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宁
- 作品数:14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化学工程更多>>
- CXCR4对PDGF-BB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迁移的影响及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VSMCs,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 (PDGF-BB),10 ng·mL-1]、AMD3100(CXCR4特异性活性抑制剂)不同浓度给药组(1、5、10μg·mL-1)、RSV不同浓度给药组(50、100、150μmol·L-1)。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细胞穿膜实验检测VSMCs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VSMCs的CXCR4、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 2,MMP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VSMCs增殖、迁移显著增强(P<0. 01),CXCR4、PCNA及MMP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AMD3100不同浓度给药组均可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增殖、迁移(P<0.05,P<0.01);RSV不同浓度给药组均可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增殖、迁移和CXCR4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 CXCR4参与了PDGF-BB诱导的VSMCs增殖、迁移;RSV可抑制VSMCs的增殖、迁移,可能与其抑制CXCR4蛋白表达有关。
- 李建坤苏红宁
-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迁移白藜芦醇
- 坤舒康颗粒抗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观察坤舒康颗粒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地塞米松组(阳性组)及坤舒康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麻醉后,于左前肢腋下植入灭菌棉球20 mg。坤舒康各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不同剂量坤舒康混悬液(20、10、5 g/kg体重),阳性药组大鼠灌胃地塞米松混悬液(0.08 g/kg体重),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后麻醉,取出棉球,干燥称重;取胸腺、脾脏,称重,计算胸腺、脾脏指数;股动脉取血,分别检测血浆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血栓烷B_2(TXB_2)及血清白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胸腺及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血浆6-keto-PGF_(1α)、TXB_2及血清IL-1β、NO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坤舒康颗粒高剂量组棉球肉芽肿重量明显降低(P<0.05),胸腺、脾脏指数则无明显变化(P>0.05),坤舒康颗粒高剂量、中剂量组大鼠血浆6-keto-PGF_(1α)、TXB_2及血清IL-1β、NO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坤舒康颗粒对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具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有关。
- 张忠苏红宁刘姣任艳青张红竹
- 关键词:棉球肉芽肿白介素-1Β
- 薏苡附子败酱散文献分析与考证
- 2024年
- 目的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临床应用与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数据库、《国医典藏》中医古籍数据库、中医药基本古籍数据库(中南大学)及中医世家、中医宝典官网,以及中国知网中薏苡附子败酱散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1958年1月至2022年12月。梳理记载薏苡附子败酱散的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考证该方关键信息。结果与结论共收集相关古籍文献84条,涉及中医古籍48部,其中23部全面记载了该方功能主治、组成、剂量、炮制、制法与服法等内容。薏苡附子败酱散共3种异名方(附子汤、败酱散、薏苡附子散)。其由薏苡仁、附子、败酱草组方,根据古今剂量折算,每剂含薏苡仁34.5 g,附子6.9 g,败酱草17.25 g,附子用炒制品,薏苡仁、败酱草均用生品,加水400 mL,煎至200 mL,顿服。该方古籍记载主治病证为肠痈内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状,按之软,脉数。现代研究以炎症为主要应用方向,并广泛应用于内科、妇科、儿科等学科疾病。
- 魏艳婷王萌李佳佳苏红宁贡磊磊
- 关键词:薏苡附子败酱散本草考证
- 试论中医药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 中医药是国粹,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但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为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16年国务院关...
- 霍伟敏苏红宁魏艳婷贺克石家庄
- 关键词:中医药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HPLC-MS/MS分析的参松养心胶囊药效物质筛选及含量测定
- 2024年
- 目的本研究拟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相关联的多维网络系统,发现参松养心胶囊中与功效相关的质量标志物,并以发现的质量标志物为评价指标,建立高效快速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筛选的药效物质作为质量标志物,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多反应监测和正负离子切换分段检测模式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Waters C_(18)色谱柱,流动相为体积分数0.1%甲酸水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结果根据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选择贡献度较高的20种化合物作为质量标志物进行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20种被测化合物在检测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11),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良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靠,能够用于参松养心胶囊的药效物质筛选和质量评价。
- 刘敏彦何敬宇何庆国董岩张会欣苏红宁
-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参松养心胶囊多反应监测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药配方颗粒的热点与趋势分析
- 2024年
-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现状,分析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总结中药配方颗粒研究存在的不足。方法:选取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为检索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VOSviewer,对建库至2024年3月发表的中药配方颗粒的文献发文量、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2277篇,除2020年文献数量略微降低外,整体趋势稳定且研究热度较高;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的企业和中医类高校为主要研究机构且有密切合作,但跨省的机构间合作较少。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中药、质量标准、指纹图谱、质量控制和汤剂是持续关注的研究对象。结论:中药配方颗粒至今已有20余年的发展史,随着质量标准的提高,质量控制与标准汤剂成为该领域当下与未来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且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 魏艳婷周妙李佳佳苏红宁贡磊磊
- 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 五味子酯甲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鉴定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考察五味子酯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转化。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MS/MS)分析鉴定大鼠灌胃五味子酯甲后,其在尿样中的代谢产物。Phenomenex UPLC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1‰甲酸水,梯度洗脱,质谱仪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方式检测。结果经代谢物软件处理后,根据MS/MS给出质谱碎片信息对五味子酯甲代谢产物进行结构推测,共检测到5种代谢产物。结论五味子酯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 靳茂礼李淳瑞王玉峰苏红宁李松刘敏彦
- 关键词:五味子酯甲代谢产物
- 中药黄芩种子及易混品的显微鉴别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鉴别黄芩种子及其同属易混品,为黄芩种子筛选提供鉴别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镜结合石蜡切片法制做种子横切片对几种种子进行观察。结果黄芩种子及其同属易混品在种皮表面纹饰与内部组织结构上均有明显差异。结论根据扫描电镜特征以及种子横切片特征可准确鉴别黄芩种子及其易混品。
- 赵丽丽苏红宁闫冲
- 关键词:黄芩易混品种子石蜡切片扫描电镜
- 黄连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
- 目的: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制药工艺技术,对黄连配方颗粒进行了研究,摸索该配方颗粒的成型工艺,并对其质量控制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将其开发成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配方颗粒。 方法: 1、制备工...
- 苏红宁
- 关键词:黄连配方颗粒
- UPLC-MS/MS法鉴定五味子酯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鉴定大鼠给予五味子酯甲后尿样中的代谢产物,阐明五味子酯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UPLC-MS/MS)法与Metabolite Pilot 1.5代谢物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鉴定。色谱柱为Phenomenex Kinetex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为50℃,流速为0.4 ml/min,进样体积为5μl。一级全扫描范围100~1 000 amu,累积时间200 ms;子离子扫描范围50~1 000 amu,累积时间80 ms。大鼠ig给予五味子酯甲(15 mg/kg),收集并分析给药前后的尿样。结果:共鉴定代谢产物7种(M1~M7),即五味子醇乙、14-OH-五味子醇乙、1-OH-五味子醇乙或3-OH-五味子醇乙、2-OH-五味子醇乙、7-脱羟基-五味子醇乙、7-甲氧基-五味子醇乙。结论: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五味子酯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物质,均为Ⅰ相代谢产物;其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是脱去苯甲酸,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 苏红宁李淳瑞王玉峰赵韶华刘敏彦
- 关键词:五味子酯甲代谢产物代谢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