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鉴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4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6篇关节
  • 3篇踝关节
  • 2篇平足
  • 2篇足拇外翻
  • 2篇外翻
  • 2篇下胫腓
  • 2篇下胫腓联合
  • 2篇拇外翻
  • 2篇内固定
  • 2篇成人
  • 1篇第1跖骨
  • 1篇旋转畸形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评估
  • 1篇在体
  • 1篇正常成人
  • 1篇融合术
  • 1篇三维有限元
  • 1篇三维有限元建...

机构

  • 1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1篇张超
  • 11篇王旭
  • 11篇许鉴
  • 11篇黄加张
  • 11篇马昕
  • 10篇王晨
  • 10篇陈立
  • 6篇张益钧
  • 4篇耿翔
  • 1篇哈山

传媒

  • 5篇2013年上...
  • 3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下胫腓联合损伤时踝关节屈伸运动对踝穴体积的影响
背景:踝关节骨折常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治疗不当可能引起远期踝关节炎发生。传统观点普遍认为应在最大背伸位时置入下胫腓联合螺钉,但近期的文献中均提出了反对意见。本实验对下胫腓联合损伤时不同踝关节屈伸位置进行研究,旨在探寻该损...
王晨马昕王旭黄加张张超陈立张益钧许鉴
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测量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足拇外翻畸形与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的关系。方法实验组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因足拇外翻畸形行手术治疗患者11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3例,年龄28~85岁,平均58.2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和术后12周摄足部正位X线片。对照组选取因足部其他疾病摄足部正位X线片的118例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3例,年龄27-81岁,平均年龄56.3岁。测量实验组术前、术后12周及对照组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程度。结果实验组术前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分别为38.4°±12.3°、15.5°±6.3°、(3.8±2.3)mm,术后12周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分别为14.4°±6.3°、8.4°±5.3°、(1.4±1.4)mm。对照组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分别为10.5°±4.3°6.7°±2.3°、(3.5±2.5)mm。实验组手术前后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术前与对照组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与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增生不相关(P〉0.05)。结论足拇外翻畸形内侧突出可能由于软组织增生、跖骨内侧偏斜及跖趾关节半脱位所致,因此足拇外翻畸形手术治疗需进行跖骨截骨和重建。
黄加张耿翔马昕王旭张超陈立王晨许鉴
关键词:足拇外翻
外踝骨折后旋转畸形对踝关节稳定性影响--CT三维重建模型研究
研究背景:外踝骨折复位后仍然可能存在远端腓骨的旋转畸形,对于该畸形不仅生物力学研究较少,同时临床上也缺乏重视;目前外踝旋转畸形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治疗策略仍然存在争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采用12 具成年人下肢尸体标...
王晨马昕王旭黄加张张超陈立张益钧许鉴
下胫腓联合损伤模型复位的压力与位移变化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下胫腓损伤模型的建立,分析对下胫腓联合损伤模型复位的压力与位移关系,为下胫腓联合不稳的解剖复位提供相关力学依据。方法:取10例尸体小腿标本,对下胫腓稳定复合体进行层次解剖,中立位时在胫骨远端关节面上方1cm平...
许鉴马昕王旭黄加张张超陈立张益钧王晨
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与正常成人足距下关节运动三维测量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对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和正常成人足志愿者距下关节运动进行不同终末位置活体测量评估对比,为深入了解平足畸形发病机制及选择治疗手段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分别招募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和正常成人足志愿者各30名,经过入组前排除标准的筛选,最后选取每组符合入选标准的志愿者各20名。指导入组志愿者将单足固定于自行设计的足踝部运动装置的不同终末位置(中立位、最大背伸位、最大跖屈位、最大内翻位、最大外翻位、最大内旋位及最大外旋位)进行CT扫描,将获得的DICOM格式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4.11中进行三维重建,将三维重建骨块模型分别导入Geomagic13.0软件,使用二次配准方法对三维模型各终末位置进行三维测量,并通过Geomagic软件自动测算出距下关节三维旋转和位移,对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与正常成人足距下关节在冠状轴、矢状轴和垂直轴上旋转和平移对比显示,中立位至最大背伸位时距下关节活动无明显差异(P>0.05);中立位至最大跖屈位时距下关节活动在冠状轴上表现出更加背伸并向外侧移动,在垂直轴上表现出更加外展(P<0.05);中立位至最大内翻位时距下关节活动在矢状轴上表现出更加外翻,在冠状轴上表现出向外侧移动,在垂直轴上表现出更加外展并向肢体远侧移动(P<0.05);中立位至最大外翻位时距下关节活动在矢状轴上表现出更加内翻并向前侧移动,在冠状轴上表现出向内侧移动,在垂直轴上表现出更加内收(P<0.05);中立位至最大内旋位时距下关节活动在垂直轴上表现出更加外展(P<0.05);中立位至最大外旋位时距下关节活动在垂直轴上表现出更加内收(P<0.05)。结论在足踝部不同终末位置,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距下关节活动度较正常成人足增大,尤其以最大内翻位及最大外翻位为�
哈山许鉴马昕王旭黄加张张超耿翔
关键词:距下关节
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术——改良Lapidus手术被引量:10
2013年
临床上应用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术(改良Lapidus手术)已有100多年历史,主要用于足拇外翻矫形,特别适用于伴有第一跖列不稳患者。该术式历经多次改良,旨在减少术后第一跖列短缩及加强融合部位固定强度。改良Lapidus术式在水平面及矢状面上均有良好矫形作用,也能通过固定第一跖楔关节及增强腓骨长肌作用稳定第一跖列。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及固定材料的发展,改良Lapidu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已大为降低,但在技术细节上仍然存在一些争议。目前认为螺钉联合钢板固定的强度最高;对第一、二跖骨间角顽固性增大患者应考虑另行第一、二跖骨基底部固定。外固定支架及关节镜下Lapidus手术治疗已取得初步成功,但尚缺乏充分的临床报道。近年有更多学者倾向Lapidus术后早期负重,且取得良好效果,但仍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王晨马昕王旭黄加张张超陈立张益均许鉴
关键词:关节融合足拇外翻内固定
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的三维有限元建模及其有效性验证
目的 获取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为平足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虚拟平台.方法 收集1 例Ⅱ期平足志愿者的负重位及非负重位CT 扫描数据(DICOM 格式),导入到MIMICS 软件,通过划分阈值、蒙板编辑等...
许鉴马昕王旭黄加张张超陈立张益钧王晨
IIB期平足患者步态周期过程中后足三关节在体三维运动研究
目的:平足畸形与后足三关节的异常活动密切相关。以往由于技术限制,无法对正常人及平足畸形患者的后足三关节进行在体运动研究。本研究旨在比较IIB期平足(柔韧性平足畸形伴前足外展畸形)患者与正常人的后足三关节运动情况,了解平足...
王晨马昕王旭黄加张张超陈立许鉴耿翔
V-Y延长结合腓肠肌腱膜翻转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
目的:采用V-Y延长结合腓肠肌腱膜翻转治疗缺损大于10cm的陈旧性跟腱断裂,将其与拇长屈肌腱移位进行比较,了解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1-2014.5我院收治疗的陈旧性跟腱断裂,术中跟腱缺损超过10cm的患者21例...
张超马昕王旭黄加张陈立王晨许鉴耿翔
关键词:跟腱断裂
X线投射角度对踝关节影像学评估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背景:临床手术中通常用X线来确认踝关节骨折治疗时的解剖复位。但由于踝关节的各参数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摄片时足的旋转角度无法准确控制。目前,对于投射角度对踝关节评估的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旋转角度对踝关节进行透视,评估相关参数对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损伤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取8具新鲜下肢尸体标本,分别在正常情况以及建立腓骨短缩和(或)三角韧带损伤模型后,"C"型臂X线机以5°为间隔,从-30°至30°逐一测量内踝间隙、胫距上间隙、胫腓间隙及胫腓重叠的距离。结果:正常情况下,内踝间隙平均为(2.58±0.59)mm,胫距上间隙为(2.89±0.56)mm,胫腓间隙为(3.03±0.72)mm,胫腓重叠为(4.25±3.14)mm。建立腓骨短缩和(或)三角韧带损伤模型后,内踝间隙及胫腓间隙变大,而胫距上间隙及胫腓重叠变小。所有参数值均随X线投射角度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结论:胫腓间隙受透照角度的影响较小,是判断下胫腓联合损伤较为可靠的影像学参数。内踝间隙始终小于胫距上间隙,一旦内踝间隙超过胫距上间隙,则应怀疑三角韧带损伤,或存在外踝短缩畸形的可能。胫腓重叠不会出现负值,如果出现负值,意味着下胫腓联合存在损伤。
张超王旭马昕黄加张张益钧王晨许鉴陈立
关键词:X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