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近视
  • 5篇近视眼
  • 3篇调节力
  • 3篇青少年近视
  • 3篇青少年近视眼
  • 3篇屈光
  • 2篇术后
  • 2篇屈光状态
  • 2篇泪道
  • 2篇巩膜
  • 2篇发病
  • 1篇型胶原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眼动
  • 1篇眼症
  • 1篇眼轴
  • 1篇翼状胬肉
  • 1篇隐斜
  • 1篇永久性
  • 1篇原纤维

机构

  • 10篇中国医科大学...
  • 8篇沈阳爱尔眼科...
  • 2篇沈阳医学院奉...
  • 1篇佳木斯大学附...
  • 1篇大庆市人民医...
  • 1篇沈阳市第四人...

作者

  • 15篇范春雷
  • 10篇徐艳春
  • 6篇田晓丹
  • 6篇詹立辉
  • 4篇张福生
  • 3篇卜立敏
  • 3篇杨积文
  • 2篇宁建华
  • 2篇郭作锋
  • 2篇王宇恒
  • 1篇阚丹
  • 1篇马小力
  • 1篇高照亮
  • 1篇刘佳
  • 1篇刘超
  • 1篇齐祥坤
  • 1篇张玚
  • 1篇徐丽
  • 1篇陈铁红
  • 1篇张福生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眼科...
  • 2篇牡丹江医学院...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黑龙江医药科...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6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混合近视正相对调节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混合近视正相对调节差异。方法:以2008年寒假和暑期到我院小儿眼科就诊的17岁以下初次被诊断为近视的67例患者(远视力<1.0,近视力≥1.0,电脑验光为近视)为研究对象,检查他们的5m时正相对调节后,通过10g/L阿托品睫状肌麻痹后分成3组:真性近视组、假性近视组、混合近视组,对比三组5m时正相对调节。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LSD法对比真性近视、假性近视、混合近视三组正相对调节差异的显著性。统计软件为SPSS11.5软件。结果: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组间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显著;真性近视与混合近视组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显著。假性近视与混合近视组的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无显著性。结论:5m时正相对调节力≤1.25D的近视患者有调节成分。
杨积文范春雷卜立敏
关键词:假性近视视力
眼动参数变化与青年近视眼关系的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分析相对调节力(正,负)、水平隐斜(远,近)及调节灵活度等眼动参数与青年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选择大学入校新生266例,平均年龄18.8±0.8岁。根据受检者屈光状态分为五组:正视组29例,低度近视组118例,中度近视组82例,高度近视组37例,屈光参差组26例(其中屈光参差组不纳入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在综合验光仪上测正、负相对调节力,VonGraefe法测量远、近距水平隐斜度,利用±2.00D蝴蝶镜测调节灵活度,不同组眼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相对调节力正视眼组均值4.87±1.47D,低、中、高度近视组正性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2.36±1.21,2.92±1.40,2.86±1.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相对调节力正视眼组与近视眼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调节灵活度在正视眼组与近视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远、近水平隐斜正视组与近视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相对调节明显下降引起调节储备不足形成远视性离焦可能是青年近视发病病因之一,而负相对调节力、调节灵活度及远、近水平隐斜等眼动参数与青年近视发生无关。
田晓丹范春雷詹立辉徐艳春徐丽
关键词:隐斜
光学离焦对幼龄豚鼠屈光状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詹立辉徐艳春田晓丹范春雷
斜视术后屈光状态的动态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水平斜视及垂直斜视术后屈光状态变化及不同术式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和角膜地形图检查,对40例水平斜视及42例垂直斜视患者术前、术后1、4、8周的屈光状态动态分析。结果下斜肌转位组术后球镜及柱镜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一条直肌后徙组睫状肌麻痹后柱镜变化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一退一截组睫状肌麻痹后球镜变化在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柱镜变化及角膜地形图dk值变化术后1、4周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曲率变化:后徙侧角膜3mm、5mm区角膜曲率增大,而截除侧变小,术后1、4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术式对眼球屈光状态影响持续时问不同,但均可恢复。
卜立敏杨积文刘佳齐祥坤范春雷
关键词:斜视屈光角膜地形图
眼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变化与近视眼发病关系的研究
范春雷徐艳春詹立辉田晓丹
1%环喷托酯睫状肌麻痹效果临床观察
杨积文范春雷卜立敏
豚鼠离焦性近视眼后部巩膜中Ⅰ型胶原、整合素α2、β1及ILK的表达
2013年
目的:本实验观察离焦性近视眼豚鼠中整合素和胶原蛋白在巩膜重塑中的作用。方法:-7D的凹透镜离焦14天建立豚鼠光学离焦性近视眼模型,RT-PCR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实验组后部巩膜中I型胶原α1(1)链、整合素α2、β1及ILK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Ⅰ型胶原α1(1)链、整合素α2、β1和ILK在离焦组和恢复组的实验眼的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均减弱,与自身对照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去除离焦恢复2d后,上述指标表达回升,但与对照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合素α2、β1、Ⅰ型胶原、LIK参与实验性近视眼巩膜重塑过程,是其早期调节因子。
田晓丹徐艳春范春雷张福生王宇恒徐丽
关键词:整合素Α2整合素Β1ILK
人工泪液联合临时性泪道栓对翼状胬肉术后预防干眼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0.1%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临时性泪道栓子(3个月)植入或其两者联合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后,118例(122眼),随机分为人工泪液组36例(37眼)、手术组42例(44眼)和联合组40例(41眼)。人工泪液组术后第一天开始应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日4次点眼;手术组对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毕术眼行下泪点临时性泪道栓子植入;联合组在行临时性泪道栓子植入的基础上,再术后第一天开始应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日4次点眼。3组均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评价疗效,比较3组术前及术后各组之间的主观症状和检查泪液基础分泌试验(SIT-Ⅱ)、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荧光素染色试验结果。结果:术后1周,手术组和联合组在主观症状、SIT-Ⅱ、BUT方面明显好于人工泪液组,但三组在主观症状、SIT-Ⅱ、BUT和荧光素染色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联合组在荧光素染色方面、SIT-Ⅱ、BUT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手术组(P<0.01);手术组在SIT-Ⅱ、BUT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人工泪液组(P<0.01);三组在主观症状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联合组在主观症状、SIT-Ⅱ、BUT及荧光素染色方面明显好于手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和人工泪液组SIT-Ⅱ、BUT方面明显好于人工泪液组(P<0.01);两组组在主观症状和荧光素染色试验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工泪液联合临时性泪道栓对翼状胬肉术后预防干眼症有良好的效果。
宁建华范春雷郭作锋吕芳奇张玚
关键词:干眼症人工泪液翼状胬肉
青少年近视眼正相对调节力下降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探讨近视青少年正、负相对调节力与正视青少年正、负相对调节力的差异,分析正、负相对调节力变化与近视发病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少年组:正视组43例(+0.50~O.25D),年龄7~16岁,平均(10.7±3.0)岁;近视组110例(-0.50—3.00D,屈光参差〈-1.00D),年龄7~16岁,平均(11.5+2.6)岁。青年组(由大学生组成):大学入校新生266例,平均年龄(18.8+0.8)岁,其中正视29例,近视237例。被检者在电脑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并在综合验光仪上测双眼正、负相对调节力。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少年组: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的均值为(-5.52±1.21)D,近视组为(-2.27±1.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26,P〈0.01)。正视组与近视组负相对调节力分别为(+2.41±0.65)D、(+2.21±0.7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视组正、负相对调节力的比值为2.35±0.45,而近视组比值为1.10±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40,P〈0.01)。青年组: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均值为(-4.87±1.47)D,近视眼组为(-2.63±1.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62,P〈0.01)。正视组负相对调节力为(+2.09±0.46)D,近视组为(+1.98+0.4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视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为2.35+0.51,而近视眼组为1.34±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28,P〈0.01)。结论近视青少年比同龄正视者正相对调节力明显下降,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下降。正相对调节力下降是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的临床特征之一。
徐艳春范春雷马小力张福生田晓丹詹立辉
关键词:近视青少年病因学
豚鼠离焦性近视眼模型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短期恢复对屈光和眼轴的影响
2013年
目的:建立凹透镜诱导的豚鼠离焦性近视眼模型,观察视环境的改变即离焦与近视形成后的短期恢复对豚鼠屈光状态、眼轴长度的影响,以及巩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7D的凹透镜离焦14d天建立豚鼠光学离焦性近视眼模型,检测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变化,光镜和电镜进行巩膜胶原纤维形态学观察,苦味酸特殊染色进行巩膜胶原半定量。结果:实验眼的后极部巩膜变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间隙变大,小直经纤维增多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异常,离焦诱导近视眼形成后去除镜片、经过2d的恢复,近视度数下降,进一步证实短期视环境改变即可引起屈光度变化,但眼轴长度没有改变。巩膜形态学观察见离焦性近视眼豚鼠后部巩膜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巩膜变薄。电镜下胶原纤维密度减少,小直径胶原纤维增多,成纤维细胞形态不规则。苦味酸-天狼猩红胶原染色显示I型胶原主要分布于后极部,实验眼I型胶原纤维密度减少,排列紊乱。结论:实验性近视眼的形成是巩膜异常重塑的过程,Ⅰ型胶原的改变是近视眼巩膜重塑的重要因素,但是巩膜重塑导致的眼轴伸长短期内不能恢复。
田晓丹徐艳春范春雷张福生王宇恒徐丽
关键词:屈光巩膜胶原纤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