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凤章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白求恩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致热原
  • 2篇神经降压素
  • 2篇脑区
  • 2篇不同脑区
  • 1篇电针
  • 1篇神经肽
  • 1篇双相
  • 1篇体外
  • 1篇内生致热原
  • 1篇肽含量
  • 1篇羟化
  • 1篇羟化反应
  • 1篇羟化酶
  • 1篇维生素D
  • 1篇维生素D3
  • 1篇线粒体
  • 1篇亮氨酸
  • 1篇脑啡肽
  • 1篇精氨酸
  • 1篇精氨酸加压素

机构

  • 4篇白求恩医科大...

作者

  • 4篇赵凤章
  • 3篇杜葵琴
  • 3篇张永和
  • 3篇邢德君
  • 2篇李文
  • 2篇张培茵
  • 1篇张培因
  • 1篇计国义
  • 1篇孙连坤
  • 1篇石育原
  • 1篇陈永军
  • 1篇万敏

传媒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白求恩医科大...

年份

  • 3篇1994
  • 1篇199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鼠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时不同脑区精氨酸加压素和亮氨酸脑咖啡肽含量的变化被引量:8
1994年
本实验用大鼠静脉注射内生致热原(EP)复制发热模型。观察发热反应及发热不同时相、不同胞区精氨酸加压素(AVP)和亮氨酸脑啡肽(L-EK)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鼠EP双相热时下丘脑组织AVP含量在双峰热的两个高峰期和体温恢复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VP含量与发热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体温升高有相关关系。而脑干和大脑皮质组织中AVP含量则无明显变化。下丘脑组织、脑干组织中L-EK含量在双峰热的两个高峰期均高于对照组,恢复期脑干组织中L-EK含量仍高于对照组。大脑皮质组织中L-EK含量无明显变化。提示EP性发热时中枢的AVP和L-EK可能参与体温调节反应。
李文杜葵琴张永和邢德君计国义赵凤章张培茵
关键词:致热原精氨酸加压素脑啡肽
电针家兔“百会穴”对内毒素发热效应及脑脊液、血浆中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P物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
1994年
用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endotoxin,ET)给家兔静脉注射,复制发热模型。通过放射性免疫测定方法(RIA)观察了发热及电针退热家兔脑脊液中神经降压素(nurotensin,N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P物质(substanceP,SP)和血浆中NT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电针家兔“百会穴”对ET所致发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发热和电针抑制发热时家兔脑脊液(c.s.f.)和血浆中NT、SS、SP含量也有明显变化。发热组动物c.s.f.中NT、SS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动物c.s.f.中NT、SP含量不仅高于对照组,而且高于发热组(P<0.05)。SS含量低于对照组和发热组(P<0.01,P<0.05)。血浆NT含量,发热组低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高于对照组(P<0.01)。作者认为,家兔c.s.f.中NT、SS和SP及血浆中NT含量变化与ET的致热作用有关。电针退热时家兔c.s.f.中NT、SS、SP含量变化在电针退热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张永和杜葵琴孙连坤计国仪邢德君张培茵赵凤章
关键词:电针神经肽百会穴
维生素D_3体外羟化反应的实验研究
1991年
本文利用肝脏羟化酶及肾脏羟化酶,对维生素D_3的体外25位羟化作用及1α位羟化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佝偻病鸡的肝线粒体及微粒体悬液,分别与维生素D_3、NADPH孵化系统在体外进行孵育,均可得到羟化产物—25-OH-D_3,线粒体维生素D_3-25羟化酶的活性为0.49Pmol 25-OH-D_3/2h·10mg pr,微粒体为0.28 pmol 25-OH-D_3/2h·10mg pr。二者转化率分别为11.9%与5.8%,线粒体25-羟化酶活性明显高于微粒体。应用佝偻病鸡的肾线粒体悬液,与25-OH-D_3、NADPH孵化系统在体外进行孵育,可以获得羟化产物-1a,25-(OH)_2-D_3,其转化率为37.5%。
万敏石育原赵凤章
关键词:维生素D3羟化酶羟化反应线粒体
大鼠内生致热原双相热各期不同脑区神经降压素含量的变化被引量:8
1994年
用粗制家兔内生致热原(EP),给大鼠静脉注射复制双相热模型。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方法(RIA)观察了大鼠EP双相热各期不同脑(下丘脑、中脑、皮质)组织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EP所致大鼠双相热各期下丘脑组织NT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脑组织,在发热间歇期和发热第二时相N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皮质NT含量在发热第一时相高于对照组(P<0.05),发热恢复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大鼠EP双相热各期不同脑区NT含量的变化,特别是下丘脑组织NT含量变化可能与EP的致热作用有关。这些变化对EP发热时中枢体温调控机制有何意义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张永和杜葵琴邢德君李文陈永军赵凤章张培因
关键词:发热致热原神经降压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