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宏伟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理学

主题

  • 3篇电离
  • 3篇离子
  • 3篇离子分布
  • 2篇原子
  • 2篇氩离子
  • 1篇跃迁
  • 1篇镁离子
  • 1篇壳层
  • 1篇辐射跃迁

机构

  • 4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胡宏伟
  • 3篇董晨钟
  • 1篇王向丽
  • 1篇师应龙

传媒

  • 2篇物理学报
  • 1篇原子与分子物...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单、双洞态镁离子的退激发及末电离态离子分布的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在分析双洞相关退激发对双洞态退激发的贡献较小的基础上,依据辐射-俄歇-双俄歇级联退激发模型(RACDA)研究了Mg1+(1s-1)(K壳层单洞态镁离子)和Mg2+(1s-2)(K壳层双洞态镁离子)的退激发过程,计算了它们的末电离态离子的分布,并与辐射-俄歇级联退激发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RACDA模型计算的Mg1+(1s-1)的4价末电离态离子的相对丰度较大,而辐射-俄歇级联退激发模型(RAC)的结果中就没有出现4价离子;两种模型计算Mg2+(1s-2)的6价末电离态离子的丰度非常大,而RAC模型下的Mg2+(1s-2)退激发后不产生6价离子.
胡宏伟董晨钟师应龙
L壳层双洞态氩离子的退激发及末电离态分布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基于洞原子退激发的辐射-俄歇级联退激发模型(radiative-Auger cascade model简称RAC模型),本文详细研究了Ar2+(2s-2)、Ar2+(2s-12p-1)和Ar2+(2p-2)三种离子的退激发过程及其末电离态离子分布,讨论了末电离态离子分布随初态洞的深浅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初态洞分布的变浅,退激发过程变简单,退激发后产生的高离化度离子分布降低,低离化度离子分布增大.
王向丽胡宏伟董晨钟
洞原子(或离子)退激发的研究
本文介绍了洞原子的概念,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意义。重现了已有的辐射跃迁,单俄歇跃迁、双俄歇跃迁、振激过程,振离过程和双洞态相关退激发等洞原子一步退激发的跃迁几率计算理论。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他人的洞原子级联退激发过程研究理论...
胡宏伟
关键词:辐射跃迁
文献传递
洞态氩离子的退激发及末电离态离子分布的理论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在描述洞原子(或离子)退激发过程只考虑单俄歇跃迁和辐射跃迁的辐射-单俄歇级联退激发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双俄歇跃迁的贡献,发展了辐射-单俄歇-双俄歇级联退激发模型.据此模型研究了Ar+(1s-1)(1s洞态氩离子)和Ar+(2s-1)(2s洞态氩离子)的退激发过程及末电离态离子的分布,获得了与实验相符的结果.
胡宏伟董晨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