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谭
- 作品数:28 被引量:9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政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 论公共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从帝国主义理论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2023年
- 帝国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分析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及其发展演变的重要理论框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帝国主义理论相应地经历了经典帝国主义、超级大国帝国主义、冷战后新帝国主义等理论类型的演进。三类帝国主义理论尽管解释力各有差别,但它们都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本质特征和全球性问题的根源——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本质上是一种被资本霸权控制的体系,而且这一体系违背了人类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偏离了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公共性要求。因此,必须探索一种基于人类社会公共性且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国际体系和共同体实践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维护人类社会共同体公共利益为基础、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维护和增进共同体公共性为价值指引,旨在让资本增殖的逻辑服务于增进和实现共同体的公共性,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构建一个多极、平衡、公正的全球秩序,由此实现公共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
- 谈谭叶江
- 关键词:帝国主义资本逻辑
- “定制”还是“内销”——论明代中前期青花瓷的主要消费群体被引量:2
- 2010年
- 明代中前期青花瓷器大量出现在中东、西亚和东非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其特殊的造型、纹饰、工艺和色料曾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兴趣。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中东西亚等地的穆斯林商人从明代中国大量"定制"青花瓷器后运回国内。然而,明代御窑厂的设立、制度和使命,明青花的造型和纹饰,特别是明代"回回瓷器"的种类、样式以及作为核心装饰的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内容,都与"定制"说法难以吻合,它们都显示了明代中前期青花瓷的内销性质,其中以宫廷和皇室需求为主。
- 谈谭
- 关键词:明代青花瓷
- 论17世纪郑氏海商集团的生存困境被引量:3
- 2010年
- 17世纪中国东南沿海的郑氏海商集团确实具有某些"近代特征"——以海上商业贸易为经济基础,以军事实力和国家政权做后盾的重商政策,特别是它代表着当时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然而,长期的大一统观念成为郑氏海商集团无法逾越的生存障碍。在此种意识形态主导下,郑氏海商集团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清郑双方的军事实力、郑氏集团的组织制度和经营理念,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海商集团的"商业性生存要素"——海上贸易的顺利进行。当清王朝统一大陆后坚持消灭郑氏集团,同时强力推行"海禁""迁界"政策时,郑氏集团的覆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 谈谭
- 关键词:沿海贸易
- 美国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及其影响
- 2010年
-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美国学术界关于美国经济自给自足还是经济开放的大辩论,这场辩论推动了美国贸易决策机制的转变,其标志就是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从而形成了决定美国贸易政策的"1934年体制"。与此前的美国关税法相比,"1934年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国会将贸易决策权在一定时期内授予总统,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谈判并签订贸易协定,该协定不需要国会批准即可生效。但是,为了维护总统和国会在宪法上的权力平衡关系,再加上受党派政治斗争的制约,"1934年体制"中也包含了关键性的妥协:国会对总统的授权是"临时性"的,而且总统在谈判贸易协定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内企业的贸易保护要求。尽管如此,《互惠贸易协定法》的出台和此后几十年的顺利延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高度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偏好,推动了以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多边关税减让谈判和贸易自由化进程。
- 谈谭
-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
- 中外双边投资协定中投资者—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分析被引量:6
- 2022年
- 投资者—东道国争端解决(ISDS)机制是双边投资条约(BIT)的核心内容,也是全球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它在平衡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东道国监管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生效的106个中外BIT中,尽管ISDS机制条款不一,但普遍采取友好协商、东道国国内救济和国际仲裁三种争端解决方式。实践中,大部分中外BIT中的ISDS机制条款既没有更新也缺乏制度化调解程序,有些ISDS机制条款内容过于原则或相对模糊,并且所有中外BIT中的ISDS机制条款都缺乏上诉机制。这些都不利于中国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ISDS机制的建立,不利于优化中外双边或多边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应综合平衡“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借鉴巴西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ISDS机制做出的创新性安排,在中外BIT的ISDS机制条款内导入争端预防、制度化调解、上诉法庭三种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衔接的机制,推进中外BIT中ISDS机制的优化和完善。
- 谈谭裴雷
- 关键词:双边投资条约ICSID
- 论20世纪30年代后期国际金融体系转型——1936年美英法《三方货币稳定协议》及其启示
- 2010年
- 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因全球遭遇7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而面临巨大挑战之时,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协调机制正从G8向G20转化的过程中,深入研究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美欧主要金融大国的货币政策协调历史很有现实意义。1936年美英法《三方货币稳定协议》就是在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达成的具有明显国际金融体系转型含义的协议。该协议及其附属协议中规定的国际汇兑安排将美元的黄金价格作为买卖通货的标准,这种安排实际上是一种非正式的"美元本位",它表明英国和法国开始接受美国主导的新的国际金融协调机制,显示了美元的"准霸权"地位,也为二战后国际金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了铺垫。
- 谈谭叶江
- 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建国以来中国对外战略文化演变
- <正>对外战略文化是指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为增进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选择的相对稳定的战略思维、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建国以来,中国对外战略文化大体上经历了“革命的国际主义”、“和平共处中的反对霸权主义”以及“超越意...
- 谈谭
- 文献传递
- 试论中国对外战略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 2007年
- 对外战略是指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以增进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各种政策、策略和原则。国内外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文化因素在对外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文化价值观可以引导国家利益的建构和追求方向,同时它本身也是构成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中国和平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国在对外战略中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在这方面,中国战略文化传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泛道德主义取向、和合思维、“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及诚信博爱是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核心。这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仅有利于增进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回应和化解当代世界的各种冲突与矛盾,而且有助于形成全球共同体意识、实现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 谈谭
-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
- 从“货币战”到“有限合作”——1933—1936年美英法三国货币外交被引量:3
- 2009年
-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美英法三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汇率政策取决于各国如何权衡国内经济恢复和国际汇率稳定。1931年英镑贬值、1933年美元贬值都是美英当局把货币贬值作为刺激总需求和出口的主要手段。金本位制的崩溃和英镑、美元的相继贬值使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处于分割和对立的状态。美国对国内经济恢复的重视、英国对自治领的义务、法国对金本位的固执导致1933年三方货币合作会谈的失败。不过,随着英美两国经济的恢复,特别是希特勒德国加紧重新武装所造成的欧洲紧张局势促使美国决策层积极推动美英法三方货币合作。从货币集团分割和竞争性贬值的"货币战"发展到1936年9月后三国在汇率政策上的"有限合作",这种关系转变不仅是美国决策层"思想进展"的结果,而且是特定国际形势的产物。因此,1936年的美英法《三方货币稳定协议》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
- 谈谭
- 论明代青花瓷的伊斯兰文化成因被引量:4
- 2008年
- 青花瓷的出现是中国瓷器生产传统的重大转变,白地蓝花和釉下彩装饰技术与中国瓷器传统的单色调及刻画装饰差别很大。虽然元青花瓷已经能够批量生产,但明代才将青花瓷确定为宫廷用瓷,并指定景德镇御窑厂专门烧造。明青花瓷的造型、种类和纹饰一开始就具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带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装饰的"回回瓷器",从洪武到正德时期不断出现,其中很可能存在精神或宗教层面的推动因素。而国外文献中记录的相关史料也为探讨明代帝王与伊斯兰教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它有助于解释明代青花瓷中的伊斯兰文化。
- 谈谭
- 关键词:御窑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