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海雷

作品数:401 被引量:819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5篇专利
  • 132篇期刊文章
  • 8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6篇电气工程
  • 56篇化学工程
  • 29篇一般工业技术
  • 26篇理学
  • 3篇建筑科学
  • 2篇冶金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07篇电池
  • 146篇离子
  • 130篇离子电池
  • 129篇锂离子
  • 127篇锂离子电池
  • 117篇负极
  • 88篇负极材料
  • 62篇氧化物
  • 56篇燃料电池
  • 55篇固体氧化物
  • 54篇氧化物燃料电...
  • 54篇固体氧化物燃...
  • 45篇电化学
  • 40篇电池负极
  • 37篇复合负极材料
  • 36篇锂离子电池负...
  • 34篇阳极
  • 33篇正极
  • 26篇电池负极材料
  • 26篇电化学性能

机构

  • 397篇北京科技大学
  • 12篇北京市新能源...
  • 8篇清华大学
  • 6篇河北理工大学
  • 6篇上海空间电源...
  • 5篇防化研究院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景德镇陶瓷大...
  • 2篇景德镇陶瓷学...
  • 2篇天津大学
  • 2篇中国电力科学...
  • 1篇钢铁研究总院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太原科技大学
  • 1篇深圳职业技术...
  • 1篇唐山工业职业...
  • 1篇河南工业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中国工程物理...

作者

  • 401篇赵海雷
  • 86篇仇卫华
  • 61篇王捷
  • 47篇杜志鸿
  • 36篇吕鹏鹏
  • 32篇李兆麟
  • 29篇李雪
  • 23篇张子佳
  • 22篇夏青
  • 19篇谢志翔
  • 19篇王俭
  • 19篇李文超
  • 18篇李福燊
  • 18篇刘欣
  • 17篇曲选辉
  • 17篇王静
  • 17篇程云飞
  • 16篇钟香崇
  • 15篇张翠娟
  • 15篇沈永娜

传媒

  • 19篇电池
  • 14篇硅酸盐学报
  • 12篇北京科技大学...
  • 10篇第17届全国...
  • 8篇稀有金属材料...
  • 8篇耐火材料
  • 7篇中国陶瓷
  • 7篇化学进展
  • 7篇第十四次全国...
  • 7篇第16届全国...
  • 6篇陶瓷学报
  • 6篇电源技术
  • 5篇无机材料学报
  • 5篇功能材料
  • 4篇电化学
  • 4篇储能科学与技...
  • 3篇硅酸盐通报
  • 3篇化工学报
  • 2篇合成化学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6篇2022
  • 17篇2021
  • 15篇2020
  • 11篇2019
  • 11篇2018
  • 10篇2017
  • 12篇2016
  • 11篇2015
  • 31篇2014
  • 28篇2013
  • 36篇2012
  • 19篇2011
  • 15篇2010
  • 18篇2009
  • 28篇2008
  • 31篇2007
  • 22篇2006
  • 22篇2005
  • 10篇2004
4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双钙钛矿SmBaCoFeO5+δ阴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被引量:5
2020年
通过柠檬酸硝酸盐燃烧法制备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s)双钙钛矿阴极材料SmBaCoFeO5+δ(SBCFO)粉体,并系统研究了该材料在中温段的晶体结构特征、热膨胀性能、离子–电子传输特性、电化学催化活性以及电池功率特性。结果表明:SBCFO在室温下为P mmm正交结构,在300℃时材料转变为P 4/mmm四方结构。SBCFO的热膨胀系数在25~200℃和200~900℃范围内分别为15.7×10^–6 K^–1和19.6×10^–6 K^–1。SBCFO阴极在600~800℃温度范围内电导率超过100 S/cm。在700,750,800和850℃时,空气(50 mL/min)气氛中,SBCFO/La0.8Sr0.2Ga0.8Mg0.2O3(LSGM)/SBCFO对称电池极化电阻分为0.210,0.100,0.054和0.032Ω?cm2。SBFCO双钙钛矿阴极氧还原反应的限速步骤是表面吸附氧分子解离成氧原子的过程。以SBCFO为阴极组装电解质支撑型单电池Ni-Gd0.1Ce0.9O2–δ/La0.4Ce0.6O2/LSGM(300μm)/SBCFO,800℃时,其最大功率密度达到831 mW/cm^2。
杜志鸿李科云赵海雷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双钙钛矿电化学性能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氧缺陷形式及迁移过程第一性原理计算被引量:2
2021年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层状阴极材料LaSrCoO_(4±δ)及PrBaMn_(2)O_(5+δ)的电子结构、缺陷形成能及氧离子迁移能,针对La/Sr、Pr/Ba等A位原子分层有序排列和交替混合排列2种结构,系统地分析了其对电子结构、氧空位及间隙氧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LaSrCoO_(4±δ),La/Sr分层有序排列更利于间隙氧离子的形成和迁移,对于PrBaMn_(2)O_(5+δ),Pr/Ba交替混合排列更有利于氧空位的形成和迁移。结合电子密度实空间密度分布,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体系氧缺陷的形成和氧离子的迁移差异的原因,为该材料的研究和优化提供了具体的微观图像。
常希望陈宁杜志鸿王丽君赵海雷周国治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层状结构第一性原理
一种液态或半液态金属电池的正极材料及应用
一种液态或半液态金属电池的Zn基正极材料及应用,属于储能电池的电极材料领域。本发明正极材料为金属Zn或者Zn与Sn、Bi、Sb、Pb、Te中的一种以上单质形成的Zn合金。液态的Zn或者Zn合金具有较高的放电电压,与现有的...
赵海雷谢宏亮杨民安王捷褚鹏李泽浩刘易朋
文献传递
一种锂离子电池锡铜钴三元合金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Sn-Cu-Co三元合金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属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该方法是采用碳热还原法,将锡、铜、钴的氧化物的加入量按Sn/(Cu+Co)的原子比例3∶1~2∶3计算,其中Cu/Co的原子比...
赵海雷贾喜娣何见超
文献传递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Ni-YSZ复合阳极材料的研究
研究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Ni-YSZ复合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了简单可行的石膏脱模法。对比研究了两种不同的造孔剂对阳极支撑体的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对比研究了掺杂法和渗透法两种加入金属Ni的方法。对所制备的阳极支撑体进行了...
刘静静吴卫江仇卫华赵海雷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支撑体造孔剂电导率
文献传递
Li_4Ti_5O_(1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被引量:45
2005年
采用固相法合成了锂钛复合氧化物Li4Ti5O12研究了保温时间对其结构及电化学性 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温时间为2,4h时样品的循环性能比较好,在80mA/g充放电下,30次 循环后的比容量可高达159mAh/g.
高玲仇卫华赵海雷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复合氧化物
双相致密透氧膜被引量:2
2012年
混合导体透氧材料由于在高温下具有氧离子导电特性,在纯氧制备、膜反应器及富氧燃烧等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单相混合导体材料用作透氧材料时存在稳定性不足、机械性能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在离子导体相中掺入电子导体相形成双相导体膜可以提高透氧材料在高温下和高氧浓度梯度下的工作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本文详细论述了双相透氧材料的透氧机理和研究进展,包括氧离子导体/贵金属电子导体和氧离子导体/氧化物电子导体和氧离子导体/混合导体等的复合形式。重点分析了材料的组成、结构以及两相之间的化学相容性和混合比例对材料透氧率和工作稳定性的影响。介绍了双相材料在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POM)膜反应过程及富氧燃烧中的应用,分析了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陈婷赵海雷谢志翔徐景璨徐南生李福燊
关键词:混合导体陶瓷膜氧分离
一种高容量锡锑镍合金复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碳热还原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用SnSbNi合金复合负极材料的方法,属锂离子电池领域,其特征在于:将锡、镍和锑的氧化物按所生成的合金复合物中Sn、Sb和Ni的比例进行配比,然后引入适当比例的碳粉作为还原剂,...
郭洪赵海雷仇卫华尹朝丽
文献传递
微波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复合材料LiFePO_4/C电化学性能被引量:24
2005年
采用微波合成技术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并进行碳掺杂,合成出复合材料LiFePO4/C.通过XRD,SEM和恒电流充放电实验,研究了材料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掺碳量4%时,采用40mA/g进行充放电,材料比容量可以达到109mAh/g,高倍率性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李发喜仇卫华胡环宇赵海雷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微波合成碳掺杂
锆刚玉莫来石-氮化硼系复合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
赵海雷
关键词:氮化硼复合材料
共4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