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和
- 作品数:53 被引量:210H指数:8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影响肝细胞肝癌手术切除预后因素的COX模型分析被引量:19
- 2001年
- 目的 对影响肝细胞肝癌手术切除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方法 1986~ 1996年经手术切除的 145例肝癌患者 ,随访至 1999年底。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in MeierLog rank时序检验 ,多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手术后 1、3、5、7、10、12年生存期分别为 75 0 %、44 4%、2 9 5 %、2 3 5 %、2 1 2 %、16 9% ;单因素分析影响预后因素为发现方式、肝癌体积、有否门静脉癌栓、卫星结节及肝癌结节数、UICC分期、手术切缘、有否复发及复发后治疗方式、是否根治性切除 ;多因素分析得出和预后有关的因素为发现方式、UICC分期、手术切缘、有否复发及复发后治疗方式、是否根治性切除。结论 肝癌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方式 ;UICC分期与预后相关 ,且与卫星结节、结节数、门静脉癌栓相关。 1cm以上的手术切缘 ,可明显提高切除疗效。
- 赵文和冯懿正马志敏周杏仁
- 关键词:肝癌肝细胞肝切除术预后COX模型
- 甲状旁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 2005年
- 熊峰俞雄飞冯一正赵文和
- 关键词:甲状旁腺癌
- 50例小肝癌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1995年
- 50例小肝癌诊治表明,手术切除后复发率57.1%(28/49),1年复发60.7%(17/28),2年复发85.7%(24/28)。28例复发病人中,肝门型16例,非肝门型12例,不同类型的复发时间有显著性差异(X2=5.25,P<0.025)。肝内复发24例中按Matasumata分型:I型3例,Ⅱ型12例,Ⅲ型9例,Ⅱ、Ⅲ型占87.5%(21/24)。切除术后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7%及52%。本组资料表明门脉扩散可能是导致复发或转移的主要途径,除加强术中无瘤术,术后综合治疗包括门脉属支永久性置管,定期灌注抗癌药,或可减少复发。
- 冯懿正赵文和周杏仁马志敏
- 关键词:复发切除术外科手术
- 核形态测量对判断小肝癌预后和复发的意义
- 1996年
- 作者应用MIPS-1型自动图像分析仪,检测25例小肝癌细胞核形态学参数及DNA含量。结果发现,随着小肝癌细胞分化程度的减低(Edmondson分级Ⅰ~Ⅲ级),肿瘤细胞核面积、最大直径、积分光密度呈增高趋势,术后复发率逐渐增高(0%、38.9%、80%)。复发组肝癌细胞核周长、核最大直径、核积分光密度及DNA指数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分别为25.84±2.07比24.05±2.78,8.38±0.87比7.73±0.81,7.97±1.81比5.65±2.01,3.06±1.11比2.01±0.52(P<0.05~0.005)。结果表明,细胞核增大程度是反映肝癌细胞分化度与恶性度的有效指标。Edmondson分级对判定肝癌细胞分化程度及预后具有临床实际意义,但核形态参数与DNA指数比较,后者在判定分化程度及复发、预后方面更具明显优势。
- 赵文和冯懿正丁伟周水云
- 关键词:肝肿瘤细胞核病理学预后
- 肝癌术后生存年以上31例临床分析
- <正>1982年至1992年间经手术切除而生存5年以上有肝癌患者31例,以同期生存5年以下的56例肝癌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无症状而体检发现肝癌,根治性切除,肿瘤数目,肿瘤包膜,切缘距离,门静脉分支癌栓,肝硬化及肿瘤...
- 周东辉冯懿正赵文和马志敏周杏仁
- 文献传递
- 甲状腺癌侵犯喉、气管的诊断和治疗
- 1991年
- 甲状腺癌侵犯喉、气管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约54%的未分化甲状腺癌及38.5%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死于气管堵塞。Siliphant统计甲状腺癌急性死亡的82%为呼吸系统障碍,其中28%死于窒息。近年来资料表明,对侵犯呼吸道的甲状腺癌如采取积极而彻底的外科治疗,可明显延长生存期。即使已有远处转移的病例,通过改善通气情况,亦可带瘤生存多年。
- 赵文和
- 关键词:甲状腺癌气管
- 胃癌中胸苷磷酸化酶和二氢嘧啶脱氢酶含量及其比值的测定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测定胃癌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TP)和二氢嘧啶脱氢酶(DPD)的含量,并计算两者的比值,为希罗达在胃癌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经手术切除的胃癌手术标本45例,分别取肿瘤组织及距肿瘤3cm正常组织各300mg,应用ELISA方法测定两者TP和DPD的含量,并计算TP/DPD比值。结果肿瘤组织中TP含量(中位值1419.60ng/ml)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65.00ng/ml),两者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19,P=0.000);肿瘤组织DPD含量(148.86ng/ml)与癌旁正常组织(142.06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91,P=0.623);肿瘤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TP/DPD比值分别为5.89和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03,P=0.001)。结论胃癌组织较正常组织存在更高水平的TP和TP/DPD比值,联合检测TP和DPD可能较单一TP检测更具临床意义。
- 盛建明马志敏赵文和吴灵娇胡中荣陈瑜
- 关键词:胃肿瘤胸苷磷酸化酶二氢嘧啶脱氢酶
- 胃癌外周血sTNFR-1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 1(sTNFR 1)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方法对 4 9例胃腺癌患者于术前 1d、术后 14d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sTNFR 1水平 ,并以正常献血者为对照组。所有病例随访 2年以上。结果 :①胃癌外周静脉血术前、术后sTNFR 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②术前外周静脉血sTNFR 1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 ;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否远处转移、UICC分期、是否行根治手术有关 ,低~未分化、有远处转移、UICC分期IV期及姑息性手术组sTNFR 1水平明显高于高~中分化、无远处转移、UICC分期Ⅰ~Ⅲ期及根治性手术组。③术后 2周血sTNFR 1水平在术后 1年内肿瘤复发或死亡组较术后 1年内无肿瘤复发组明显增高 ;术后 2周sTNFR 1水平未降至正常 4 0例 ,术后 1年内复发或死亡 2 8例 (70 % ) ,明显高于术后降至正常组 (2 92 2 .2 % )。结论 :胃癌患者存在高水平的sTNFR 1,肿瘤分化程度差、已有远处转移患者增高更加明显 ,术后仍维持高水平的sTNFR
- 董秀志赵文和马志敏
- 关键词:胃癌病理学预后
- 肝脏肉芽肿5例报告
- 1992年
- 肝脏肉芽肿,又称肉芽肿性肝炎,临床并不少见,在肝穿刺标本中约占3~10%.但以肝占位性病变为首发症状、并需外科处理者鲜有报道.本科15年间共收治肝占位性病变578例,其中肝脏肉芽肿仅5例(0.86%),
- 赵文和马志敏方宝山冯懿正
- 关键词:肝脏肉芽肿
- 原发性肝癌的中国分期与TNM分期对肝癌切除的预后价值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国分期与TNM分期对判断手术切除肝癌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1月至2000年12月对2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手术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27例患者随访3年以上。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Longrang比较生存曲线。结果全组术后1、3、5、7、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5%、30%、25%、20%及18%。新分期Ⅰa、Ⅰb、Ⅱa、Ⅱb及Ⅲ期术后1、3、5、7、10年无瘤生存期各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与TNM分期有一定相关性。TNM分期Ⅰ、Ⅱ、Ⅲ及Ⅳ期术后1、3、5、7、10年无瘤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Ⅲ、Ⅳ期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中国分期由于兼顾肿瘤与宿主肝功能两方面因素,分期更加精确,在反映切除肝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盛建明赵文和马志敏冯懿正周杏仁方宝山
- 关键词:肿瘤分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