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荣凤
- 作品数:203 被引量:677H指数:15
-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太子参新病害酸腐病的病原菌鉴定被引量:9
- 2021年
- 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以块根入药,是一种名贵滋补类中药材。我国的福建、贵州、安徽等省是其主要产区。目前,国内外对其相关病害研究相对甚少,仅对叶斑病、病毒病和根腐病等病害有较全面的病原鉴定[1,2]。2018~2019年,笔者在福建省柘荣县商品参和种参收获期间,发现可造成块根腐烂且伴有发酵酸味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害在雨天扩展迅速。
- 陈燕萍陈梅春刘欣肖荣凤刘波
- 关键词:太子参病原菌鉴定酸腐病病原鉴定病害研究
- 覆膜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变化规律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覆膜高温好氧堆肥是实现有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堆肥阶段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变化规律。试验采集了3个不同堆肥温度阶段的24个样本,获得1143180条高质量序列,4559种OTUs,归属于49个门、154个纲、356个目、571个科、1081个属和2048个种。覆膜高温好氧堆肥的优势菌门由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粘球菌门Myxococcota、粪热杆菌门Coprothermobacterot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和硝化菌门Nitrospirota组成。采用经典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DA)分析结果显示,覆膜高温好氧堆肥高温期细菌菌群显著区别于初始堆肥阶段和其他堆肥阶段的菌群。LEfSe分析结果阐明了不同堆肥阶段的差异指示物种。BugBase和FAPROTAX功能预测及与潜在病原菌库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覆膜高温堆肥能很好地降低有害病原微生物的丰度。
- 潘志针陈峥刘波刘欣肖荣凤阮传清郑雪芳史怀王阶平
-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
- 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 2025年
-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多花黄精叶片并分离纯化病原菌,再利用形态学特征、ITS-CHS-GAPDH-ACT-TU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产上常用于炭疽病防治的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共获得86株菌株,分别鉴定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喀斯特炭疽菌C.karsti和白蜡树炭疽菌C.spaethianum,三者的分离频率依次为67.44%、11.63%和20.93%,且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3种多花黄精炭疽菌的抑菌效果均最佳,对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和白蜡树炭疽菌的EC_(50)分别为0.381、0.105 mg/L和0.122 mg/L;其次是450 g/L咪鲜胺水乳剂,EC_(50)分别为1.465、1.994 mg/L和2.261 mg/L;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对3种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略差,EC_(50)分别为10.232、3.899 mg/L和1.057 mg/L,说明不同杀菌剂对炭疽菌的毒力差异较大,不同种类炭疽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综上所述,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和白蜡树炭疽菌是福建地区多花黄精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中果生炭疽菌是优势种,而喀斯特炭疽菌可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为国内首次报道。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适用于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田间防治。
- 程曦史惠燕杨益涵牛雨晴苏海兰肖荣凤
- 关键词:炭疽病病原菌鉴定药剂筛选
- 福州地区植物青枯病菌生理分化的研究被引量:5
- 2005年
- 从福建省福州市的3个郊县(区)采集分离茄科作物青枯病菌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 arum)菌株17个。对其中具代表性的7株用剪叶法接种鉴别寄主的结果表明,来自番茄、茄 子、生姜和辣椒的青枯雷尔氏菌均属于生理小种1。对17个菌株根据其对乳糖、麦芽糖、纤维二糖和 甘露醇、山梨醇、卫茅醇的利用能力以及对硝酸盐还原作用的测定结果表明:5个菌株属于生化型Ⅰ, 占29.4%;分别有1个菌株属于生化型Ⅱ、Ⅲ和Ⅳ;另有9个菌株不完全符合Hayward(1964)和何礼 远(1983)的5个生化型标准,其中2株菌株能利用3种双糖和甘露醇及山梨醇而不能利用甜醇,暂定 为生化型Ⅲ-1。在供试的12个番茄青枯雷尔氏菌株中,4个为生化型Ⅰ,2个为生化型Ⅲ-1,1个为生 化型Ⅳ,其余5个不符合生化型标准;供试的1个生姜青枯雷尔氏菌株不符合生化型标准;供试的2 个茄子青枯雷尔氏菌株分别属于生化型Ⅱ和Ⅲ;供试的2个辣椒青枯雷尔氏菌株中,1个为生化型 Ⅰ,1个不符合生化型标准。
- 林抗美朱育菁刘波肖荣凤蓝江林
- 关键词:青枯雷尔氏菌生理小种生化型
- 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分析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突变菌株的异质性
- 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作物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难以防治.利用无致力青枯雷尔氏菌防治作物青枯病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作者前期利用Tn5插入诱变获得一批不同致病力的青枯雷尔...
- 郑雪芳刘波朱育菁陈德局肖荣凤
- 尖孢镰刀菌寄主专化型电子舌鉴别模型的建立
- 通过微生物脂肪酸鉴定系统(Sherlock MIS),分析不同寄主尖孢镰刀菌脂肪酸的结构组成和分布特性。从供试的22个菌株中检测到8种脂肪酸,其中常见脂肪酸有6条,含量60%以上的主要脂肪酸有16:0、18:0和18:2...
- 刘波肖荣凤胡桂萍
- 关键词:尖孢镰刀菌脂肪酸寄主
- 文献传递
- 淡紫拟青霉NH-PL-03菌株对甘薯茎线虫的毒力效应被引量:10
- 2005年
- 研究了培养基、温度、通气量对淡紫拟青霉NH-PL-03菌株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菌液对甘薯茎线虫的毒力随发酵时间的增长而上升;孟加拉红、PDA和察培克有利于毒力产物分泌,其中察培克培养基的毒力较高,对甘薯茎线虫最高校正死亡率为43.4%;在15℃~30℃范围内,温度升高,毒力也随之上升,30℃条件下毒力最高,培养132h菌液对甘薯茎线虫的较正死亡率达到48.8%;较低的通气量(转速60r/min、装瓶量40%)有助于毒力提升,对甘薯茎线虫的最高校正致死率分别达到47.5%、57.1%.
- 李芳刘波肖荣凤刘芳陈家骅Chen Jiahua
- 关键词:毒力甘薯线虫淡紫拟青霉菌株PL
- 营养因素对哈茨木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利用气相色谱测定了在平板培养时,改变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因子后一株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uum)菌体脂肪酸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中的哈茨木霉FJAT-9040菌株中检测到C9-C20...
- 史怀肖荣凤张恒宇朱育菁刘波
- 关键词:哈茨木霉脂肪酸营养因素
- 文献传递
- 农业废弃物戈尔膜发酵过程可培养真菌种群的生态学特性
- 2022年
- 【目的】评估农业废弃物戈尔膜发酵过程中的真菌种群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戈尔膜发酵效果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农业废弃物戈尔膜发酵槽物料为研究对象,监测发酵过程物料的温度变化,并通过时间和空间格局采样,分离鉴定物料中的真菌种类及数量,分析发酵过程中的真菌种群数量分布、空间分布型指数、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特征等参数。【结果】发酵物料的温度监测表明,第2~16天的平均温度为55.27~74.64℃,定义为高温期;第17~27天的平均温度为41.26~50.64℃,定义为低温期。从72份物料样本中共分离鉴定出5种真菌,分别为沃尔夫被孢霉(Mortierella walfii)、青霉菌(Peniculliumsp.)、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棘曲霉(A. spinosus)和土曲霉(A. terreus)。从空间分布上看,烟曲霉在物料浅层和深层的种群数量均较多,分别为1.13×10^(5)CFU·g^(-1)和1.47×10^(5)CFU·g^(-1);而棘曲霉在物料浅层和深层的种群数量均最少,分别为4.90×10^(3)CFU·g^(-1)和1.56×10^(3)CFU·g^(-1),说明烟曲霉适宜在该物料中生长,而棘曲霉则不适宜。从发酵时间看,发酵前期(3~12d)的总菌量在4.10×10^(4)~1.30×10^(5)CFU·g^(-1),发酵后期(17~27d)的总菌量在9.35×10^(3)~2.63×10^(4)CFU·g^(-1)。发酵过程中真菌种群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且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烟曲霉在物料中生存适应性最强,但竞争能力较弱或不存在竞争。【结论】农业废弃物戈尔膜发酵过程中的可培养真菌的数量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 刘欣肖荣凤陈燕萍陈峥郑雪芳张海峰夏江平王阶平刘波
- 关键词:真菌生态位特征
- 瓜类枯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植株体内的分布
- 枯萎病又称萎蔫病,是黄瓜、冬瓜、节瓜、苦瓜、甜瓜、西瓜等主要瓜类的常见病害,目前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受侵染后可引起植株叶片萎蔫至整株死亡.近年来,随着种植苦...
- 肖荣凤刘波陈璐程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