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成彬
- 作品数:11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浙江省留学回国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艺术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面相知觉与词义经验的关联分析
- 2012年
- 维特根斯坦认为,“面相知觉”这一经验不能通过视觉印象或者对视觉印象的解释得到合理阐释,这种经验坐落在人类的实践和反应这个大框架中。类似地,语词似乎是意义的显示,词义经验根植于使用语词的技术。语词是经验的表达而不是对它的描述。
- 赖成彬张平
-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视觉印象
- 论张艺谋电影与审美幻象被引量:1
- 2009年
-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处于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其电影具有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是介于传统的线性时间叙述与第六代电影的平面化影像之间的一种风格。张艺谋早期电影能较好地把时间与空间内在结合起来,而后期的商业片则更倾向于独特画面的展示,具有唯美的倾向。他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内在结合来建构其特有的意象——审美幻象,这既保留了传统电影的深度意义,又增加了影像的观赏性。
- 赖成彬赖云彬
- 关键词:审美幻象现代主义
- 审美现代主义与大众电影
- 2008年
-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与后现代社会转化的转型时期,存在传统、现代、后现代等多层次混合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语境。现代性在美学上表现为审美现代性。所以,大众电影的生产应该转向一种审美现代主义,审美现代主义是救赎现代人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性语境下,大众电影生产就不是脱离现实社会的行为,而是要反映现实社会,并在精神层面上解决社会问题。
- 赖成彬赖云彬
- 关键词:大众电影
- 利奥塔解构主义思想的起源
- 2013年
- 利奥塔是解构主义思想的重要倡导者。用他的话说,解构主义是一场针对压抑性宏大叙事的抵抗运动。从他早期著作《话语,图形》,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他的解构主义思想。在此书中,利奥塔把差异置于世界观的中心,认为不存在指导和控制系统运作的任何奠基性结构。利奥塔认为,话语永远不能被完全掌控,在话语的内部总是存在图形的颠覆性力量,它阻止着话语达到统一性。
- 赖成彬
- 关键词:利奥塔解构主义话语
- 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的哲学治疗思想比较被引量:1
- 2013年
- 哲学不是与各门科学并列的,它是对各门科学的前提与概念进行反思。由于语言在蛊惑我们的理智,我们很容易产生概念的混乱。哲学是针对这种蛊惑所做的斗争,是对我们所使用的概念进行考察,重新清理理论的地基。维特根斯坦与奥斯汀这两位重要的语言哲学家都把哲学的任务看作是这样一种思想治疗活动。
- 赖成彬张平
-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奥斯汀
- 假装、连环假装与“假装假装”——从奥斯汀和陈嘉映谈起被引量:8
- 2007年
- 哲学家奥斯汀开启了“假装”的概念考察工作,我国学者陈嘉映先生对此做了转述与补充,而且就“假装’’话题还主持了两次讨论。然而,从二人的书面论说和陈先生主持的讨论看,奥、陈二人对“假装”的论说并未廓清事关假装的几个根本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假装的复杂性,总结出了假装的种类、假装的特性、构成假装的四个必要条件、以及假装与无法假装的界限,最后断言我们能“连环假装”,但始终无法“假装假装”。
- 杜世洪赖成彬
- 关键词:假装
- 时间意识与精神分裂被引量:2
- 2013年
- 主体自从掌握了语言进入象征界后,便进入一种分裂和意义整合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命的动态过程。精神分裂状态既是生命过程的暂时中断,又是意义整合的重新开始。时间性是一种意义统一体的生命的基本规定。没有时间性,就没有意义。从生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时间意识的两个起源:精神病理学和语言表征机制。主体的构成离不开这两方面的结合。现象学的目的是要恢复主体在语言上的原初意指关系,即前概念阶段意向性关系的恢复。这种意向性关系既有意义构成层面,又有心理能量的分配和转化层面。本文通过现象学与精神分析相结合来分析时间意识的形成和主体的意义构成。
- 赖成彬
- 关键词:意向性语言
- 论语言与主体的建构
- 2012年
- 主体是什么,主体的存在结构是如何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哲学所关注和探究的。本文尝试在现代语言学、精神分析和哲学的比较视域中探讨语言与主体的建构之间的本质关系。人从本能动物演化到作为主体的人这个过程中,语言起着关键作用。语言既使人产生欲望而焦灼不宁,也可以使人追问意义的存在,进入无我之境。
- 赖成彬施真珍
- 关键词:语言欲望
- 《后汉书》中颜色核心词的语义场研究
- 2012年
- 颜色词"红、绿、黄、白、黑"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汇之一。本文重点考查了《后汉书》中颜色核心词的语义场构成及使用,并对比上古,对《后汉书》中颜色核心词的语义场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 施真珍赖成彬
- 关键词:《后汉书》语义场
- 《后汉书》中“树”语义场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树”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本文考查了《后汉书》中“树”语义场的构成及使用。《后汉书》中“树”语义场包括“树木、树林、薪柴”三个类别,我们着重分析了《后汉书》中“树、木”的具体使用情况,认为《后汉书》中“树”占据优势,同时对“树、木”表“树木”义时是否存在不同的表义倾向性作了一定的探讨。
- 施真珍赖成彬
- 关键词:《后汉书》核心词语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