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中元

作品数:48 被引量:168H指数:6
供职机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文化科学
  • 9篇艺术
  • 8篇文学
  • 5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4篇非物质文化
  • 14篇非物质文化遗...
  • 12篇传承
  • 6篇诗经
  • 6篇《诗经》
  • 5篇古史
  • 5篇古史辨
  • 4篇岭南
  • 4篇民俗
  • 4篇教育
  • 4篇《诗经》阐释
  • 3篇政治
  • 3篇政治教育
  • 3篇治教
  • 3篇诗学
  • 3篇思想政治
  • 3篇思想政治教育
  • 3篇文化
  • 3篇龙舟
  • 3篇非物质文化遗...

机构

  • 40篇佛山科学技术...
  • 8篇中山大学
  • 5篇暨南大学
  • 1篇佛山大学

作者

  • 43篇谢中元
  • 3篇石了英
  • 1篇李艺
  • 1篇刘永峰

传媒

  • 9篇佛山科学技术...
  • 2篇理论导刊
  • 2篇电影文学
  • 2篇海南大学学报...
  • 2篇文化遗产
  • 2篇地域文化研究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四川戏剧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齐鲁艺苑(山...
  • 1篇黑龙江史志
  • 1篇学术论坛
  • 1篇广东教育学院...
  • 1篇河南教育学院...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9篇2007
  • 2篇2006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乡俗到非遗:佛山“官窑生菜会”的传承、衍变与再生被引量:3
2015年
官窑生菜会在同治十一年刻本《南海县志》、光绪十年《点石斋画报》、宣统二年刻本《南海县志》等文献中展现了以拜观音、求子嗣以及求财为表征的活态传承图景,并因经历"文革"时期"经验的存封"而中止。随着新时期以来民俗的解封和认同的复兴,以及非遗保护的兴起,复办以后的官窑生菜会发生了从民间组织到官方主办、从有限禁令到全面管控、从信俗主导到商业盛会的形态肌理变迁,显示出行政主导下民俗的遗产化和资源化取向。而后续非遗保护过程中申报国级非遗的动力及其所产生的官民互动、观念修正等因素,又倒逼官窑生菜会出现了复归民俗传统的趋向。因此只有以传承、变化、发展的视角审视民俗,成为非遗的民俗才真正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谢中元
关键词:民俗传承资源化
论古史辨派《诗经》研究的诗学取向、价值与缺失被引量:1
2007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以顾颉刚为代表的著名历史学派——古史辨以还原上古真史为目的,解构传统《诗经》学,清除历代《诗经》学萌生的伪史并查证真史。其诗学取向与价值在于,直面《诗经》本文,解除《诗经》的经典光晕,还原《诗经》的文学面目,因而对《诗经》学作了深度刷新。但是也因游走于历史与文学之间,遗失了更为细腻的历史文化密码,也对《诗经》造成了漏解、无解、误解的阐释缺失。
谢中元
关键词:古史辨诗经诗学取向
地方民俗变迁之深描及其价值启示——评陈恩维著作《地方社会、城市记忆与非遗传承——佛山“行通济”民俗及其变迁》被引量:1
2020年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文化变迁一直不可避免地持续进行着,这已成为人类学、民俗学长期探讨的常态论题。国外学者直接或间接以文化习俗、社会风俗等为对象,依托理论架构、民族志书写、文化细描等方法,力求从文化变迁现象中寻索稳态规律,产生了自成范式的古典进化论、传播、新进化论、解释人类学等学派。近百年来,在城镇化以及全球化发展冲击下,“乡土中国”逐渐向“城镇中国”转型,地方文化发生了在传承中变迁、盛衰交织分化的复杂过程。
谢中元
关键词:新进化论城市记忆民俗变迁
国内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联研究述评被引量:5
2014年
新农村建设和非遗保护研究二者因时间上的遇合生发出并存观照的价值。对于两者的关联研究,可溯源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并发轫深化于2006年之后,尤其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而渐呈燎原之势。研究者对于两者的交互关系既有乐观解析也存隐忧之论,重点面对两者的互促路径问题纷陈组合化建议,表现出分民族、区域、项目阐述研究的取向。持续的关联研究产生了可通约的共识与有意义的参照,但也因话题的热点效应与论者的献策心态有所打折,导致对两者关联研究存在关键术语的误读、田野定量的弱化、主位反思的缺席以及学理节点空白等问题。
谢中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短信文学的传播伦理与审美新质被引量:1
2010年
媒介嬗变影响着文学的生产与传播,由此手机短信作为新的媒介方式传输当下泛文学文本,加深了媒介与文学的互律互动。短信文学的媒介化生成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并通过新型传播伦理催生出文学的快餐创作以及修辞策略,进而使狂欢娱乐成为民间语境中大众消费的主导审美趣味。
谢中元
关键词:媒介手机短信文学
“生产性保护”视野下佛山剪纸的现代传承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佛山剪纸从明清至新中国解放初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轨迹。1953年手工业合作化之后,佛山剪纸纳入民间艺术社集体生产,剪纸家族内传的私密技艺成为师徒相授的共享技艺,技术的民主化形塑了三代剪纸传承人谱系。佛山剪纸的"生产性保护"特征体现为:创作与刻制分开,让生产分工专业化;流水线式生产,让剪纸技艺多元化;功能上从民俗实用型向艺术欣赏型转变;形式上从小巧窗花衍生为大型壁画。基于此,佛山剪纸作为文化资源被转换为文化产品,实现了技艺传承与产销互动。但是,也面临传承人断代缺失、原材料等关联行业消亡、市场不稳及税收压力等问题,需要各方共同破解。
谢中元
关键词:佛山剪纸现代传承
非遗传承主体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对佛山醒狮习俗的历史考察被引量:6
2020年
如何以史为鉴审视非遗传承主体的价值及其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是优化改进当前及今后非遗保护所需面对的一个理论与实践问题。1949-1976年佛山醒狮传承的社会史显示,从佛山醒狮的“翻身”、显性传承逐步到被抑制、隐性传承,源于社会政策环境渐使醒狮传承主体失语、失位。但依托记忆和技艺存续的醒狮习俗,因深寓于传承主体之身心,并未因特殊时期的外力强抑而彻底寂灭失忆。非遗传承主体能否活性存续,与其所依存的文化社会基础紧密相关,既依赖于社会政策环境可否提供正向外动力,也维系于传承群体内生的主体性和内动力。历史考察的启示在于,应充分承认并激活非遗传承主体,使助力保护的外条件与传承主体的内动力同向相合,以此推动“后申遗时期”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谢中元
关键词:传承主体
《三峡好人》:民间姿态下的反“三峡”与反“好人”被引量:1
2007年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延续了他“故乡三部曲”的县城叙事模式,以三峡为背景,它有意缺席了可供消费的视觉盛宴、五光十色的性格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境。情节简单干净,以两个外来者进入三峡“寻找”另一半为叙事缘起,韩三明寻找16年前的旧妻和沈红寻找丈夫两条线索平行植入,毫无交叉与串连。底层民众群像、灰暗的废墟、壮阔悲凉的江水山峦以及来自民间的各类声音,串联于“烟、酒、茶、糖”的四部曲结构次第展开。这些镜头构成了《三峡好人》的真正主角,共同完成影片中的三峡书写。
谢中元
关键词:叙事模式戏剧情境性格冲突
“讽荔”之外:《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荔枝作为岭南佳果,在中国古代曾流行于北方。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枝意象不多,只是因唐贵妃嗜荔被诗人屡次抒咏,使"讽荔"成为古典咏荔诗一个典型模式。清代广府诗人谭莹的《岭南荔枝词》在"讽荔"模式之外,将荔枝当作独立的审美意象,特别是围绕民俗风情、荔枝本体、借荔喻事三个方面,对岭南荔枝进行诗意呈现,对荔枝风情给予深切凝视,营造出了一个充满岭南风情的诗性空间,具有独特的诗美价值。
谢中元
关键词:岭南诗美
佛山醒狮变迁研究论纲被引量:5
2019年
在中外学界呼吁研究民俗文化变迁的联动语境中,以学术研究较为缺失的南狮文化代表“佛山醒狮”为对象,在人类学视野中考察其文化变迁,这需要借鉴文化变迁理论,将佛山醒狮个案置入社会变迁框架,依托文献记载和口述记忆的双重证验,对其变迁的分期过程、动力机制、内在规律进行实证探究和学理阐发。已有文献资料、田野成果为此奠定了扎实基础,该研究区别于以往对于舞狮的静态化、文本化、截时断探讨,将深化地域舞狮文化变迁研究,为地方非遗保护、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参照。
谢中元
关键词:文化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