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赖健宁

作品数:3 被引量:33H指数:2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玉米
  • 1篇氮素
  • 1篇性状
  • 1篇有效茎
  • 1篇有效茎数
  • 1篇真菌
  • 1篇真菌侵染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呼吸
  • 1篇土壤呼吸强度
  • 1篇农艺
  • 1篇农艺性
  • 1篇农艺性状
  • 1篇侵染
  • 1篇株高
  • 1篇主要农艺性状
  • 1篇茎数
  • 1篇菌根
  • 1篇菌根真菌
  • 1篇间作

机构

  • 3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赖健宁
  • 3篇王建武
  • 2篇冯远娇
  • 1篇吴鹏
  • 1篇李志贤
  • 1篇章莹
  • 1篇任禛
  • 1篇阮洋
  • 1篇杨文亭

传媒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第15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甘蔗-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0
2014年
甘蔗-大豆间作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我们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探讨甘蔗-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甘蔗-大豆(1∶1)间作、甘蔗-大豆(1∶2)间作、甘蔗单作)和2种施氮水平(常规施氮,525 kg hm–2和减量施氮,300 kg hm–2)。结果表明,施氮水平连续3年对甘蔗产量均无显著影响;相比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模式在2010年显著降低了甘蔗产量,但2009、2011年和3年均值都表明间作模式对甘蔗产量无显著影响。3年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甘蔗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种植模式对甘蔗株高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甘蔗茎粗、有效茎数和单株产量,与甘蔗单作相比,2009年的甘蔗-大豆间作显著降低了甘蔗有效茎数,2011年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甘蔗茎粗和单株产量均显著大于甘蔗单作。相关分析表明,甘蔗产量与甘蔗单株产量、有效茎数和株高均呈正相关,其中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下甘蔗产量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的甘蔗产量与有效茎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来看,减量施氮和间作大豆对甘蔗产量影响不显著,对甘蔗主要农艺性状也没有显著负面影响。从节约成本和维持甘蔗产量来考虑,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杨文亭李志贤赖健宁吴鹏章莹王建武
关键词:氮素株高有效茎数
丛枝菌根真菌侵染Bt玉米及对其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以2个不同转化事件的Bt玉米5422Bt1(Bt11)和5422CBCL(Mon810)及其同源常规玉米5422为对象,研究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Bt玉米与常规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系玉米接菌处理的菌根侵染率明显不同,菌根侵染各参数值总体呈现5422Bt1>5422CBCL>5422趋势;接种处理均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其效应随玉米品系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喇叭口期5422的地上部干重和总干重显著增加,拔节期5422Bt1的叶片数、茎粗以及喇叭口期的叶片数、茎粗、地上部干重、总干重显著高于对照,5422CBCL拔节期的叶片数和喇叭口期地下部干重增加显著;3个玉米品系菌根真菌依赖性与接菌效应为5422Bt1>5422CBCL>5422,2个Bt玉米品系与Glomus mosseae间的兼容性更好,接种处理对Bt玉米的生长促进作用强于常规玉米。
任禛王建武冯远娇阮洋赖健宁
关键词:BT玉米丛枝菌根真菌
玉米//大豆间作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2009~2010年连续两年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大田试验对不同比例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A、B、C、D(1∶2,2∶2,2∶3,2∶4)及相应玉米单作(E)和大豆单作(F)土壤呼吸强度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赖健宁王建武冯远娇杨文亭
关键词:大田试验土壤呼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