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汉奎 作品数:38 被引量:208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航空宇航科学技术 水利工程 更多>>
南京直立人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 2001年 简单地介绍了“南京直立人 (猿人 )综合研究专家组”近二年来的部份研究成果 ,如南京汤山葫芦洞内的地层可以分为 4段 ;洞内的哺乳动物群可以分为时代不同的大洞动物群和小洞动物群 ;南京直立人的一号头骨与二号头骨层位不同 ,特征也不一 ;铀系测年也证明小洞的地层其年代在距今 6 0万年~ 5 0万年间 ,大洞的地层年代在距今 2 4万年~ 10万年间 ,大洞被堆石堆砾石层封闭的时间应在 13万年~ 10万年间。从而补充和纠正了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和错误。 许汉奎关键词:南京直立人 猿人 哺乳动物群 铀系测年 地层层序 南京泗洪炭兽的发现及六合组、雨花台组的时代 被引量:2 2010年 在南京六合发现一保存较好的下颌骨化石,保存有5枚完整的臼齿。经刘冠邦教授鉴定,认为与他1993年在江苏北部泗洪地区发现的泗洪泗洪炭兽(Sihongotherium sihongense Liu et zhang)相似,但臼齿相对稍小,且齿冠磨损严重,故仅确定为泗洪炭兽未定种(Sihongotherium sp.),时代属中中新世;其照片经邱占祥院士鉴定也认为属炭兽类无疑。炭兽类始于欧、亚始新世中期,渐新世扩展到非洲和北美,到中新世灭绝。炭兽类在我国过去仅分别发现于内蒙、山西、云南的始新世至渐新世地层中,贵州也曾发现两枚臼齿,但时代不祥。由于化石较重要,经在六合实地调查,化石应产于六合组。六合组和雨花组是归于上新世或中新世,一直有争论,故泗洪炭兽在南京六合的发现,为六合组和雨花台组应为中新世提供了新的重要化石依据。 许汉奎关键词:中新世 化石 滇西西部中奥陶统施甸组的腕足类 被引量:1 2016年 滇西西部中奥陶统施甸组虽创名很早,但其时代一直有争论,尽管大都是依据其地层中的笔石来确定,但有的学者把它归于早奥陶世Floian期至中奥陶世Darriwilian期,而有的却认为只应属于Floian期至Dapingian期,或是Darriwilian期,甚至是Darriwilian期延至晚奥陶世Sandbian期。施甸组产有许多腕足类,但未经详细研究,其它化石相对较少,笔石详细研究也很晚,三叶虫、棘皮动物、头足类等研究也很少。本文报道了张远志新厘定的施甸组下部的腕足类,共有27属29种,它们可分为Leptellina(Leptellina)和Saucrorthis两个腕足类群落,时代属Darriwilian期中、晚期。另据施甸组下部腕足类与邻区的对比表明,滇西应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属印支地体,西部归滇缅马地体。 许汉奎关键词:腕足动物群 中奥陶统 新疆及邻区泥盆纪生物群及环境特征研究 陈秀琴 Arthur J. Boucot 许汉奎 该项目对新疆及邻区生物群多样性和环境特征的研究,主要以新疆北部晚泥盆世腕足动物及伴生的其它门类生物系统分类研究和修订工作为主线,另外,对邻区泥盆纪腕足动物进行了总结和出版。到2004年底,已出版有关文章10余篇。通过研究...关键词:关键词:泥盆纪 生物群 环境演变 令人惊叹的鹦鹉嘴龙群体化石 2015年 这件标本上13条鹦鹉嘴龙的身体都被浅灰色的火山凝灰岩紧紧包裹着,足以证明这一家子都是被炽热的火山灰活活闷死的。化石完好保存了生前瞬间的姿态,这样的标本,堪称世上难觅。恐龙曾经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它们奇特的外貌、独特的习性以及在6600万年前的神秘消失,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如今,恐龙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古生物明星。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恐龙之乡,恐龙化石分布之广、属种数量之多以及保存之完整都令人惊叹。 许汉奎 汪志刚 赵效宗关键词:鸟臀目 翼龙 苏皖地区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2006年 关于人类的发源地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则以国外学者为主的非洲起源说,依据是古生物学家认为目前最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南方古猿(早期猿人)只发现于非洲,故欧洲、亚洲的直立人(晚期猿人)应从200多万年前后由非洲迁徙而来;国外生物学家根据近年来在各大洲调查人类的各种遗传基因得出:世界各地的人都是20多万年前后由非洲人迁往各地的。一则以我国学者为主的认为人类的发源地既在非洲、也在东亚,即多地起源说,其依据是从大量古生物化石,以及非洲说存在的不足。在亚洲东部也是人类发源地的基础上,近来我国学者又进一步提出苏皖地区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许汉奎 林凤生(组稿)关键词:南方古猿 直立人 晚更新世东亚季风气候不稳定性的洞穴石笋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9 2002年 据南京汤山葫芦洞石笋的23个热电离质谱测年结果和分辨率达100~200 a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测试数据,讨论了75~35 ka BP期间东亚季风气候的高频振荡特征。石笋氧同位素值的波动范围介于-9.165‰~-5.456‰之间,相邻峰谷的变幅可达2‰~3‰,由其构成的16个气候不稳定性事件与格陵兰冰心δ^(18)O记录中IS8~IS20和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H4~H6有良好的对比关系,揭示了东亚季风气候变化与高纬极地大气温度变化存在着动力机制上的联系。石笋碳同位素记录呈现类似于δ^(18)O记录的高频振荡形式,反映了洞穴上覆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石笋稳定同位素曲线上72 ka BP左右的快速降温事件与印度尼西亚 Toba火山喷发事件基本一致,有可能说明晚更新世全球气候事件的发生并非单一源于北大西洋深层水体的变化。 吴江滢 汪永进 邵晓华 陈骏 许汉奎 穆西南关键词:晚更新世 东亚季风气候 石笋 气候事件 南京汤山“白垩纪古溶洞岩层”的年代和成因新认识 被引量:4 2002年 一些研究者将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形成时代上溯到了白垩纪 ,认为洞内所见的红色、黄色岩层可与宁镇地区白垩纪的地层单元 ,如赤山组、葛村组或浦口组对比 ,是与赤山组同期异相的洞穴沉积物。通过对这套岩层在洞内外的产出状况、与围岩接触关系的进一步观察 ,并结合岩石学微相、重矿物、硼当量以及碳同位素的分析结果 ,它们的时代应是奥陶纪 ,由于受燕山期的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影响 ,因而与汤山一带常见的奥陶纪地层在产状和岩性上有所差别 ,蚀变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 许汉奎 李越关键词:奥陶系 白垩系 蚀变作用 南京汤山溶洞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6 1993年 本文报道的材料采自南京汤山东北端的一个溶洞——葫芦洞。该洞位于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西南隅宁杭公路南侧的山坡上,西距南京市区26km(32°N,119°E)。溶洞底海拔85.9m,与当地公路路面高差约75m。该溶洞发育在奥陶纪的石灰岩中。洞呈近东西向延伸的葫芦状,长约80m,两端最宽处超过35m,中部缢缩处宽约20余米,最大高度约15m。溶洞的东半部为更新世的洞穴堆积物(黄褐色粉砂)所覆盖。 徐钦琦 穆西南 许汉奎 钟石兰 穆道成关键词:哺乳动物 更新世 溶洞 化石 南京汤山洞穴石笋稳定同位素指示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被引量:30 2000年 对南京汤山葫芦洞南壁钙板上一支长82 mm石笋进行了高精度热电离质谱(TIMS)定年及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支短石笋生长时段长达300 ka左右(距今463~159ka),其底部年龄进一步证实南京直立人生存时代早于450 kaBP。δ^(18)O值变化反映了研究区域冰期与间冰期年均温差可达10℃以上,代表了中国东部冬夏季风环流强度显著增强时期。δ^(13)C值在MIS6/7界线上的显著漂移揭示了一次土壤侵蚀事件,结束了洞穴文化层的堆积历史。 汪永进 吴江滢 许汉奎 穆西南关键词:石笋 氧碳同位素 古气候 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