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大明
- 作品数:42 被引量:15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广东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更多>>
- 外斜视伴有假性斜肌功能亢进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分析外斜视患者伴有上、下斜肌功能亢进现象的临床特点、机制和治疗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3例外斜视伴上、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方法回顾分析该类患者的斜视患病时间、眼球运动功能、眼球主客观旋转、手术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主要指标斜视程度、斜视患病时间、眼球运动功能、双眼视功能。结果13例患者外斜视患病时间平均(19.5±5.9)年,视远外斜视度平均(35.0±5.2)°,视近外斜视度平均(45.4±6.2)°,术前双眼内转功能不足-2~-3,双眼上、下斜肌功能同时亢进+1~+2,眼球主观和客观旋转正常。2例行单眼内直肌缩短联合外直肌后退术,11例行双眼内直肌缩短或联合外直肌后退术。术后1周双眼内转功能正常,上、下斜肌功能亢进现象消失,1例患者术后2个月时复查有单眼下斜肌功能亢进+2。结论部分患病时间较长的大度数外斜视患者伴有内转功能不足,可表现为假性斜肌功能亢进,建议行内直肌缩短术或联合外直肌后退术。(眼科,2007,16:330-333)
- 余新平麦光焕余焕云陈静嫦林小铭邓大明吴河坪
- 关键词:斜肌眼球运动
- 18例外斜A征的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外斜A征临床特征及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 :18例患者 13例行上斜肌减弱术 +水平肌手术 ,5例行单纯水平肌手术 ,观察术前术后眼位 ,上斜肌功能及双眼视觉。结果 :上斜肌减弱术 +相应内直肌缩短术对大多数外斜A征的矫正效果最好。结论 :上斜肌功能亢进是外斜A征发病主要原因。外斜A征手术方式主要是上斜肌减弱
- 麦光焕袁春秀林小铭邓大明康瑛杨晓
- 关键词:上斜肌手术矫正
- 上斜肌减弱手术在A-型斜视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探讨上斜肌减弱手术在 A-型斜视的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和统计了 2 a住院手术 A-型斜视 35例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情况 ,男 1 7例 ,女 1 8例 ,年龄 5~ 2 5岁 ,平均 2 1岁。结果 本组中 ,34例 67眼有上斜肌功能亢进 ,30例60眼做了双眼上斜肌减弱术 ,4例做单眼上斜肌减弱术 ,手术后 35例 A-征消失 ,31例 (88.6% )眼位获得正位矫正 (水平斜度≤ 5°)。结论 上斜肌功能亢进是 A-型斜视主要特征。矫正
- 麦光焕林小铭康瑛邓大明杨晓郭彦
- 眼外肌完全断裂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 陈静嫦康瑛邓大明申涛颜建华
- 下斜肌减弱术在内斜视V征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对内斜视 V征治疗效果。方法 观察 2 9例内斜视 V征患者术前与术后的眼位、下斜肌功能、临床特征和双眼视功能等。结果 2 9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斜肌功能亢进。 2 8例 (双眼 17例 ,单眼11例 )患者行功能亢进的下斜肌减弱术矫正 V征 ,同时行水平直肌手术矫正内斜视 ;1例患者行外直肌倾斜后退术。术后 2 9例 (10 0 % )患者 V征消失 ,2 2例 (75 .8% )患者第一眼位正位 (0± 9△ ) ,手术后近期双眼视功能有改善。结论 下斜肌功能亢进是内斜 V征的最主要临床特征和主要发病原因 ,减弱功能亢进的下斜肌是矫正 V征斜视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术式。
- 余新平麦光焕余焕云邓大明林小铭康瑛
- 关键词:内斜视外科学氯胺酮全身麻醉
- 周边遮盖对成年视皮层双眼优势平衡的作用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究短期周边遮盖对成年视皮层双眼优势平衡的作用。方法:对12名正常成年人的各眼(24只眼)分别进行单眼短期周边遮盖。遮盖方式为单眼佩戴90 min的环形、半透明的塑料遮盖板,遮盖板仅能透光,中央留有10°~15°视野范围的圆孔,从而实现周边遮盖。受试者在周边遮盖前、遮盖后的0~3、3~6、6~9、9~12、12~15、30、60和90 min均完成双眼竞争任务(binocular rivalry task)。记录并分析各时间段中各眼的占优时间、双眼竞争在眼别间切换周期数和各眼占优概率随时间改变的特点等。每位受试者左右眼测试间隔1周进行。结果:在遮盖前,12名正常成年受试者被遮盖眼的占优时间与非遮盖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78±6.33 s vs87.22±6.23s,P>0.05),提示眼优势平衡。遮盖去除后的0~3 min,被遮盖眼占优比例显著增加至0.721±0.11(P<0.001),该效应在遮盖去除后的3~30 min均存在(P<0.05),直至60 min(P=0.445)双眼基本恢复优势平衡。双眼优势转换周期在周边遮盖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主导眼在去除周边遮盖后的0~3 min遮盖眼占优时间比例相对基线的改变幅度与遮盖非主导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5)。结论:短期的周边遮盖可改变成年双眼优势平衡,有望应用于视觉关键期后的弱视治疗中。视觉关键期后双眼视功能仍保留有一定的可塑性。
- 刘子田陈子东胡静仪黄依如吴彦燕邓大明黄昌兵余敏斌
- 正常人眼外肌组织学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正常人眼外肌组织细胞学结构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眼外肌纤维分类。方法10条正常人眼外肌分为肌腹部、赤道部和近肌腱部,行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mATPase)和还原型辅酶Ⅰ四唑氮还原酶(NADH-TR)染色,测量肌纤维及构成比。另15条正常人眼外肌,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正常人眼外肌在肌腹部可分为眶层和球层;赤道部无明显分层,肌肉周边部有斜行或横行肌纤维伴较多结缔组织穿插,肌肉外周包绕增厚胶原结缔组织环。近肌腱部为球层肌纤维。组织化学染色可将眼外肌纤维分为5类,肌腹部、赤道部和近肌腱部各类肌纤维比例不同。结论人眼外肌结构独特,分为不同肌纤维特点的眶层和球层,球层通过肌腱附着于巩膜,眶层终止于眼球赤道部的Pulley结构。组织化学染色法可将眼外肌纤维分类,不同位置的肌纤维构成不同。
- 余新平麦光焕余焕云陈静嫦邓大明林小铭
- 关键词: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
- 下斜肌减弱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被引量:25
- 2004年
- 目的 了解主、客观旋转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 2 0例 (40只眼 )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 ,应用双马氏杆试验 (DMRT)检查术前、术后 1周及术后 2个月术眼的主观旋转度数 ;术前和术后 1周对其中 15例 (30只眼 )患者行眼底照像 ,并使用绘图软件测量黄斑 视乳头夹角度数 ,记录术眼的客观旋转度数。结果 9例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术前DMRT均阴性 ,术后 2个月 1例主观内旋转 5 0°;在 11例下斜肌继发性亢进患者中 ,4例术前DMRT外旋转 2 5°~ 5 0°,术后 2个月 11例均无主观旋转度数。眼底照像示全部患者左、右眼平均客观旋转度数术前分别为外旋转 14 92°± 4 5 1°和外旋转 16 83°± 6 39°,下斜肌减弱手术后 1周分别减少 10 5 4°± 3 75°和 13 0 7°± 3 38° ;双眼手术前、后客观旋转度数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原发性或出生早期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主、客观旋转检查结果不一致。下斜肌减弱术可矫治眼球外旋转斜视 ;术后主观旋转状态的变化存在复杂的代偿机制 ;主、客观旋转状态的变化仍存在不一致性。
- 麦光焕余新平余焕云陈静嫦邓大明林小铭康瑛吴河坪
- 关键词:下斜肌减弱术眼球运动动眼肌眼外科手术斜视
- 人工晶体眼的不等像双眼视临床分析
- 2005年
- 目的了解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后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以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对双眼影像不等的影响、患者保持双眼单视功能所允许的像差程度和范围。方法随机抽取了术后视力在0.7以上的29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后患者,年龄41~74岁,按双侧或单侧人工晶体眼分成A、B两组;术后一周应用刘蔼年编《双眼影像不等检查图》检测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和双眼影像不等的程度,并分别与正常眼以及两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除B组3例患者没有立体视外,其余患者均有Ⅲ级双眼单视功能。且两组间的各级影像不等像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眼相比,A和B组的Ⅰ级同时视和Ⅱ级融合功能的双眼影像不等像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级立体视功能的双眼影像不等值与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1),可能因3例单侧人工晶体无立体视有关。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囊袋内植入的人工晶体,除了获得良好的视力恢复外,并获得正常的Ⅲ级双眼单视功能,不引起Ⅲ级视功能的像差异常改变,是极理想的手术方式。
- 邓大明冯波林振德麦光焕林小铭
- 关键词:人工晶体眼视功能白内障
- 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观察术中可调整缝线的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效果。方法 对 6例 ( 9眼 )外旋斜患者 (其中双眼外旋斜和单眼外旋斜各 3例 )行此术式 ,在术前、术中、术后 1周分别行双马多氏杆检查第一眼位的主观旋转斜。分析旋转斜度与手术量的关系及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术前都存在正前方及下方双眼复视症状 ,第一眼位的外旋斜 5~ 15° ,平均 10 5°。术毕双马多氏杆检查第一眼位为 0°~内旋斜 5° ,平均内旋斜 3 7°。术后所有患者正前方及向下看复视症状消失 ,术后 1周为外旋 2°~内旋 4° ,平均内旋 1 4°。其中 2例患者术后 7个月复诊 ,一例外旋斜 3° ;另一例为旋转斜 0° ,都未出现明显复视症状。结论 术中可调整缝线的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矫正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手术方式 ,常需要过矫至内旋 5°左右来代偿术后出现的回退。
- 余焕云麦光焕余新平陈静嫦邓大明林小铭吴河坪
- 关键词:上斜肌斜视外科手术