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苗爱生

作品数:23 被引量:353H指数:11
供职机构:核工业二0八大队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地质勘查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21篇铀矿
  • 13篇盆地
  • 12篇铀矿床
  • 12篇矿床
  • 12篇鄂尔多斯盆地
  • 7篇砂岩
  • 7篇成矿
  • 6篇铀成矿
  • 6篇层间
  • 5篇氧化带
  • 5篇找矿
  • 5篇砂岩型
  • 5篇砂岩型铀矿
  • 5篇层间氧化带
  • 4篇直罗组
  • 4篇砂岩铀矿
  • 4篇鄂尔多斯盆地...
  • 4篇北部
  • 3篇地质
  • 3篇铀矿化

机构

  • 1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2篇核工业208...
  • 5篇核工业北京地...
  • 5篇核工业二0八...
  • 3篇核工业二〇八...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核工业北京化...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辽河石油勘探...
  • 1篇湟中县水务局
  • 1篇中国黄金集团...

作者

  • 23篇苗爱生
  • 9篇焦养泉
  • 8篇彭云彪
  • 5篇吴立群
  • 5篇戴明建
  • 4篇荣辉
  • 3篇刘正邦
  • 3篇张字龙
  • 3篇王贵
  • 3篇陈霜
  • 2篇李胜祥
  • 2篇易超
  • 2篇陆琦
  • 2篇韩效忠
  • 2篇刘惠芳
  • 2篇李西得
  • 2篇姚春玲
  • 2篇肖平
  • 2篇杨建新
  • 2篇丁叶

传媒

  • 5篇铀矿地质
  • 3篇矿物学报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地学前缘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矿床地质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第六届全国成...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7
  • 6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砂体非均质性是铀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铀成矿规律探讨被引量:91
2005年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铀成矿与直罗组底部砂体的非均质性关系密切。砂体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平面和垂向上 ,其中 ,砂体平面非均质性可以通过砂分散体系来表征 ,而垂向非均质性则可以通过隔挡层和沉积物粒度来表征。在平面上 ,铀成矿主要分布于辫状河沉积体系向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过渡的辫状分流河道一侧 ,最佳成矿区则位于辫状分流河道砂体的频繁分岔处和从无隔挡层到隔挡层突发区的河道砂体边缘 ,且随着隔挡层数量和厚度的增加 ,铀成矿几率和品位逐渐降低 ;在垂向上 ,隔挡层的存在可以导致多个垂向序列单元、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卷头的发育。统计发现 ,中砂岩和细砂岩是铀成矿的最佳载体 ,所以在每个垂向序列单元中 ,铀矿通常位于辫状分流河道砂体的中下部。铀的成矿机理一方面可能是砂体非均质性通过对成矿流体运移状态的影响进而实现对铀成矿的控制 ,另一方面可能与沉积环境相变导致还原性物质的增加有关。通过砂体非均质性研究而总结的铀成矿规律是进行铀成矿空间定位和预测的基础。
焦养泉陈安平杨琴彭云彪吴立群苗爱生王敏芳徐志诚
关键词:砂岩型铀矿直罗组鄂尔多斯盆地
东胜铀矿床孙家梁和沙沙圪台地段控矿因素对比被引量:4
2010年
根据铀成矿作用及铀矿体的产出特点分析,认为东胜铀矿床孙家梁和沙沙圪台地段铀成矿过程明显受铀储层的古层间氧化作用、后期改造及还原保矿作用的控制。研究表明,由于不同地段的控制因素存在差异,造成铀矿化特点不一致。因此,掌握不同地段的控矿因素,有助于判断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的产出位置,对扩大东胜铀矿床规模、预测富铀矿体产出部位以及区域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刘正邦焦养泉苗爱生王小明吴立群丁叶
铀储层结构与成矿流场研究:揭示东胜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机理的一把钥匙被引量:23
2012年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砂岩型铀矿为目标,在铀储层形成发育的沉积学背景研究基础上,重点通过砂分散体系、沉积物粒度、隔挡层厚度和孔隙度的定量分析,精细地刻画了直罗组铀储层的外部几何形态和内部复杂结构,充分展示了铀储层的定量非均质性。依据盆地构造充填演化阶段、铀成矿年代学和地学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平台,分别对5个演化阶段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并对不同演化时期的铀储层空间位置给予了准确定位,从而揭示了直罗组铀储层从沉积到接受铀成矿再到铀矿被改造期间的空间形态演化历史。在盆地构造充填演化研究、古地貌恢复和铀储层定量非均质性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5个不同时期古地下水系统结构和参数的空间变化面貌,并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再现了研究区5个演化阶段成矿古流场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综合分析认为,铀储层的空间演变和内部非均质性制约了成矿流场的基本格局,成矿流场又无疑控制着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和铀成矿。当铀储层形成期的古水流方向与主成矿期地下水流场方向总体一致时有利于铀成矿,而当两者流向垂直时则成矿效率降低。
焦养泉吴立群荣辉彭云彪万军伟苗爱生
关键词:直罗组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被引量:4
2008年
层序地层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地学分支。作为当今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备受国内外地质学界的关注。笔者在综合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顾了层序地层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总结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评述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方向。
苗爱生张亚平唐发春李西得陈冬徐志伟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砂岩型铀矿中铀矿物的电子显微镜研究被引量:31
2010年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通过电子显微技术,对该铀矿床中铀矿物的种类、产出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确定东胜砂岩型铀矿床中铀矿物主要为铀石和水硅铀矿,两者紧密共生,它们均为表生铀矿物。铀矿物的颗粒十分细小,一般粒度均为微米级。铀石和水硅铀矿往往呈板状、不规则微粒状产出,铀矿物的表面溶蚀现象明显,有的还具纳米级的溶蚀孔。铀矿物的产出与蚀变黑云母、蚀变黄铁矿密切相关,也见到微脉状铀矿物集合体穿切碎屑石英等现象。研究表明在表生作用下,该铀矿床中的铀元素存在溶解(迁移)-沉淀(富集)的反复过程。
苗爱生陆琦刘惠芳肖平
关键词:电子显微技术鄂尔多斯盆地
纳岭沟铀矿床铀成矿主要控制因素与找矿标志被引量:3
2013年
纳岭沟铀矿床产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陕单斜区的北中部,铀矿体产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J2z1)辫状河沉积体系中,属于东胜式砂岩型铀矿(张金带等,2010)。经研究分析认为纳岭沟铀矿床铀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古层间氧化带、岩石地球化学环境。
戴明建彭云彪苗爱生
关键词:铀矿床铀成矿主要控制因素层间氧化带直罗组找矿标志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东胜铀矿床古层间氧化带精细解剖被引量:34
2010年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东胜铀矿床是一个古砂岩型铀矿床。由于二次还原作用,古层间氧化带呈现为特殊的绿色或浅绿色。大量的钻探和精细解剖发现,研究区的古层间氧化带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完全氧化带主要发育于河道上游,还原带主要位于河道下游,过渡带位于二者之间。河道砂体中沉积韵律的迅速变化既可以控制区域性的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的发育部位,也可以导致古层间氧化带出现多卷头现象。铀矿体主要形成于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的过渡带中。但是,当完全氧化带中出现残留的、原始的灰色还原带时也可以出现铀矿化。研究认为,对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产出位置的不断修正,是扩大东胜铀矿床规模、预测富铀矿体产出部位的有效手段。而河道砂体沉积韵律或沉积微相发生明显变化、灰色砂岩与绿色砂岩接触、铀异常扩散晕发育等现象的出现,都是寻找富铀矿体的标志。
苗爱生焦养泉常宝成吴立群荣辉刘正邦
关键词:东胜铀矿床鄂尔多斯盆地
内蒙古东胜地区侏罗系砂岩铀矿体与煤层某些关联性被引量:16
2013年
金属成矿与有机成藏的关联性是成藏成矿动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东胜砂岩铀矿体与煤层或煤层气是何种关联尚不清楚。文中以多年勘探事实为基础,研究表明,东胜铀矿区铀矿体与煤层平面位置重叠或相近,剖面中铀矿体上下均有煤层,铀矿体与煤层垂距2~15m,两者厚度变化相互响应,铀矿体与煤层具有内在关联性。铀储层酸解烃类主要是CH4,与来自煤层的煤层气主成分一致,铀储层中从砂岩铀矿石,到铀矿化砂岩,再到无铀矿化砂岩,酸解烃类含量依次(CH4分别为569.43μL/kg、174.93μL/kg、156.12μL/kg)降低,铀矿化与煤层气内在关联明显。煤层、尤其是由它产生的煤层气是铀储层中铀矿物沉淀和成矿的重要还原剂,煤层及其厚度的变化可以作为本地区砂岩铀矿体勘探的有机质标志。
刘正邦焦养泉薛春纪苗爱生顾浩吴亚平荣辉丁叶
关键词:煤层侏罗系鄂尔多斯盆地
纳岭沟铀矿床局部隔水层成因识别与三维地质建模
2015年
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铀矿床局部隔水层主要有2类,即沉积作用形成的泥粉质局部隔水层和成岩作用形成的钙质局部隔水层。为了达到局部隔水层的最佳识别效果,采用多曲线加权视电阻率曲线重构技术进行岩心标定。综合研究局部隔水层及矿体的发育规律,以局部隔水层及矿体的空间特征作为约束条件,建立局部隔水层与矿体三维可视化模型。
戴明建彭云彪苗爱生刘璐陈法正申科峰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中国北方古亚洲构造域中沉积型铀矿形成发育的沉积-构造背景综合分析被引量:128
2015年
近20年的勘查实践表明,横贯中国北方的古亚洲洋造山带及其两侧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沉积型铀矿床形成发育的铀成矿构造域。研究认为,古亚洲洋造山带是重要的富铀地质体,盆-山耦合机制制约下的地表水系搬运沉积作用是形成铀源供给系统的必要前提,泥岩型铀矿表现为单一铀源供给系统,而砂岩型铀矿则表现为双重铀源供给系统并且铀储层砂体本身的"再生铀源"不容忽视。在逆冲-造山间歇期或裂后热沉降时期,相对松弛和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利于沉积-成矿环境的形成,泥岩型铀矿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而砂岩型铀矿不仅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也需要成矿期具有适当掀斜作用的构造背景,有些矿床对成矿期后的构造环境还非常敏感。调查发现,当成矿期的含矿流场与沉积期的古水流体系基本一致时,铀储层砂体中层间氧化效率最高而且铀搬运通量最大,更加有利于成就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在区域古构造等因素的协同影响下,同沉积期的古气候背景是制约铀储层砂体和成矿期层间氧化带发育方向和规模的极为重要的地质因素。同沉积期古气候不仅制约了铀储层砂体发育的结构和规模,同时更重要地制约了铀储层内部和外部还原介质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铀储层砂体的形态和结构制约了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方向和轨迹,而铀储层内部和外部的还原介质则控制着古层间氧化带推进的里程及前锋线位置,铀矿化作用则与氧化还原地球化学障有关。基于此,毗邻古亚洲洋造山带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都是沉积型铀矿勘查的主要远景区,而针对目标沉积盆地,则需要在深入剖析盆地构造格架以及区域含矿流场补-径-排关系基础上,再依据含铀岩系自身的特征(古气候背景、还原介质类型与分布空间)圈定和评价找矿靶区�
焦养泉吴立群彭云彪荣辉季东民苗爱生里宏亮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