋白及Glut2的表达明显改善。结论FLPNF具有保护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且能够改善胰岛细胞的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功能。
- 段睿焦奥张城硕林建贞石悦张佳林
- 关键词:地塞米松胰岛细胞凋亡
- 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3例报告被引量:3
- 2012年
- 血管活性肠肽瘤是胰岛D1细胞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由于D1细胞分泌大量血管活性肠肽(VIP)而引起严重水泻、低钾血症、胃酸缺乏或胃酸过少。本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内分泌肿瘤,国外报道该病年发病率仅为(0.2~1.0)/100万,有霍乱样严重水泻,不易与其他疾病鉴别。本病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血浆VIP测定,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肝胆外科近来收治3例VIP瘤,现报告如下。
- 石悦张佳林葛春林王凤山刘树荣李晓航刘永锋
- 关键词:血管活性肠肽瘤细胞分泌胃酸缺乏内分泌肿瘤血浆VIP低钾血症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式营养疗效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对比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肠内联合肠外营养(EN+PN)支持方式与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方式对改善术后患者营养状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122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不同的营养方式分为EN+PN组(n=65)和TPN组(n=57),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外周血总淋巴细胞计数等各项营养指标的变化、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外周血总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其中两组总蛋白和白蛋白随时间推移呈递增趋势,各项指标在术后7天和术后14天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增高(P<0.05)。EN+PN组较TPN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EN+PN组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较TPN组明显缩短(P<0.05),EN+PN组住院费用较TPN组有降低趋势(P>0.05)。结论 PD后应用EN与PN同样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两者的营养疗效是相似的。此外,PD后EN+PN支持方式与TPN相比,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具有独特的优越性。EN+PN是PD后一种理想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可依据术后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早期应用肠内营养。
- 石悦张佳林葛春林王凤山刘树荣李晓航刘永锋
- 关键词:PD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营养支持
- 长链非编码RNA CCAL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检测LncRNA-CCAL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技术检测37例肝癌新鲜组织中CCAL的表达水平;运用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120例肝癌患者组织切片中CCAL的表达水平,并运用卡方检验、COX回归模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CCAL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37例肝癌新鲜组织标本中29例高表达,且癌组织中平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20例肝癌患者组织切片中85例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肝癌TMN分期和是否转移相关,而且CCAL较高表达的患者预后也相对较差,总生存率明显低于CCAL低表达的患者。结论:CCAL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是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
- 王雅玮杨野刘宇王欣李铁民石悦
- 关键词:肝细胞癌RT-PCR原位杂交预后
- 一种抑制胰岛淀粉样多肽聚集的短肽抑制剂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胰岛淀粉样多肽聚集的短肽抑制剂,属于生物制剂技术领域,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抑制胰岛淀粉样多肽聚集的短肽抑制剂,所述短肽抑制剂的氨基酸序列为FLPNF。还提供了基于短肽抑制剂FLPNF的预治糖尿病及其并...
- 张佳林石悦吕武焦奥李晓航张城硕孙宁
- 文献传递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2月至2008年6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应用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方式的患者65例,观察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等各项营养指标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增高(P<0.05),其中总蛋白和白蛋白随时间推移呈递增趋势。绝大多数患者对肠内营养耐受性良好。术后1例出现胃瀦留,5例出现发热,1例出现高血糖,2例出现腹泻、排便次数增多,1例出现恶心、呕吐。结论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方式总体疗效令人满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是安全的,可依据术后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早期应用肠内营养。
- 石悦张佳林葛春林王凤山刘树荣李晓航刘永锋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